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歌唱

為了忘卻

真實生活的虛偽

為了記住

虛偽生活的真實

——「墨西哥」奧克塔維奧·帕斯 《銘》 趙振江譯

我的文章中錯別字很多(最近翻閱自己的文章時發現的問題)。

我基本保持在一天寫一篇並發布的頻率,除了出差或者其他緊急事,偶爾有幾天會鬆懈一下。

平日思考太多,工作太多,學習太多,說實話,每天寫文章不出意外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畢竟1、2千字,甚至5、6千字的文章不是想寫就能寫,不花上幾個小時去認真準備認真寫就不可能寫出來。

而這也不是寫小說,構思好了,順著構思寫下去就行,需要每天整理大腦中的素材換主題,而這就是很大的負擔。

所以,我一般想明白了就一氣呵成寫完,基本不再看第二遍,就變成了打錯字的情況會經常出現,並且就這樣發布到了平台上。

這裡說聲對不起,我會注意的。

今天說這事,不是為了對自己訴苦,而是因為這事關聯著一個「大秘訣」—能高效提升「輸入效率」的大訣竅。

我其實是不太喜歡寫文章的,甚至可以說是討厭寫文章,而多忙的時候更是如此。

但是我堅持下來了,基本每天都在寫。

為什麼自己討厭的事,卻能堅持了300多天,而且還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呢?

有很多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是,我在這個把自己每天學習的與高效學習相關的思考內容「寫出來」的過程中,我頻繁地感到,

因為一直在做「學習輸出」,反而讓「學習輸入」的效率變得非常高

這個關鍵點。

頭條上大熱的,被大家所熟知的所謂最高效學習法的「費曼技巧」,即把自己所學理解的大膽說出來,講給別人聽—教授他人確實是非常高效的學習法,是「學習輸出」(自主學習)的高形態,科學驗證,無數的實踐檢驗,所以肯定沒錯。

(具體可參照如下的,美國國立訓練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清晰顯示學習法和平均學習定著率關係的學習·金字塔,原圖+我自己粗略的說明手繪):

而把每日所學所想,總結出來,寫下來,有時還會大聲讀上一讀的反覆作業,無疑就是每天在進行費曼技巧的「教授」(=輸出)。

一直堅持這麼做的結果,讓我把過去所學的理解和新學的知識+思考,通過每天的執筆(輸出),一點點牢固地定著到大腦中。

沒錯,我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了這麼做的效果。

如果每天不做這樣的「知識輸出」,達不到能給他人說明程度的,只是中途半端的知識囤積到大腦中的話,可能只是不透徹的理解,或者是曖昧的記憶,甚至只能算是知識的「浪費」。

而,

每天一篇文章的「輸出」方式

卻讓自己可以把白天經驗到的,閱讀到的,觀察到的,思考到的,聚合起來,成為「寫文章的線索」,瞬間可以在大腦中反應。

就像自己頭上一直豎著一根「天線」的狀態,自動搜索著可寫文章的主題,而不用想很多寫自媒體朋友一樣,為每天要寫些什麼而煩惱。

結果,日日的「輸入」都會因此變得格外有效起來。

即,秘訣為:

以「每天必須輸出」為前提,讓這種意識成為自己日常思考的習慣後,「輸入」也會隨之成就高效率。

其中學習的輸出更重要。

「作為前提的學習意識」有無,決定了「學習輸入」的效率會完全不一樣。

學習輸出中最常用的形式,無外乎「做習題做練習」。

也就是說,頻繁做習題做練習的前提的有無,可以讓學習的輸入效果產生變化。

順便說一下,不管什麼習題什麼練習,同一內容要做到反覆x3遍以上,才能達到最佳的輸出效果。

除了這個最常見的「做習題做練習」之外,輸出形式還包括朗讀、回顧、討論、匯總寫出來、教授或者說明給他人(或自己)聽等等。

特別是如上圖《學習金字塔》中,如果能做好自主(主動)學習部分的話,平均學習定著率(知識掌握的程度)會變得份外高效。

我接觸的老師中,有一位老師的上課方法讓我印象比較深。

他在課程開始或者結束的時候總會加上(留出10分鐘,每天變換),「讓學生朗讀、讓學聲一起參與討論上課內容/習題、小測試」等各種項目,而他教授科目的學生的成績明顯都比較好的同時,提升痕迹更為明顯。

想想也是,這不過是這位老師把「輸出作為學習的前提」組合進了每次授課體系中後,學生的知識輸入·輸出的質量一下子得以提高的緣故。

相反,沒有「製造出」「輸出」機會的學習,效率往往會變得不太好。

以輸出為重點的學生根本是在進行著「危險」的學習,因為不做練習等的輸出行為,知識定著會變緩,而且學不到真正實用的知識—不管是針對考試,還是為了個人成長。

所以,為了讓所學知識有效定著到自己的大腦中,「輸出為前提」是能高效推進學習的最大關鍵。

也就是說要特別注重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編入《學習金字塔》中下面3個部分,主動學習的部分。

【一句話】

輸出為前提的學習,能極大提升學習輸入的效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