我是人者仁義也,最近在看唐代史。

太監魚朝恩當然是不是一個好東西,但是你要說魚朝恩專權亂政的話,就有點誇大其詞了。魚朝恩得到唐代兩個君主的寵信,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據史書記載魚朝恩:

善宣答,通書計

也就是對於皇帝的宣告和答覆能夠很好的執行,而且精通文書和計算。這也算是一個人才。

唐肅宗時期正在平定安史之亂,常常讓魚朝恩監督軍事,魚朝恩由於得到皇帝的寵信,逐漸得以掌握軍權。比如唐肅宗時期九個節度使共同討安慶緒,戰爭在相州開打,唐肅宗不立統帥,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個官名可以簡稱為觀軍容使。沒有統帥,但是魚朝恩實際上就是統帥,但是魚朝恩這個統帥肯定不負眾望,當然也由於魚朝恩的失誤,導致唐軍的大敗。

很多人就說了唐肅宗昏庸無能,大軍不設立統帥,拍一個太監做主帥,不一定鐵敗嗎?但是如果處於那個時期就會懂唐肅宗選擇太監的無奈,節度使可信?唐肅宗的父親如此信任安祿山,安祿山帶來了安史之亂;再舉一個人李光弼,李光弼可是安史之亂平定的大功臣,晚年的時候唐代宗屢次徵召李光弼入朝,李光弼都藉故推脫,一個忠臣尚且如此,指望安史之亂之後混起來的軍閥頭頭聽中央的話,太難了。太監就是這樣被推上政治舞臺的。

到了唐代宗的時代,朝廷和天下更加變亂,吐蕃人趁著中原大亂之際,從西面進攻唐朝,在廣德元年,吐蕃攻破唐朝的都城,唐代宗召集禁軍,禁軍卻沒有集齊,被迫逃亡陝州,身邊沒有一兵一卒,最後是魚朝恩帶著部隊趕來護衛天子。唐代宗由此覺得他很忠心,最後唐代宗回到了長安,魚朝恩也隨之水漲船高。魚朝恩這個人富貴之後,就喜歡裝逼,他自認為自己文武全才。引進一些文人到自己的府中也講授儒家的經文,寫一點文章。還拉著羣臣一起去國子監聽自己講文章。

而且他還假借為章敬太后修寺為名,把自己在通化門外唐代宗賜給他的院子大肆翻修,他還以長安城中的木材不夠為由,把曲江亭館、華清宮觀樓及百司行廨全部拆了修寺廟,最後還把一部分將相沒收的宅院給佔用,修建這個寺廟花費萬億的錢財,實際上這是魚朝恩的私宅。當時魚朝恩向唐代宗請求事情的時候,唐代宗沒有什麼不答應的。

關於魚朝恩挖郭子儀的祖墳史書的記載很模糊。

郭子儀和魚朝恩是有舊怨,按照史書的說法,魚朝恩這個人非常壞,十分看不慣軍事能力傑出的郭子儀,總是在唐代宗面前誣陷郭子儀。後來郭子儀抵禦吐蕃歸來,有人挖了郭子儀的祖墳但是這個人沒有被抓住,郭子儀從涇陽回來之後,朝廷的大臣害怕郭子儀會生出變化,於是唐代宗前去看望郭子儀,郭子儀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

後來魚朝恩又讓郭子儀前去參加自己的宴會,宰相元載派人對郭子儀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但是郭子儀沒有同意,就帶了十幾個家僕參加宴會,魚朝恩最終沒有加害郭子儀。

事情就是這樣。

魚朝恩的死

魚朝恩的死主要是和宰相元載結怨了,當時兩個人國子監參加奠祭先聖先師孔子的典禮,魚朝恩受邀講話,他於是就講了《易經》,《易經》的鼎卦的九四爻是:鼎折足,覆公餗。覆餗的意思就是力不勝任而敗事,主要是諷刺當時的宰相元載力不勝任而敗事,元載聽後大怒。在大曆五年,宰相元載密奏唐代宗請殺魚朝恩,剛好唐代宗也想除掉魚朝恩,元載以重金收買魚朝恩的親信皇甫溫和周皓。在這一年三月寒食節的時候,皇宮舉行宴會,宴會結束後唐代宗讓魚朝恩留下來討論事項。等魚朝恩一到,代宗便責難他圖謀不軌,魚朝恩為自己辯護,但是左右的人一擁而上,勒死了魚朝恩。一代權宦就此死亡。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具有傳奇色彩的官員,他們或清正廉潔,或私慾深重,各有著各的特色,在官場上譜寫著自己的人生。今天我們所要提到就是讓皇帝和宰相都沒有辦法的大宦官魚朝恩,關於捕殺他的過程,可謂是一曲三折。

