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形容太陽都是紅彤彤的太陽,可一般來看太陽不是黃色的嗎?


簡單的講決定恆星顏色的是恆星表面溫度,溫度越高越藍,溫度越低越紅,常用的哈佛恆星光譜分類法把表面溫度從高到低分成O、B、A、F、G、K、M型。太陽表面溫度大約5800開,屬於G型光譜主序星顏色的確偏黃,所以G型主序星有時被稱呼為黃矮星。

著名的赫羅圖,注意太陽位置

主序星光譜案例,太陽屬於G2V

所以從科學角度講太陽的確是黃色的而不是紅色的。


不同的場合和時間,答案都不同。

太陽是個炙熱的輻射體,本身應該是白色的。在日落(或者日出)時,陽光斜射,在大氣層的路徑比中午時長。同樣是因為瑞利散射,靠近地平線,太陽看起來會逐漸由白,變黃,變橙黃,變紅。

所以人們眼中太陽並不總是紅色。

太陽可以是金色的,古稱金烏

烏就是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的三足烏,用為太陽的代稱。漢 劉楨《清慮賦》:「玉樹翠葉,上棲金烏。」 唐 李涉《寄河陽從事楊潛》:「金烏欲上海如血,翠色一點蓬萊光。」 元 武漢臣 馮玉蘭》:「看東溟漸升玉兔,早西山墜盡金烏。」 清 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絕句》:「燭影搖紅人未散,金烏騰彩已三竿。」

太陽可以是紅色的,古稱赤鴉

唐 聶夷中《往京寄同志》:「白兔落天西,赤鴉飛海底。」

太陽可以是白的,白日

《詩·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孔穎達疏:「謂我之言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後漢書·郎顗傳》:「絜白之節,情同皦日。」

所以太陽即有紅色也有黃色的,但只是在很小一段時間內。那為什麼我們一般會用黃色(或者說金色)或者紅色來描繪太陽呢?這似乎更是一個認知問題。

原因一,可能是我們會無意識地把太陽與火聯繫到一起,它們都發光發熱。而日常看到的火焰一般是黃色或紅色的,所以會自然地把太陽想像成黃色或紅色。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二:因為藍與黃互為補色,在白天的藍天上,太陽看起來會顯得黃一些。

原因三是白天太亮看不清,但同一個太陽到了日出日落就變得金黃甚至火紅了。朝晚霞滿天火紅,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

原因四是解放戰爭以後,我們的意識形態把紅軍的紅與太陽人為的聯繫在了一起。

最後一個原因,火耕時代以來,紅色是人類掌握的最普遍的語素,原始部落可能沒有金色,但一定有(血)紅色。


太陽代表生機蓬勃,紅色代表偉大祖國!太陽是紅的,很合理啊!


初升或者將落的太陽由於入射角度問題,經大氣吸收後確實看起來是紅色的。你說的黃色一般是中午時,入射角度不同了。

關於紅太陽還有一則軼事:文革時某劇團佈置演出舞臺,要做一個「又紅又亮」的紅太陽。但實際做出來發現,如果很紅就不可能很亮,如果很亮就不可能很紅,後來還專門為此請教了物理學家。皆因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心中最紅最亮的太陽……」


因為,太陽象徵著黨,象徵著國家領導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