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評價宋高宗時,用了「中興之主」這個詞,將他跟漢光武帝劉秀放在了同樣的位置。

那麼到底宋高宗當得起「中興之主」這四個字麼?

我覺得還是當得起的,很多人認識宋高宗,都是從嶽飛開始的,而對於宋高宗的印象,就是那個殺了嶽飛的昏君。

那麼我們就從嶽飛之死來看一看作為帝國之主宋高宗的內政外交政策,再從這些政策中分析下,宋高宗到底是昏庸呢還是不昏庸呢?

嶽飛的死,其實是南宋時期內政於外交政策的必然結果

我們知道北宋患有一種很嚴重的病,那就是恐懼武將的病,算是一種被迫害妄想症。這種病從皇帝到文官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樣。而作為靖康以後,南渡艱難創業的宋高宗有這種病麼?

想來是必須有的!

而高宗南渡以後,卻面臨著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新生的宋廷並沒有如北宋禁軍那般系統的國家軍隊!能夠收編整合的民間武裝力量又多轉型為了藩鎮力量。有人會問,南宋有藩鎮麼?

我的回答是,必須是有的,北宋被打爛以後,一直抵抗金人的其實是各地自發的義軍或者是原先的廂軍,北宋的國家軍隊禁軍已經完蛋了。這時候這些義軍自成體系,其實已經有了一定開府建牙的樣子,而趙構南渡稱帝後,其實並沒有什麼直屬軍隊,靠的其實還是趙宋的法統,但當時金人打得那麼兇,藩鎮的存在是國防所需求,也是收攏人心的重要舉措,所以在開頭的那些年裡,高宗是能夠容忍以中興四將為主的各家勢力的。

但當對金戰爭進行到了相持階段後,金兵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以後,戰爭進行下去對於南宋朝廷來說,就沒有那麼必要了。如果讓中興四將這樣類型的藩鎮再繼續戰鬥下去,且不說耗費錢糧,消耗國力多少不說,如果僥倖收復故土,那麼用什麼來償藩鎮之功?難道要裂土封王麼?這明顯不符合南宋朝的價值觀。

是故在相對穩定,金國也有了議和傾向後,宋高宗收四將兵權,並完成議和就成為了當時的主要內政外交需求。

我們且不去討論嶽飛具不具備獨立收回故土,直搗黃龍府的能力,(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等於沒有。)就說嶽飛的政治傾向,就很有問題。他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肯定,但國剛則易折,不考慮現實問題一意孤行,就是作死啊。

站在後來者的立場來看,自古以來,從南方進攻北方,成功的例子唯有朱元璋一例,(這裡說的冷兵器時代,所以北伐軍不算。)南宋要實現以南攻北,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希望,嶽飛的收復故土情結看起來就有些不太實際,後來孝宗北伐失敗也證明瞭,這個收復故土的難度不是一般大。

從這一點上來看,宋高宗是比較有認識的,他比嶽飛考慮的要多,畢竟他是皇帝,戰爭繼續下去,效果並不明顯不說,更關鍵的是對於恢復生產來說,是一件很不利的事情。如果軍事手段長期無法達成政治目的,那麼繼續消耗下去,對宋高宗的統治來說很不利。

一則,這些個藩鎮以收復故土,或者抵抗金兵為由,長期掌握兵權,又回到了唐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怎麼辦?這是高宗無法容忍的事情。

二則,長期的持久戰爭,對南方朝廷的經濟恢復和發展極其不利,本來就只剩下半壁江山了,如果再因為經濟無法恢復,搞得人民怨聲載道,導致自己的權威喪失,高宗找誰哭去。要知道,北宋以來,比較重視商貿,縱觀北宋影響大的農民起義都是工商業富農帶領的造反運動。長期持續對金戰爭,這不利於工商業發展。

是故,站在高宗的立場來說,做出這樣的選擇並不意外,或許他是怕了,厭倦戰爭了,又或許是明知道收復故土無望,總而言之,站在一個國家的最高決策者的角度,南宋彼時的局面,戰爭繼續下去,不一定會有什麼好結果。畢竟金國那時候已經不是簡單的遊牧民族了,而是佔據了北方廣袤地區逐漸轉化為農耕經濟的國家。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一、高宗趙構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從本質上講他不是一個開國皇帝,是其兄弟姊妹大部分被俘虜後,他在應天府(現在的河南商丘)即位。為了對抗金軍的入侵,他任命了嶽飛、韓世忠等人擊退了金軍。明君稱不上,也不是昏君。

