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原名叫武七,是武宗禹的第四個孩子。他的上面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大哥叫武謙,二哥叫武讓,家裡經常吃了上餐愁下餐。輪到武訓出生時,家裡不僅不高興,反而覺得添了一個負擔,也沒把他當回事,依據叔伯兄弟出生順序,給他取名武七。

武七的家鄉,是清末堂邑縣西北部的武家莊(今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村子不大,住著一百多戶人家,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窮苦人家。

武訓小時侯,特別羨慕富人子弟上學讀書,幾次趴在窗戶邊偷聽,都被打了出來。8歲時,山東出災情,父親也去世了,他跟著母親討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5歲在親戚家當長工,指望努力幹活來養家糊口。他挑水,割草,喂牲口,耕田,推磨,什麼苦活累活都搶著干,沒想到,他的勞動不僅沒有報酬,反而換來打罵:「我收留你就是對你最大的恩惠,你還不知足,向我要什麼工錢?」,武訓無奈離開了親戚家。

17時到館陶縣東北薛店村大地主李辮子家打長工,武訓臟活累活搶著干,從不偷機躲懶。即使這樣,也還是經常遭到打罵。那年除夕,李辮子吩咐武訓貼對聯,武訓因為不識字,錯把寫有「六畜興旺」貼豬屋的對聯貼到了大門上,李辮子知道後,對他拳打腳踏,還罰他不吃飯,不睡覺,晚上在風雪交加的院子里站了一夜。

武訓在李辮子家扎紮實實幹了三年,事先講好的每年工錢17吊,中間沒有借支一次錢。有一天聽說母親病了,他找東家支些錢回家,李辮子拿出事先偽造好的帳本,某年某月某日武訓借支多少錢,又某年某月某日借支多少錢,最後跟他講,工錢已支完了。聽李辮子一說,武訓如五雷轟頂,他再三爭辯,自已從來沒支過錢。李辮子反而污諂他訛詐,喚來家丁對他一頓毒打,然後將他拖出大門。武訓跌跌撞撞拐進破廟裡昏睡過去,善良的人們沒有見到武訓,有的以為他回家了,有的以為他死了。三天後,武訓走出破廟,嘴裡念念有詞:「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那一年,臨清、館陶、堂邑縣等地,增加了一個背著搭褳,手拿銅勺的乞丐。21歲的他不僅討飯,而且吆喝出賣勞力:「出糞、鍘草、拉砘子來找,管黑不管了」。武訓當牛做馬地賣力,是為了積攢錢財用於辦義學。為了不上當受騙,他明碼標價,反覆講清楚了,才開始動工。

為了拓寬賺錢門道,他練倒立,學蠍子爬行。一邊倒立一邊念詞:「豎一個,一個錢;豎十個,十個錢;豎得多,錢也多;誰能阻我修義學?」。為了增加看點,多吸點資金,23歲的他,只在前額留一撮頭髮,其餘剃了光頭。有人問他,他說這是興義學的頭型。他逢人就唱:「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左邊留,右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有時,他還在地上學動物爬,供孩子們騎行抓收入;有時當眾吃蛇、吃蠍子、吃磚瓦,搏得別人的好奇和同情,從而獲得賞錢,一邊吃還一邊說:「破磚爛瓦都能消化,不能修義學才惹人笑話」;有時討到上好的食物,能賣就賣出去,自己吃殘菜剩飯、蘿蔔菜根。好心人責備他:何必克苦自已!他笑著說:「吃得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1865年,武順拿出積攢的錢買了40畝地準備做學田,其中有10畝鹼沙地。他樂觀地唱道:「只要該我義學發,置地不怕鹼和沙,鹼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後無鹼沙。」,這一年,武訓29歲。鄉親們笑他「義學」不離口,說他得了「義學症」,他即興又作一歌:「義學症,沒火性,見了人,把禮敬,賞了錢,活了命,修個義學萬年不能動。」。

1868年,武訓31歲,母親崔氏去世,辦理完老人的後事,便和兩個哥哥分家。他將分得的3畝地賣了120吊錢,加上積攢的100多吊錢,如果能找一個可靠之人放貸生息,豈不是能得到更多的義學金?他經過琢磨後,認定館陶縣婁家頭村的武進士婁峻岭較為合適,武進士根本瞧不起乞丐,更不願同乞丐打交道。武訓為了早日實現義學夢,在婁家門口跪了一天一夜,終於打動了武進士。即然錢可以生錢了,武訓掙錢的熱情更高了。他看人家保媒拉縴也能掙錢,就利用自己走東竄西,人脈熟悉的條件,給張家說姑娘,為李家說親事,撮成了就能得一包利是(賞錢);婦女做針線活丟掉的破布頭爛線頭,他撿來搓成繩或者纏成球賣錢。他的眼晴盯來盯去,只要看到財源他就高興。

