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較為小眾的國家,它的藝術也很少會被我們注視到,但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卻散發著自己獨有的氣息,藝術君帶大家一起看看,至於總結嘛......小編讓給大家!評論區一顯身手~

《秋》(寂寥) 費迪南德·拉什斯卡齊克 1901 布面油畫 89x112cm

立陶宛,一個臨波羅的海的美麗國度,與中國分處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距離的遙遠無法阻擋這兩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國度的相互吸引,此次《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展覽在中國美術館的舉辦就是最好的例證。自1991年正式建交以來,中立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多重維度相繼展開,兩國悠久而迥異的歷史文化傳統為相互借鑒提供了的土壤,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不同文明的共處原則,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語境中,為多種文明交流與融合建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理論準則。文化的交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推進著,多元文化形態的和平共存態勢愈發明顯。在本土文化的國際化進程中如何保持與發揚自身的文脈傳統,成為當今全球學界爭相討論的命題。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此次《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展覽無疑展現了更深層的現實意義。展覽展示了20世紀初至今立陶宛藝術發展的歷程,以「風景」為主題,呈現出立陶宛藝術的廣袤語境,彰顯了立陶宛藝術發展在現代性轉向和不忘回歸傳統的雙重特徵。這對於我們需要堅持的文化自信,貫徹「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方針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昆蟲》 泰奧多拉斯·卡齊米拉斯·瓦拉蒂斯 1973

風景畫作為西方美術的重要題材,自16世紀以來,經由藝術家的潛心創作逐步構建了西方美術史的筋骨。諸多知名的西方藝術大師將自己的才華傾注於畫筆,為後人留下一幅幅不朽的風景佳作,英國有如透納、康斯太布爾;法國有如柯羅、莫奈;俄羅斯有如希施金、利維坦。歐洲悠久的風景畫傳統深刻的影響了立陶宛的藝術家們,他們沿著大師們的足跡,描繪著故鄉的山川、森林、大河,創造了一批獨具民族特色的風景畫作。地處波羅的海濱,東西歐文化的交匯口,立陶宛的藝術家們擁有了開闊的藝術視野。

《白色蘋果樹》 安塔納斯·古戴蒂斯 1932

我們在展出的這批以「風景」為主題的作品中不僅能淺嘗德國浪漫主義的餘暉,更能體會俄羅斯現實主義的厚重蒼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立陶宛充滿民族特性的風景作品無疑向世人展現了整個歐洲藝術文脈的匯聚與交融。時至20世紀中期,社會變革與科技革命更是極大地延拓了藝術家的觀念思維和創作方式,我們不難在立陶宛藝術家的風景作品中讀到他們孜孜不倦的創新成果,在不止於架上的藝術樣式中,攝影、影像、裝置等多樣化的藝術媒介擴展了立陶宛藝術在世紀之交的現代性轉向面貌,並在立陶宛風景藝術創作的序列基礎上,建構了其藝術文脈的多元性。

《安塔那塞湖邊的牛群》 尤斯丁納斯·維安儂辛斯科斯 1941

以「風景」作為線索,表現了立陶宛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創新性探索,和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凝練與繼承。這批作品深刻的揭示了立陶宛20世紀以來人民內心世界的變化與立陶宛本土文化的身份認同。展覽中不乏20世紀初期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繪畫作品,還包括20世紀中期的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繪畫和雕塑作品,也有近幾十年的新表現主義繪畫和當代藝術作品。徜徉於這些經典的作品中,我們不難梳理出20世紀以來的立陶宛藝術發展脈絡,從而進一步感知立陶宛藝術家們對社會、歷史、政治和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們在全球化大潮中對於堅持本土藝術語言的傳承與創作所做出的努力與實踐。

《憤怒的雲》 里姆維代斯·楊卡斯卡斯-堪帕斯 1992

《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展覽作為2017年中國——中東歐文化季的重點展覽項目,為中立兩國乃至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文化交往架起了有效而友好的橋樑。中國美術館的同事們和立陶宛國家美術館的同仁們通力合作,打造了一個精彩的展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中立兩國藝術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相信這樣一個展覽,一定能將立陶宛藝術家們心中火熱的溫度,透過中國美術館《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展的展出,傳遞給每一位中國公眾。

《樹葉》 瓦爾達斯·烏班納維切斯 1986

原文:《立陶宛藝術:透過風景的思考》-吳為山

資源出處:《收藏投資導刊》2017年12月總168期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藝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