二、趙構殺嶽飛的理由:

1.趙構做為皇子時,金軍數次圍困東京汴梁,他每次都被被派往金軍議和,這個差事可是隨時掉頭的,不是一次,而是每次都是他代表去,曾被扣押多次。他對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也就是宋徽宗和宋欽宗有看法啊,只有不被重視才被派這個差事。換做你經常被派去有掉頭危險的差事,你怎麼想。他對做皇帝的自己父親和哥哥的意見可想而知。嶽飛的口號是「直搗黃龍,迎回二帝」。估計宋高宗噁心嶽飛很久了。

2.宋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稱苗劉兵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闢」。宋高宗對擁有戰鬥力軍隊的指揮者有看法,覺得祖宗的「杯酒釋兵權」是正確的。

3.嶽飛在領軍抗金中,軍隊作戰能力成為南宋最強之一,軍隊數量約佔南宋軍隊30%。宋高宗擔心軍隊把控不住,可能會顛覆宋朝的統治,因此極力主張議和,並把嶽飛和韓世忠削去兵權,成為不指揮軍隊的高官。

4.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隊,軍隊的凝聚力比較強,曾經有過抗旨的經歷。雖然沒有兵權,但是仍然影響著軍隊。宋高宗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嶽飛、嶽雲和張憲,使岳家軍失去主要指揮者。斷絕了可能的後患。

三、嶽飛的後人在宋孝宗時期開始得到了重用

嶽飛於公元1142年被殺,紹興32年,公元1162年,也就是宋高宗在位最後一年,宋孝宗即位給嶽飛平反了。注意一下,趙構是退位做太上皇了,而不是死了,才剛剛即位的宋孝宗哪敢馬上給嶽飛平反,必是趙構提出的,而且趙構活到了1187年。

1162年冬天「官嶽飛孫六人」。也就是官方給流放在外和改姓的嶽飛5子的孩子都封了官。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給還嶽飛田宅」。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為嶽飛立廟於鄂州」。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賜嶽飛廟曰忠烈」。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賜嶽飛謚曰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追封嶽飛為鄂王」。


謝邀。

我個人評論,趙構還算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理由是:

一,趙構於危難之中,扶將傾之大廈,守半壁江山,延趙氏國祚。靖康之變後,朝局混亂不堪,赴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憑康王之冠,統領大宋子民,據長江之險,重建宋室宗廟,於社稷還是有功的。

二,定都紹興後,趙構曾組織過幾次頗有規模的北伐,勝負均分。後因忌憚「迎回二聖」,遂有紹興和議,偏安江南一隅,不再提直搗黃龍了。於罷免李綱、韓世忠等主戰泒,殺嶽飛父子,徹底斷絕了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念想。

三,構在位的幾十年間,江南一帶經濟、文化等得到快速提升,雖處於戰時,趙構也主張輕徭薄賦,不想加重百姓負擔,使得百姓休養生息,生活上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並勸課農桑,倡導學而致仕,由於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書法家,也就帶動了當地的文學、書法等有所提升。

四,由於趙構靖康之變時南逃受到驚嚇,再無生育能力,而親生子早夭,於是他在趙氏宗嗣中挑選幾位幼童,斟選皇儲。最後選中了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後人趙昚,即宋孝宗。也應了民間俗稱「風水輪流轉」這句話吧,大宋自第二位皇帝趙光義起,至趙構共九位皇帝全是光義一脈,而到了南宋,自第二位帝王孝宗趙眘至末帝,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後來趙構因故退居太上皇,讓位於趙眘。事實證明,他選擇的接班人是最好的選擇,孝宗皇帝勵精圖志,殫精竭慮為江山社稷而盡責。

