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一個五六線的小縣城裡,在我小時候,父母忙於生計,鮮有時間照顧兒女,而父母又屬於很傳統的農民,木吶、偏執,家庭之間很少溝通,偶爾生活的不如意,父母之間的爭吵打罵,也會遷怒於我和弟弟身上。沒有溫情,甚至從未有過生日宴,原生家庭的簡陋,使高中畢業考大學時,我就暗自下決心,學校遠一些,離父母遠一些。

天遂人願,順利入學。到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我又暗自下決心,離父母遠些,再遠些。雖然母親幾次提出要我回到離家近些的城市工作,但我都拒絕了,父母也沒再說什麼。生活有條不紊,最終留在了省城,戀愛結婚,父母遠在500多公里的老家。見到父母的日子越來越少,忙於工作,忙於應酬,忙於吹噓,忙於升職,唯獨不會想起父母。

幾年前春節回老家,一下車便看到父親蹲在路邊等著接我們,暮然發現父母已白髮蒼蒼,些許老態龍鍾,鼻子突然有絲酸酸。假期很短,熱鬧之後,便即返程。剛回到住處,媽媽突然打電話說,「你們走後,你爸哭了,說又得大半年見不到你們……」,至此,話語哽咽。原來,父母的愛,一直藏在心靈深處!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倆個兒子的出生,讓我意識到父母的不易。遙想當年,自己年少無知,自認為與父母無愛,其實,那份親情,已經深深化作尊重和守候,從我執拗的留在遙遠的城市,從我打電話說回家那一刻,愛,從未離開。

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長大,也許,目送兒女遠行,就是父母輩深深的愛,揮揮衣袖,擦掉眼角的淚水,默默守望!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是15年年初生日,朋友送我一本龍應臺的《目送》。

彼時,父親剛突發心臟病做完手術,決定手術的時候就我一個人在醫院,在重症監護室簽字的時候我手一直發抖。那幾天度日如年,幸好病情不嚴重,手術很成功。

看完那段話,心一顫,這段文字的美不在於她運用了多少的修辭、美句,而是說出人心中的最痛處。

是啊!父母漸漸離我們而去、老去直至死去,這無可奈何無法挽回的過程,我們「不必追」也無從去追,那時,我感動了…

其實,不僅僅是兒女目送蒼老的父母,父母也在目送漸漸長大的孩子。

我記得上大學時,父親送我到校,安頓好我以後,父親就回去了,送他去坐車的路上,他一言不發,我還奇怪。後來十一放假回家,母親告訴我,那天父親哭了一路,說就這樣把女兒丟在異地他鄉了.....

或許,這份「目送」,有著宿命似的註定和無奈。

於孩子而言,孩提時代是最美好。其實,對父母而言豈又不是呢?因為那是雙方最單純的

甜蜜時光

。但成長不可違背。

年少的我們,叛逆而倔強。及至稍稍成熟時,我們背起行囊,遠離故鄉,在父母不捨的眼神中漸行漸遠。

父母只能

默默

地目送我們的背影,變遠變小.....

第一次讀龍應臺的《目送》,就被這段話弄哭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太小的時候沒記多少記憶,只記得去姥姥家,是媽媽抱著,然後走長長的山路纔到。那時候是被媽媽緊緊抱著的,時刻在媽媽身邊。

後來,上小學了,媽媽牽著我的手,送我去上學。那時候是媽媽牽著手,每天回家喫飯看見爸爸媽媽。

再後來,上中學了,是爸爸騎自行車??送我去上學。那時候是坐在爸爸自行車??的後座上,每個星期回家一次。

再後來,上中專了,是爸爸坐車送我去學校的。那時候和爸爸緊挨著座位坐,一個月回家一次。

再後來,工作了,是我自己騎自行車上班,沒走遠,就在家鄉,想回家就回家。

再後來,結婚了,生孩子了,回家也越來越少了。我漸漸成長,對父母的依賴慢慢的變少;我慢慢長大,也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對父母的關心越來越少,他們手上紮根刺我不在身邊幫他們挑刺,他們生病我不在身邊倒口熱水,他們農忙時我不能幫他們燒壺熱水做頓晚餐。