武訓對自已摳門,對窮人卻很大方。1875年,山東西北平原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武訓買來40擔高梁救濟災民,解決了一部分極貧的困難戶。又聽說張春和的母親生病想吃肉,而張春和外出十幾年音信全無,莫說吃肉,連飯都吃不上。吃糠咽菜的孝順媳婦割下自已的腿肉給婆婆吃,武訓知道後感動不已,他盡己所能給了他們家很大幫助。

武訓積攢的錢越來越多,婁俊嶺卻無法繼續幫他。他聽說堂邑縣柳林鎮進士楊樹坊有本示,又拜倒在楊樹坊腳下。1886年,武訓把230畝地和2800吊錢交給楊樹坊管理,楊樹坊果然有辦法,資金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關於校址問題,楊提議建在武家莊,武訓不同意:「武家莊房舍狹小不說,學校有可能被武家後代霸佔,還是建在柳林,那裡交通便利」。

1877年冬天,武訓籌辦的第一所義學落成。義學定名為崇賢義塾,共有瓦房20間,大門一座,二門一座,四周有圍牆。總耗費4787吊錢,其中武訓積攢2800吊,其餘都是楊樹坊和柳林鎮開明紳士捐贈。為了這個目標,武訓追求了28年。

開學那天,士紳提議宴請老師,武訓站在門口,向新來的老師磕頭致謝。敬酒的時侯,楊樹坊等士紳請他進來入席,他一再推辭:「我是乞丏,不識字,不敢跟先生同席!」,士紳無奈,分一碗大鍋菜和幾個饅頭他吃,他轉身出去換了幾塊新磚進來,等別人吃飽了,再到鍋里舀了些殘菜湯喝了。

雖然有了校舍,房間也有多餘,但武訓捨不得住一間。他白天將行李放在角落裡,晚上攤開地鋪在走廊里睡覺。雖然不識字,他對學校卻很關心。一天,學生都到齊了,獨不見崔隼老師來上課,他輕輕走進崔隼的房間,跪在床前默默流淚。崔隼醒來後,羞愧不己,再也不敢遲到了。有時看見學生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或者遲到早退,他就跪在學生面前勸說:「讀書不用功,無臉見父兄,讀書不用心,無臉見母親。」正是有了武訓的感召,崇賢義校校風良好,遠近聞名。堂邑知縣郭春煦久仰義校大名,親自到義校視察,別的都很滿意,獨感武訓一身破衣爛衫,與環境格格不入,便拿出10兩銀子與他置些衣服鞋帽。起初他堅決不要,而知縣堅持要給,無奈只好收下,又將此錢存到義學中。山東巡撫張曜聞獲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授「義學正」名號,賞黃馬褲,准予建立牌坊。

雖然武訓辦起了義學,可謂功德圓滿,但他從沒有停下乞討的腳步。1890年,武訓和僧人了證創辦了第二所義校,地點就在館陶縣楊二庄。有人勸53歲的武訓娶妻生子,以備養老送終,他又即興作唱道:「人生七十古來稀,五十三歲不要妻,親戚朋友斷個凈,臨死落個義學症。」。

1891年,武訓在臨清一帶乞討,看到很多窮人家的失學孩子,打算在臨清創辦自己的第三所義校。經過幾年更加艱苦的努力,臨清御史巷義學竣工,同時他還買了兩處鋪店,六畝學田,鋪店和學田收入有300多吊錢,用來維持學校開支。1896年春天,臨清御史巷義學正式開學,可就在這年4月初,武訓病倒了,他已經燃盡了生命的餘光,安然地躺在御史巷義學走廊里。他知道自已不行了,怕花冤枉錢,拒絕大夫給他救治,但只要聽到學生的讀書聲,他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1896年4月23日,武訓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年他59歲。

武訓死後,哭聲震天,上萬人為他送葬。山東巡撫袁樹勛奏奏准「宣國史館立傳」。


武訓能夠名滿天下有其客觀原因:

首先,故事夠奇。武訓以乞丐之身,終其一生修辦義學本就是天下奇聞。不用說在當時,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大新聞。

其次,武訓所行之事在當時是大事,也是大忠義事。在當時百姓普遍受教育程度都不高的情況下,能夠讓子女有機會讀書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武訓辦學其事情的性質就是大家樂見其成,非常值得人稱道的。