在闡述過程中,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魚朝恩這個人,魚朝恩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宦官,唐玄宗在位期間,被挑選到宮中擔任太監,曾經受到了君主的賞識,並被加封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樣的官職,朝廷還下放一定的軍權給魚朝恩。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魚朝恩開始加大自己對於名利上的追求。在應對吐蕃的進犯時,魚朝恩率領的神策軍,將敵人殺了個片甲不留,一時間獲得了各方的較高讚譽。

後來不論是在任用郭子儀的事情上,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多次諫言從而阻止了郭子儀被任用。還是在鄴城戰役中的盲目自信,我們都能夠看出,當時的魚朝恩,已經不再是一個說不上什麼話的小太監了,他是一個手握大權的宦官,甚至權利之大到影響對皇帝的統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魚朝恩富有智慧,知道當自己還身處弱小時,應該依靠誰才能獲得生存下來的機會,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選定了跟隨太子李亨,然後有了基本的屏障來保護自己,後期隨著自己實力的不斷強大,甚至可以左右一方勢力。

對於魚朝恩而言,讓他說話有分量的緣由還是在於,他充當著監軍這類的角色,在上文我們說到的鄴城戰役中,魚朝恩的決斷就出現了失誤。在之後的邙山之戰中,李光弼一開始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讓史思明退守洛陽的目標,但是魚朝恩卻跑出來反對李光弼的計劃,為戰爭埋下了隱患。

後期的魚朝恩,開始逐漸膨脹,在戰爭中明知應該怎樣做,但是卻故意作梗,再把錯誤歸結到他人的身上,去陷害別人。而且魚朝恩還十分嫉妒郭子儀,先前反對任用郭子儀,後期還竭力反對郭子儀晉陞。

當時魚朝恩隨意玩弄手上所擁有的權力,引起了皇帝以及宰相元載的注意,但是他們也決然不敢輕舉妄動。畢竟魚朝恩手握兵權,要是藉此時機造反,其後果將是十分慘重的。

最後還是宰相元載出謀劃策去設計魚朝恩,在皇帝的首肯之下,埋下陷阱等著魚朝恩上鉤,還積極賄賂朝中官員一同打壓魚朝恩,最後被皇帝賜死結束了他的生命。

但是仍然還是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時在魚朝恩的率領之下,宦官的實力達到了以往朝代所未能達到的高度。雖然魚朝恩死了,但是其背後根盤錯節的後輩宦官勢力,卻沒有伴隨魚朝恩的倒臺而結束。


「挖人祖墳,扒人房子,睡人老婆」被認為是世間最缺德的三件事。

而其中最讓人憤怒的,就是「挖人祖墳」,這對後人來說是大不孝,是讓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偏偏有人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掘人祖墳。這人就是唐朝中期的大太監魚朝恩。

(魚朝恩劇照)

他挖的是誰家的祖墳呢?是大名鼎鼎的,被譽為大唐柱石的郭子儀的祖墳。

郭子儀號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和李光弼一起匡扶大唐江山,挽大唐江山於將傾。

唐肅宗曾由衷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後世更是給予了郭子儀極高的評價:「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這樣一位虎威將軍,魚朝恩偷偷派人掘了他的祖墳,他為什麼不予追究呢?

魚朝恩是在「馬嵬坡兵變」之後發跡的,他跟隨李亨北上朔方,擁立李亨為帝,從此鹹魚翻身,一飛衝天。

魚朝恩的頭銜很多,曾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同時兼任神策軍使,統率朝廷禁衛軍。

他最為位高權重的職位,是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監察朝廷所有軍隊,相當於行使皇上的權利。由此,魚朝恩開了宦官監軍的先河。

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監軍使權利後,魚朝恩便對郭子儀和李光弼多方掣肘,百般刁難。

(郭子儀劇照)

乾元元年,肅宗命令九大節度使,徵調全國20萬軍隊,想將受困於相州的安慶緒圍殲。但魚朝恩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聽李光弼的勸告,致使數十萬大軍坐失良機,直接導致其後的相州之戰慘敗,「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相州之戰失敗後,魚朝恩還把全部罪責推到郭子儀身上,昏庸的肅宗,由此罷免了郭子儀的兵權。