至於說趙構備受爭議之處,莫過於枉殺嶽飛,不親率大軍北伐,以至於父兄客死異鄉,魂飄金國了。


宋高宗趙構其實就是個活死人:這廝一生顛沛流離,父兄被擒、母妻被辱、子女死於非命,可以說國破家亡,自己也被金兵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慘得不能再慘了,但就是這樣,他還是堅持活了八十一歲,如果稍微有點心肝,早就愁死了羞死了。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趙構的父親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而跟趙佶趙桓一起被俘虜的,還有趙構的親生母親韋賢妃、妻子康王妃邢秉懿和五個女兒,這些人到了金國自然沒有好日子過,他別是韋賢妃和邢秉懿,都被放進了洗衣院。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金國的洗衣院就是洗衣服的地方,至於被俘女子為什麼要關進洗衣院,請大家自行查閱史料,或者網上搜索一下也行,筆者要是詳細介紹的話,就有些不厚道了。最慘的是趙構的五個女兒,三個三歲以下的,都夭折在被押往金國的路上,兩個四歲並且起了名字的康大宗姬趙佛佑、康二宗姬趙神祐,也被送進了浣衣院,後來不知去向。

老爹大哥被抓,給趙構騰出了龍椅,孩子死了可以再生,趙構可以不在乎,所以當了皇帝的趙構就又生了一個叫趙旉的兒子,可惜好景不長,趙構剛當了三年皇帝,也就在建炎三年三月,金兵突襲揚州,正在揚州的行宮中行樂的趙構大驚之下,徹底失去了男人的能力,而在此之前,這是趙構最擅長的項目:「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侍婢多死者。」

這邊剛被嚇出毛病,那邊苗傅和劉正彥又利用軍隊對趙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不滿而發動兵變,趙構被監禁,再之後三歲的兒子趙旉也掉在地上的香爐嚇死了。這下子趙構徹底成了孤家寡人,兒子女兒死光了,再也生不出來了,這才叫被一隻香爐斷了香煙。

如果僅僅是斷了香煙並失去了男人的能力,清心寡慾到也可能長壽。但是金人卻不讓他消消停停地過幾天安生日子,雖然趙構給金人寫信乞降,說自己「以中原全大之時,猶不能抗,況方軍兵撓敗,盜賊侵交,財賄日朘,土疆日蹙。」只要大金國「偏師一來,則束手聽命而已。」可憐巴巴地訴苦:「自汴城而遷南京,自南京而遷揚州,自揚州而遷江寧,建炎二年之間,無慮三徙……是某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無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鰓鰓然,惟冀閣下之見哀而赦己也。」並且許諾:「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學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隸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有二上矣。……社稷存亡,在閣下一言,某之受賜,有若登天之難,而閣下之垂恩,不啻轉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

這求饒乞降信,真稱得上是厚顏無恥的典範,簡直能把石頭人感動落淚,但是金人心如鐵石,還只堅持要弄死趙構以絕後患,於是趙構只好跑到海上避難。

這要換做別人,早就憋屈死了,但是人家趙構偏偏不死,等到韓世忠嶽飛等人頂住了金人進攻,杭州能夠免於兵火,趙小皇帝——他稱金國皇帝為大爺(伯),所以只能叫趙小皇帝或者南宋國主趙構,卻研究起書畫藝術來了,這一點倒是跟他那個俘虜老爹宋徽宗趙佶很是相像。不同的是趙佶是在歌舞昇平中搞搞文藝創作,而趙構是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北宋百姓在金兵鐵蹄下呼號,「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時候,還不忘了學習書法,吟詩作畫。還寫出了「一湖春水夜來生。幾疊春山遠更橫。煙艇小,釣絲輕。贏得閑中萬古名」、「扁舟小纜荻花風。四合青山暮靄中。明細火,倚孤松。但願尊中酒不空。」「遠水無涯山有鄰。相看歲晚更情親。笛裏月,酒中身。舉頭無我一般人」、「暮暮朝朝冬復春。高車駟馬趁朝身。金拄屋,粟盈囷。那知江漢獨醒人」這樣的「千古名句」。

看看人家趙構寫的詞,多麼優雅恬淡清新脫俗,哪管宮外烽火連天,我在宮中優哉遊哉,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長壽?大思想家王船山一語道破趙構的長壽真相:「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沒有生人氣」,也就是說趙構其實是個「活死人」,「活死人」自然是很難死掉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活死人趙構的長壽祕訣總結為十六個字:薄情寡義、恬不知恥、自私自利、全無心肝!


