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建盞行業當前被市場綁架,已經加速進入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時期。


「先搞清真正宋代建盞應具備的基本要點」

李達老師1998年6月發表於《陶瓷學報》上的《論鷓鴣斑建盞》中講到很重要的一點,「宋代建盞是在龍窯中用還原焰燒成,釉料又是用植物灰做溶劑配製的,其釉料組成、燒成溫度與燒成氣氛三大燒制條件都難以準確控制」。

由上可知,宋盞的魅力在於胎骨和釉水的配方方面極為重要。用草木灰做溶劑,天然礦石磨製與草木灰配比成釉,即「純草木灰二原配方釉」。而一隻建盞是否具備宋韻,或者稱為「仿宋」建盞,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滿足純天然粘土製胎,純天然礦釉兩個基本條件。


「上樑不正」

建盞恢復燒造工藝研究的學界泰斗,完成了論文、期刊文章的發表後便完成了黨、國家、人民交付的任務。當前頂著各種頭銜的泰斗大師們開始走向市場,他們的言論已經被市場綁架。技術發展是向前的,後生匠人凡是有超越的,他們保持沉默,畢竟文字會被記錄進歷史的。同時脫離建盞範疇的各種色彩斑斕的杯子也因泰斗大師們的背書變成了建盞。「不作為」已經在原地踏步,「亂作為」直接將建盞引入歧途,各種非鐵胎、添加化工單體顯色劑的「非純草木灰二元釉」(現代精鍊氧化物添加的原礦釉)建盞走向市場。

另一方面泰斗大師們變成了「學術惡霸」在學術理論方面壓榨排擠。「不動口」卻可以「動手」,畢竟泰斗大師們的產品不能因此而失去市場,於是通過商業夥伴和對整個行業的影響,讓真正追求技藝延續開發的人失去市場,無法進行再生產在開發,阻礙技藝發展的前進。當前到處「掃黑除惡」,「學術掃黑」刻不容緩。

「下樑歪」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稱號,被發現能讓一部分人的作品在實際價值不變的情況下,更好賣,能極大的提高價格。這樣可以帶動地方經濟,於是省不停的評大師,數量不夠市裡來湊,還是不夠縣裡來湊。建盞價值變成了榮譽價值、稱號價值。建盞價值的本質,變成了虛無縹緲的稱號、榮譽、獎項。

「劣幣驅除良幣」

因為燒造難度低、成品率高的「非草木灰二元釉」的建盞價格低,可以滿足市場的對量的需求。商家開始選擇量、而放棄「質」。建盞「本質」被放棄,就好像銀幣的銀在縮水。這一切都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玩家不能瞭解最真實的建盞,想要了解聽到的也都是學術泰斗徒子徒孫們被商業市場洗滌後的言論。良幣被排擠,使用良幣被看做缺心眼兒,變成了當前畸形的建盞現狀。


如何解決?

1、學術打假、學術打黑,讓唐宋研究實踐幾百年,而我們只研究了三四十年的建盞技術繼續深入研究。讓體制內的人離開市場,專心做一個學者,不要再繼續充當行業立法立制、審判決斷、左右市場封殺匠人的「三權合一」的學術惡霸。

2、信息對稱,為建盞文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宣傳正能量、正確的建盞觀和價值觀。

特別說明

1、建盞是鐵胎,敲碎了裡面都是白的可能是鐵胎嗎?那他是不是建盞不言而喻。

2、建盞是鐵發色,鐵能顯現什麼顏色?可以去查一下。那麼五顏六色的是否就能判斷是不是建盞了。

3、發色的鐵來自於胎土而非添加純度99%的鐵紅化工試劑。那麼」純」草木灰二元釉顯得彌足珍貴。

4、電燒、柴燒、氣燒,只能說是加工工藝,都無可厚非。


本文系本人作為玩家的體會,必有不專業的地方

望專家學者指正,理不辯不明,事不說不清。

貼吧某吧對此一概刪除,深感失望。

本文禁止轉載或截圖轉載,僅用於知乎回復。

如有轉發或截圖轉發、追究法律責任。

知乎權益已勾選??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應該說「速食麵調料包」建盞大師佔領了市場

太多大師買釉水、買坯料、買個爐子就開始燒盞了。山寨、破解、結果都學的是現代工藝的建盞。都是在做我上小學孩子都會做的:用微波爐做康師傅速食麵的簡單傻瓜工作。

有幾個人真的在做復原工藝的嘗試?竟然有人不會燒盞,是什麼當地shu ,因為女婿是大師,自己也能掛名在論文裏。一家人從老到小都是大師。啃噬

純仿宋工藝因為成本高,出品率低,價格也自然高。不被大眾市場承受,也能理解。只是化工添加結晶劑、助熔劑、玻化劑、著色劑……人工調配釉水,坯料也是直接買來,有個爐子就能燒……太多這種速食麵料理大師了。太過於功利,不利於行業發展。

為什麼傻瓜相機不再流行了?有都開始追求單反了?說明審美是逐步培養的,人們的需求早晚還是要追求品質的。


中低溫顏色釉的,貼花的,骨瓷,德化潮州的低溫瓷.佔據市場的都是這種穩定量大價格便宜的產品, 符合市場需求.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 拼夕夕 為什麼能火一樣.


題主問題很好,符合當下消費者權益。

建議題主把關鍵詞定義釐清,什麼是草木灰二元釉?什麼不是草木灰二元釉?兩種異同是什麼?兩種釉的標準是什麼?陶瓷做為餐飲具的數據標準是什麼?

基本概念共識和普及勢在必行。


當某種方式成為了主流,意味著這種鑒別被大量仿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