魚朝恩利用手中職權草菅人命,中飽私囊。

他在北軍設下了一處監獄,大肆逮捕長安城內的有錢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投進監獄,然後逼迫他們繳納贖金。富人們抱著「蝕財免災」的想法,傾其所有撈人。這些錢財,最終都落入了魚朝恩的腰包。

這座監獄被百姓稱之為「入地牢」。魚朝恩也依靠這座「入地牢」,迅速聚斂錢財。他的一個手下賈明觀也因此發家致富,家產「巨萬」。

魚朝恩利用收刮來的財富,大肆揮霍,修建豪宅。史書記載,「魚朝恩有洞房,四壁安夾琉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蝦,號『魚藻洞』。」

魚朝恩的奢靡,可見一斑。

魚朝恩還目無天子,羞辱朝臣。

魚朝恩有個養子,十四歲時就身穿綠衣(五品以下)入朝為官。但魚朝恩仍不滿足,上奏代宗請賜紫衣(三品以上)。還沒等代宗說話,魚朝恩已著人捧上了紫衣穿在兒子身上,還假惺惺地叩謝皇恩,代宗只好強忍怒氣說:「卿男著章服,大宜稱也。」

(唐代宗劇照)

魚朝恩最囂張的一句話是「天下事豈不由我乎」。凡是朝臣事前沒有和他商量的事,他都悉數否決。

既然如此,魚朝恩掘悄悄派人挖郭子儀祖墳的事,那對他來說,也就是小兒科了。

那時候,郭子儀正在領兵平叛「安史之亂」,為國家社稷浴血奮戰,且戰功卓著。魚朝恩因為嫉妒郭子儀,便在背後使了這一刀。

郭子儀不愧為一代名將,同時知道後,只是淡淡地對唐肅宗奏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

郭子儀不予追究,是他知道,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應該計較這些。因為這樣一計較,勢必引發內部矛盾,自亂陣腳。

不過,魚朝恩越來越跋扈,讓唐代宗實在忍無可忍,他給宰相元載下令,捕殺魚朝恩,「善圖之,勿反受禍」。

元載首先買通了魚朝恩的兩個親信周皓、皇甫溫,監視魚朝恩的一言一行,伺機而動。

公元770年的寒食節,元載終於動手了。代宗在宮內大排筵席,宴請百官。宴會結束後,代宗以商量朝政為由,特地留下了魚朝恩。

兩個親信周皓和皇甫溫也一併留了下來,隨著元載的一個眼神,兩人和眾侍衛一擁而上,將魚朝恩摁在地上,當場用繩子勒死。

隨即,代宗下旨罷免了魚朝恩的一切官職,並宣稱魚朝恩「既奉詔,乃投縊」。

(參考資料:《舊唐書》)


史書上說,郭子儀的祖墳被挖,是魚朝恩派人敢的。但問題是,魚朝恩又是受誰指示的呢?顯然是代宗皇帝。因為,郭子儀是什麼人?大唐帝國軍界的一把手,隨便跺一腳天下都要晃三晃,魚朝恩沒事挖郭子儀父親的墳,那不是沒事找死嗎?

而且,挖郭子儀父親的墳,怎麼可能幹得人不知鬼不覺?郭子儀如果想查,肯定能夠查出來的。如果郭子儀不肯善罷干休,藉此將帝國鬧得天翻地覆,到時就算郭子儀不殺魚朝恩,唐代宗也會對魚朝恩恨得咬牙切齒,因為這不是給帝國添亂嗎?

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肯定無法看到魚朝恩所作所為,有受皇帝指使的記述。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以郭子儀如日中天的地位,敢挖、能挖郭儀父親墳的人,扳著指頭也能數出來。因為了除了皇帝,別人敢幹這種事,那就是標準的不想活。

那麼,唐代宗為什麼要幹這種事呢?顯然是因為當時唐代宗與郭子儀的暗戰已經進入半公開化狀態。對此,我們可以看下在挖祖墳事件之前,唐代宗與郭子儀還發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醉打金枝。

話說,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公主。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和公主吵架就說,你之所以這樣牛,無非是因為你爹是皇帝。如果我爹想當皇帝,能輪得著你爹?