談到宋高宗趙構,史學界對他評價普遍不高,說他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顧父兄死活,另外他指使秦檜害死嶽飛,成了他一生的污點。大飛哥在綜合分析史料的基礎上,發現趙構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有他不得已而為之的地方。都說趙構怕死,其實,在1126年,宋金合議時,趙構作為親王同張邦昌共同前往金營同金人談判,期間被金將斡離不扣押十餘日,毫無懼色。此時趙構才十九歲,可見其絕非貪生怕死之徒。

但是後來開封被圍時,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趙構,沒有及時救援,反而移師東平府,避開金軍鋒芒。後來1127年五月初一金軍攻破東京,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金軍看到他稱帝後,為了徹底摧毀宋朝軍民抵抗的信心,集中力量攻打他,期間,趙構一路難逃,從揚州逃到海上,在海上漂流數月,而後回到建康,還是被追著打,過了三四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趙構太想穩定了,長在深宮之中的他何時受過如此痛苦,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就跟金人講和,不打了,咱們都歇歇。在他顛沛流離的三年中,是他看透了世態的炎涼,諾大的宋朝,養兵百萬,面對金人的鐵騎毫無抵抗力。同時1129年的「苗劉兵變」差點使自己喪命於這些驕兵悍將之手。一系列的突發事件使宋高宗認識到沒有軍隊就沒有安全感,同時他開始對武將大加防範。1132年,趙構的南宋小朝廷終於在杭州站穩了腳跟,他任命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等人負責江北防務,同時吳階吳麟兄弟在和尚原一戰擊敗金軍,使宋朝有了喘息的機會。雖然宋朝都城南遷,但是此時北方還有大量宋朝軍隊,東京還在自己手中,此外河北還有大量義軍在活動,但是趙構卻命令他們放棄,錯過了收復北方的大好機會。1140年,由於宋金合議,完顏宗弼率大軍再次南下,而南宋為了獲得和談的主動權,命張俊、韓世忠及嶽飛北伐,嶽飛率領岳家軍在郾城和穎昌擊敗完顏宗弼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取得大捷,進軍朱仙鎮,故都開封盡在咫尺。此時將士感懷,人人用命,正是收復故土的大好時機。而此時,韓世忠、張俊的軍隊在朝廷的壓力下悄然退軍了,前線只有嶽飛一隻軍隊孤軍奮戰,最終宋高宗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稱合議已成,命嶽飛退軍。嶽飛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其後,為了收回兵權,宋高宗殺死了積極北伐、功高震主的嶽飛,「紹興合議」達成,韓世忠及張俊被解除兵權,岳家軍被打亂建制,分散部署。三大軍頭,都被解決了,苗劉兵變的陰影終於被抹去,至此,兵權始歸朝廷,這一幕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何其相似,只是他的手段同太祖皇帝相差甚遠,太祖皇帝做到了兵不血刃,而他確是自毀長城。由於宋高宗指使秦檜殺了嶽飛,以為給自己找了個替罪羊,但是這件事瞞不過世人的眼睛,就連秦檜都說過殺嶽飛是上意也。

這件事情千百年來一直受人詬病。如果宋高宗不殺嶽飛,他有可能被後世評價極高,畢竟是中興之主嘛,挽救國家於危難。但是殺了一個人人都認為是忠臣的大將,也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嶽飛的死,也許是歷史的必然,當時連年兵禍戰亂,民不聊生,各地流民四起,國家面對著內憂外患,作為一個皇帝必須想辦法把國家安定下來才能穩定統治,而嶽飛多次帶頭要求北伐,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其實,當時國家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原都丟了,財賦少了一大半,仗沒法打。再就是,你迎回二聖後,現在的皇帝怎麼辦,可見於公於私,嶽飛都得死。

另外,宋高宗還是一名孝子,紹興合議達成前,就要求金人將他母親韋賢妃送回來,並對金國人說如果不送回來他的母親,就繼續開戰,這也是宋高宗對金國人唯一的一次硬氣吧,後來主動退位給宋孝宗,做起了太上皇,默認了宋孝宗對嶽飛的平反,也算默默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此是後話。

綜合分析,宋高宗雖然有污點,但他也算是一個中興之主,通過紹興合議,穩定了國家的局勢,避免了國家滅亡和大將專權,和平穩定局面的出現,使南宋的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恢復,為孝宗的隆興北伐奠定了基礎。

我是大飛哥,歡迎關注我!


