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大約有 1/3 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像進食、飲水一樣,睡眠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動之一。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睡眠障礙性疾患日益成爲一個突出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問題而得到人們的關注。

事實上,睡眠不僅和我們的精神狀況、神經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同時也和我們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密切相關。

在2005 年出版的國際睡眠疾病分類中“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爲主要分類的疾病高達90 餘種,其中最常見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在國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

在國際上,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以睡眠疾病診療爲主的一門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睡眠醫學已經形成並逐漸發展壯大。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睡眠日”,《醫學界》採訪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韓芳教授,韓教授在呼吸相關睡眠障礙方面進行了一些分享。

“在過去,確實有一些人誤認爲睡眠就是一個精神、神經方面的問題,但隨着睡眠醫學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韓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最常見也是大家最容易接觸到的,就是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也即是俗話說的‘打呼嚕’的問題。”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是最爲常見的一種慢性睡眠呼吸疾病,是指夜間睡眠時,7小時內口或鼻腔超過30次出現氣流持續停止10秒以上,並伴有反覆發生的間斷睡眠低氧血癥和睡眠結構紊亂。它能夠引起深睡眠時間減少、睡眠質量下降、白天精力不足、記憶力、注意力下降、甚至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引起自主神經功能調節失常、血流動力學異常,從而導致多系統器官損害。

韓教授告訴《醫學界》:白天睏倦明顯、呼吸暫停的頻率過高、更換姿勢後依舊呼嚕聲不斷以及睡眠中呼嚕聲特別響亮,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也是臨牀醫師在問診中可以着重詢問的症狀。以往,鼾聲如雷被大衆視爲“睡眠質量好”的象徵,實際上,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的患者往往是睡眠質量較差的一羣人。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患者,其呼吸道就好像一個哨子,氣流在通過狹窄的部分形成渦流,就會發出響聲”韓教授生動地講解了打呼嚕地原因,並說明瞭其中隱藏地風險:“如果突然不打呼嚕了,那可能患者的氣道完全堵塞了,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韓教授還表示:很多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患者由於沒有及時就診,極易在睡眠過程(尤其是後半夜)中發生猝死。

“飲酒人羣、長時間處在過勞狀態的人羣、肥胖的人羣以及高齡人羣,都應該關注自己睡眠中的呼吸暫停問題”韓教授表示:“尤其是肥胖人羣,很多人誤以爲肥胖是睡眠呼吸暫停的誘因,但實際上,睡眠呼吸暫停也會誘發肥胖。”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在國外的人羣中患病率爲2%~4%,而據韓教授介紹,我國有近1/4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的情況,其中程度比較嚴重、需要接受治療的有4%-5%,但是就診率和治療率都不高,這是爲什麼呢?

韓教授告訴《醫學界》:大衆目前還沒有把打呼和疾病聯想在一起,患者往往是以呼吸暫停綜合徵的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作爲主訴就診。

韓教授表示,目前大部分醫院都能夠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進行明確診斷,在治療中,應該首先明確患者發生呼吸暫停綜合徵的病因,首先針對病因進行幹預。

目前常見的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 佩戴無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主要是通過持續的氣道正壓來保證患者的血氧飽和。和急診的大型呼吸機不同,這種呼吸機可以由患者隨身攜帶。

2. 手術治療:針對患者呼吸道中增生的、導致阻塞的部位進行切除。

“臨牀醫生在爲患者進行治療前,應該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以確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韓教授補充道:“尤其佩戴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患者,更應該注意患者的個體差異,根據患者的情況來調整呼吸機的參數,才能起到治療的效果。”

韓教授強調:對於首次佩戴無創呼吸機的話患者,必須由專科醫生進行指導和調試,否則可能造成病情的加重和遷延。

睡眠醫學是涉及多個學科的新領域,國外該領域的從業醫師主要來源於呼吸、神經、精神、心理、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韓教授告訴《醫學界》:“睡眠醫學的工作者是多學科協作的,睡眠醫學的建設使得更多相關疾病能夠在睡眠的基本規律的指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所以睡眠醫學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韓教授提到我國睡眠醫學學科建設目前需要着力於人才培養和慢病管理的優化,這在國外已經由諸多踐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