再次,在聖人之道盛行的封建社會,武訓以低賤之身行聖人之道,興辦教育,實在是值得讀書人大書特書為之搖旗吶喊的。

另外,宣傳武訓的事迹也是統治者政策宣傳需要。不論當時清政府和地方官吏多麼腐敗,這種「好人好事」的宣傳工作還是要做好的。畢竟統治者都是要標榜自己的「仁政」的,武訓辦學最起碼也是地方的「政績」,可以說明此地官吏治理教化百姓有方,樹立這件事作為「模範標杆」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也反過來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狀況,那麼多豪紳官吏不去辦學,卻偏偏是一個乞丐!可以說政府完全沒盡到應盡的責任。

除此之外,武訓做事不卑不亢,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能夠為自己的事業堅守一生,這在普通人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而武訓卻做到了。這絕對是教育子女學生,教化百姓傳播正能量的典範。

綜合這些因素,武訓的故事能夠廣為傳播就不奇怪了。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他被人民稱為乞丐皇帝,在沒有成為皇帝之前,他曾當過乞丐,出過家,當過和尚,但是呢?在清朝末期,有一個乞丐,可是比較有名的,他就是被譽為「千古奇丐」的武訓,那麼他為什麼會有如此美譽呢?

武訓(1838-1896),出生在一個家庭沒落,比較貧窮的一個小村莊武家莊,因為家人沒有文化,在家裡排行老七,就取名為武七,武訓是他為國家做出貢獻,清廷特意為他賜名的,武訓是近代中國私人辦學的開創者,是聞名中外的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幫助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被譽為「千古奇丐」,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名滿天下呢?

1.心繫百姓,知道窮苦人家的不容易,立志幫助老百姓走出窮苦生活,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小的時候,武訓就是因為家裡窮,導致無法讀書,這是他的一大憾事,正是沒有文化水平,發生了一件讓武訓刻骨銘心的大事。就是白白的給別人打了三年的工,一分錢都沒有拿到,但是這件事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正是通過這件事,他知道窮苦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他發奮圖強,決定幫助老百姓改變命運,正是由於他的勤奮刻苦,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創辦了義學,讓窮苦人能夠有書讀,為國家做出貢獻,幫助老百姓的生活能夠得到提高。

2.武訓是一個有善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一個大善人,同時他比較愛國,在他省吃儉用的情況下,他能夠把節省下來的錢,用於幫助窮人,並興辦了三處義學,用來教育,感化國人的愛國情懷,這是其他人所不能相比較的。

總之,由於武訓的努力和堅持,他創造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他的行動和精神對我們後人都是值得學習的。


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乞丐而名滿天下者不乏其人,武訓則與眾不同。

武訓出生於貧寒家庭,後來實實在在以行乞為生。武訓雖然沒有讀過書,卻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於是下定決心以一己之力,將乞討來的錢物買地置房開辦義學。

通過不懈努力,義學終於籌辦成功,而且規模愈來愈大,成為中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免費私立學校,使更多的窮苦人家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武訓雖然在辦學過程中受盡凄涼,結果卻成就了一樁壯舉。

武訓之所以名滿天下,首先武訓成為了中國尊師重教的典範;其次,武訓開創了公益辦學的先例;最後,武訓的義學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

所以創辦公益性學校的武訓,當然會名滿天下了!


武訓之所以能名滿天下,因為他能在世事不明的封建社會中,知道教書育人的重要性。這種覺悟讓人驚嘆之處在於其身份的特殊,武訓居然是個叫花子,乞丐。詫異之餘還是詫異。

武訓的一生傳奇而充滿矛盾,捐資興學建學堂,全靠乞討得來的錢,日積月累。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里,曾有人批判他,有關他的書籍也屬禁書之列。武訓的性格人生和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文化相背,所以有很多所謂道學家不恥他的行為。

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且是千秋大計的好事,教育。偉不偉大,高不高尚不看他的衣食住行,而在於他實實在在做的事。


《走向共和》清末新政那一段,有這個人。編段子,打著天津快板,配合袁世凱宣傳新學,廢除科舉的政治企圖。。。小人物大事件的背後都有推手的吧。。之所以暴得大名,因為袁宮保用得著他。。。劇中慈禧也說,她就不信,新學舊學哪個好,一個乞兒能分得清。。。


看看這部電影片段,也大概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thumb_url": "1e6850001bd91fcb52fe1", "vname": "", "vid": "v02016520000bikafnbivfcmnsj89edg", "thumb_width": 448, "src_thumb_uri": "1e63d0003f3167542db4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e6850001bd91fcb52fe1",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279.96, "h": 320, "subjective_score": 0, "w": 448, "file_size": 8782328}}, "md5": "c2bd4a80eafe30395781104078626991", "duration": 279.96, "file_sign": "c2bd4a80eafe30395781104078626991", "thumb_uri": "1e6850001bd91fcb52fe1", "vu": "v02016520000bikafnbivfcmnsj89edg"}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