趙構首先是個極端自私的皇帝,偏安一隅。沒有什麼作為。既不能做到中興國家,也不能驅逐強兵。

殺嶽飛表現了他極端自私殘忍。對外投降,對內鎮壓。

自從殺了嶽飛,再無人抗金。

直接導致亡國。嶽飛被殺之後,韓世忠這樣的忠臣勇將都不敢再提抗金,為了明哲保身,整天放浪形骸。

趙構這個人不忠不孝,一切都是為個人考慮,沒有國家大義。

他是宋朝的掘墓人。

其實他如果有作為,完全可以中興。因為當時金兵不善水戰。

趙構只顧自己享樂。沒有打回北方的想法。大概他也不願意收復失地,國家一旦中興,迎回二帝的呼聲一定會越來越高。

一雪前恥。迎回二帝,他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他基本是沉迷於花酒。自己享樂,國家在他看來都是次要的,保住自己,保住榮華纔是。


北宋末年宋欽宗,宋徽宗(父子)被虐去金國。宣告了北宋的結束。當時是後宮全部都被略去了金國。皇后皇太后貴妃。。。公主王爺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百姓。財物。一一被掠走。

民不聊生。當時倉皇北顧。蔡京,童貫,楊劍,高球。跟隨兩帝北逃。最後高俅折回保護東京卞梁。菜京,童貫,楊戩。跟隨皇帝倉皇北逃。在路上被金軍掠走。後高求戰死。北宋結束。

宋高宗趙構是徽宗的第九個兒子。他從小善騎射,文韜武略。在眾多兒子當中的屬於名不見經傳那個。正常的邏輯來講他是當不上皇帝的。在金國呢看到這樣一個能夠騎射,能夠文韜武略的這麼一個王爺。認為是件稀奇的事情。這讓他們認為宋國的皇帝都是軟弱無能的。昏庸無道。像這樣一個文韜武略善騎射懂軍事的人,不應該是皇室成員。所以忽略了他作為王子的這樣一個事實。所以把他放虎歸山。他一路顛簸流離的回到了健康。他的封地。在剩下的大臣的擁戴下建立了南宋王朝。因為他的王朝在江南,區別於北宋的卞梁。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南宋。

趙構皇帝登基後,讓:嶽飛抗金,奸臣秦檜夫婦殺了嶽飛。因為趙構使用秦檜夫婦殺了嶽飛所以在歷史上趙構常被後人罵。

後來呢他因為沒有兒子繼承大業。就把趙匡胤的兒子八賢王趙德芳的後代中他下一輩的後人認作兒子,把皇位還給了趙匡胤後代。是史無前例的賢君也不曾有過的事情。是後人所樂道的人。

他選擇的繼承人很孝順,他當太上皇監國兒子上位。對他如親爹,他活到8O多歲。是歷史上為數不多活到8O歲以上的皇帝。他死後定為高宗。是南宗的第一個皇帝。

他不思復國。為一己私利。當皇帝而遺失了北宋大片國土。讓辛棄疾,嶽飛,陸遊。。。。一大批才子庸庸無為一世。令後人嘆息。


宋高宗趙構,基本資料請自行百度搜索,不在此複製粘貼了。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很難一概而論。

首先在北宋滅亡,大夏將傾之時能站出來力挽狂瀾建立南宋保住半壁江山,作為帝王至少夠及格分了,其次能做到禪位繼子,也是加分項,並且個人書畫詩詞造詣頗高,也是額外加分項。

至於嶽飛之死,算是後世輿論詬病趙構最多的,在此不去詳細解釋南宋到底能不能奪回失地,歷史記載的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單單一句「迎回二聖」就有足夠的處死嶽飛的理由了,算不上減分項。


作為皇帝來講,趙構盡心盡職,主紹興和議,讓治下的百姓,少受了戰亂之苦,讓百姓過上了安定的一百五十多年平和生活,對半壁百姓有功。

作為人子人弟,趙構自私自利,害怕嶽飛,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私下夥同秦檜,殺嶽飛,而換取自身富貴,忘恩負義的犲狼畜生也。他為了小集團的利益,置江北故土百姓,父兄母妻姐妹於不顧,一味偏安求和,棄民族大義而不顧,終留千古罵名。


如今的社會的國人不關心現在和未來而是關注起了<宋朝趙構總統和姦賊秦檜>的油鹽醬醋茶之毛事來了?我他媽的都是得了<喫飽喝足>的〈無聊>綜合症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