看到郭子儀的兒子這樣囂張,公主直接就到宮裡告狀。事實上,這種事可大可小,說小,那就是兩口子關起門來吵架沒有把門。說大,那就是大逆不道,滿門抄斬恐怕也能靠上。

郭子儀知道這件事後,就把兒子捆到皇帝那裡,聽由皇帝發落。但皇帝卻說這是他們小兩口的私房話,沒必要當真,最後選擇原諒。事後,郭子儀只打了兒子幾十軍棍就作罷。

事情到此好像結束了,但是幾個月後,郭子儀父親的墳墓被人給挖了。

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有關部門追查了很久,也沒有追查出結果。但是據可靠消息說,這是大太監魚朝恩指使人挖的。那大太監魚朝恩又是受誰指使呢?

到此,這個問題自然不能再深究了,郭子儀終究也沒有繼續追查這件事。他只是說,我當年領兵在外,軍餉緊缺時,手下將士挖墳掘墓的事乾的多了。也算是老天要報應我一下吧。

事情就此結束了。皇帝從來沒有試圖給郭子儀一個答覆,郭子儀也從來沒有試圖讓皇帝給一個答覆。嫌疑最大的魚朝恩,依然是沒事人一樣繼續存在,並且繼續得到皇帝的信任。

面對這種事實,如果說魚朝恩挖郭子儀父親的墓,與皇帝無關,估計是很難說通了。因為,以皇帝的實力,加上郭子儀的實力,這種案子,沒有道理破不的。現在皇帝一副賣力查案,卻查不出結果的樣子;郭子儀一副案子就此打住,不要再查的樣子。

相信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因為,這件事對皇帝而言,等於給郭子儀一個教訓,那就是希望你管好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忘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後來魚朝恩被殺,表面上看,是因為「紫衣事件」讓唐代宗不滿,再加上他平時囂張跋扈,陷害忠良,但真實原因,顯然是不肯放棄自己的權力。本來,唐代宗重用魚朝恩,就是想用他來推動神策軍的改革,換句話說,建立一支直屬於皇帝的中央禁軍。

這項改革,本質就是在動軍政大佬的利益,因為原來帝國的軍隊,都是有各級軍政大佬所控制,現在皇帝想建立一支直屬於自己的中央禁軍,就是想把軍權收回來。

由於神策軍的福利待遇和裝備都要遠遠高於其他軍隊,所以其他軍隊裡面的優秀軍官和士兵,都是主動踴躍申請加入神策軍,這樣一來,原先軍政大佬所控制的軍隊,人數和戰鬥力自然都會出現下降,長此以往,軍權自然慢慢向皇帝靠攏。

也正因為此,這項改革必然會得罪各軍政大佬,所以皇帝肯定不方便出面,這才將魚朝恩推了出來,由他領銜來推動神策軍的改革,而當這項任務快要完成時,魚朝恩的歷史使命就完成。

接下來,魚朝恩如果聰明的話,就應該主動退下來。因為,魚朝恩當時的身份,在軍界,他是作為中央神策軍改編和擴編的主要負責人,在軍界的地位幾乎不作第二人之想;在政界,他作為皇帝最親密的助手,是皇帝權力核心的機要祕書,這種位置,本來就是在風口浪尖之上。

但是,魚朝恩顯然不想這樣退出,還有意無意表現出想和郭子儀走近,對於皇帝而言,郭子儀是軍界首屈一指的大哥級人物;魚朝恩是禁軍首屈一指的領頭人物。如果這兩個達成默契,皇帝想一想也會讓嚇得要死。於是,代宗皇帝就聯合各軍政大佬用武力把魚朝恩清理出局,並且將他逼死。


魚朝恩、李輔國和程元振是安史之亂中迅速上位的宦官,唐朝的宦官專權由此開始。他們把持朝政,掌握禁軍,陷害忠良,因一己之私而讓大唐迅速的衰落下去。魚朝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之事,豈不由我乎?"這樣的話怎能出自宦官之口?但對於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帝國來說,這樣的話還真就只有宦官敢說。

魚朝恩是在唐玄宗時期進的宮,安史之亂爆發後,魚朝恩隨唐玄宗逃亡四川,馬嵬驛兵變讓唐玄宗和唐肅宗分道揚鑣,魚朝恩開始跟隨在唐肅宗身邊,為唐肅宗所寵信。758年九月,唐肅宗派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領兵20萬攻打退居在相州的安慶緒。但是唐肅宗又對武將並不放心,並沒有在軍中設置元帥一職,而是派去了魚朝恩,魚朝恩得到了一個新的官職,它就是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也就是監軍,替代元帥一職,成為最高指揮,這就是典型的門外漢指揮內行。

在最開始攻打安慶緒的時候非常順利,後來安慶緒退守鄴城,唐軍用水淹城,安慶緒逼不得已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在十月就離開範陽南下,卻並沒有第一時間趕來救援安慶緒,而是先攻下了魏州,在魏州駐紮,李光弼提議分兵進攻史思明,但是魚朝恩堅持繼續圍困鄴城。鄴城整整圍困了四個月,疲憊不堪的不只有叛軍,還有唐軍,狀態最好的則是史思明的大軍。第二年的三月,史思明才領兵來進攻唐軍。這一仗被一場大風打亂,雙方都撤軍。

但在撤軍之後,史思明又迅速在鄴城南面駐紮,後來殺死了安慶緒而接管了整個叛軍。魚朝恩將戰敗的責任推到了郭子儀身上,於是唐肅宗把郭子儀召回,令李光弼接替郭子儀。之後,魚朝恩又至少兩次阻擾過皇帝重用郭子儀。

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緊接著西邊的吐蕃見河隴地區兵力空虛而攻打大唐。程元振隱瞞軍情不報,等唐代宗知道的時候只能選擇逃跑。魚朝恩救駕及時,成為唐代宗的新寵,於是魚朝恩成為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並領神策軍。當時唐代宗命李光弼領兵到陝州組織對吐蕃的反擊,但是李光弼害怕魚朝恩們會排擠陷害他,於是拖延出兵,唐代宗不得不重新啟用郭子儀。

郭子儀對吐蕃的作戰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魚朝恩竟讓人把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給挖了,眾人都害怕郭子儀知道後會起兵造反。但是郭子儀入朝的時候,唐代宗特意提了這件事,郭子儀並沒有責怪魚朝恩,反而認為這是天譴而非人禍,正是他自己沒有好好管理軍隊,讓百姓家的墳墓遭到了破壞,所以他才受到了這樣的懲罰。

之後,魚朝恩設宴請郭子儀喫飯,元載派人告訴郭子儀這是個鴻門宴,郭子儀的部下也想跟去保護郭子儀,但是郭子儀最終還是隻帶著十幾個家童去赴宴,魚朝恩看到郭子儀帶了這麼少的護衛很不解,就問出了口,郭子儀就把聽來的話如實相告,魚朝恩竟感動的哭了,也沒再把郭子儀怎麼樣。

魚朝恩確實是膽子比天還大,把持朝政,什麼事情都要經過他的同意,宰相們議事如果沒有先和他說,他就會發脾氣,並說:「天下之事,怎麼不由我?」這是直接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他還公然謀私利,他最小的兒子魚令徽不過十四五歲就在內殿當差,還被皇帝賞賜了綠衣。這本來就是皇帝的賞賜,但是魚朝恩還覺得不夠,尤其有一次魚令徽竟和一個比他官職高的黃門侍郎爭路,在魚令徽往前擠的過程中,被人碰了一下,他就跑回去找魚朝恩告狀說自己被同列者欺負了。

魚朝恩知道後很生氣,第二天,魚朝恩就奏請唐代宗賞賜魚令徽金腰帶和紫衣服,這是三品以上官員的配置,唐代宗並不願意,但是魚朝恩根本沒有等唐代宗回答就已經吩咐人去取衣服來。唐代宗只好忍下心中的不快,還要違心的說魚令徽穿著好看。而魚朝恩也沒有放過那個黃門侍郎,很快就把他外放到嶺南之地。

對於這樣的魚朝恩,唐代宗自然是很想除去,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宰相元載早就看不慣魚朝恩了,他看懂唐代宗的心思後,就上疏祕密彈劾魚朝恩,並請求唐代宗除掉魚朝恩。於是唐代宗就讓元載來謀劃這件事。

元載先是收買了魚朝恩的兩個心腹周皓、皇甫溫,讓這兩個人暗中監視魚朝恩,掌握魚朝恩的一舉一動,並報告給唐代宗。在770年的三月唐代宗準備下手了。寒食節那一天,唐代宗在宮中擺宴,在大臣們都離開之後,唐代宗單獨留下了魚朝恩,說是有要事相商,魚朝恩不疑有他,就留了下來,然後唐代宗指責魚朝恩圖謀不軌,魚朝恩態度很傲慢的為自己辯解,結果還沒有等他說完,周皓就帶領幾個人拿下了魚朝恩,把他勒死了。


魚朝恩專權擅政、一再觸犯皇權引起唐代宗的不滿。特別是「紫衣事件"。宰相元振見此,便同唐代宗設計,利用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節朝臣議事之機,收買魚朝恩親信周皓、皇甫溫趁機縊死了魚朝恩,替唐王朝消除了一大禍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