反之,應季的果蔬一成熟,爸爸媽媽就不停的往我家裡送。有時候我嫌泥多,媽媽就洗好了再送來。喂著雞下的蛋不捨得喫,攢起來送來給寶寶們喫。

唉,這就是父母不求回報的愛。我們之於父母,漸行漸遠。父母之於我們,永不放心。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輝


是的,父母子女,都是輪迴著這一角色。帶著獨特的心情,來說說自己的感受。電影回放一下:

2002年,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離家幾十公里的縣城上初中,那時候,媽媽目送爸爸陪我上車,那一刻,忐忑的心理,害怕,擔心,說不出的感受,不知道自己離開父母會怎樣,這是獨立的開始。叫媽媽回去,媽媽沒回,一直看著車子走遠,心理莫名的衝動,很想不去了!但是為了不辜負父母,還是選擇離開。當爸爸送我到學校辦好相關手續回家時,在爸爸面前我沒有哭,一直忍著,不讓爸爸看到我的淚水,怕他們擔心。當爸爸轉身離去,我哭了!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感觸!

父母子女,只是一輪迴。小時候離家,是父母的目送,把我們安全送到目的地。長大後,成家立業,父母不習慣城市生活,偶爾到城市生活一下,回去時,是我們做為子女的目送。

現在做媽媽,更深有體會。 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這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家中的老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

記住哦!有時間,得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纔想起孝,那時你就是跪天喊地,也來不及了,父母也聽不到。文化水平有限,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白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此文,已淚奔!

父親年初確診為癌症晚期,父親是個極度自律、勤勞、節儉的人。子欲孝,而親不待,生命無常,願珍重!

我是85後的獨生子女一代,被全家寵愛卻從未嬌慣。

小時候,父親強迫我每天早起鍛煉,我哭著憎恨父親,工作後才知,良好的體魄是一切的基礎;

讀小學,父親設立嚴格的規則,早餐/上學/放學/作業/睡覺,我恨父親不給我自由,如今才知,自律才能讓人更自由。

讀中學,父親很少管我,考不考得上大學,考什麼大學,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理解,難道父母不該為自己的孩子鋪路嗎?為人父母后才知道,孩子要獨立遠行。

讀大學,父親開始聽我的建議和觀點,因為我是家裡的大學生,我的視野更加寬闊;

工作後,父親開始變得嘮叨,注意身體,好好工作,該談戀愛了,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

離老家2000裏,安家深圳,父母再多的不捨,依然支持著。無數個我離開的背影,背後都有父母的不捨與牽掛。

而今生的緣分,我希望再長點,再長點,再長點·······


龍應臺在《目送》裏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眼眶不禁濕潤,我回想起自己從小到大的一幕幕。

聽媽媽說,我出生在外婆家的牀上。當天,媽媽沒料到會臨盆,像往常一樣走好遠的路到外婆家照顧外婆,外婆已經癱瘓在牀幾年了。媽媽在地裏幹活的時候,突然肚子痛,她趕緊躺到牀上,經過幾小時的陣痛,我就來到了人世間。我一直躺在那兒,與媽媽之間的臍帶還沒有斷開,直到爸爸過來,才給我剪了臍帶。我是根據媽媽的描述和我自己生女兒的情景,腦補這個畫面。

媽媽是個裁縫,上門給人做衣服,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媽媽親手做的。小時候特別依戀媽媽,媽媽去哪兒我都要跟著。我們那時候不上幼兒園,7歲直接上小學。上小學之後,我就開始跟同學玩,不再依戀媽媽了。當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自己做飯菜,照顧小我一歲的妹妹。

上初中時,我每天坐班車去學校。初中畢業後,我想踩單車去學校,爸爸就用他那輛超大號的鳳凰牌單車教我騎。我坐在座椅上,腳都著不了地。經過反覆的練習,我終於學會了。學會之後,我非常興奮。我和爸爸還幹了一件至今記憶猶新的事情,我們頂著大太陽騎到市中心,再從市中心騎回來,花了3個小時纔回家,我們都曬脫皮了。

高中三年,我經常帶著媽媽早上準備的飯盒去學校,媽媽做的飯菜真香,比飯堂的好喫多了。三年很快就過去了,我要遠離家鄉去外地上大學。爸爸堅持要送我去學校,等一切都安排妥當了,才坐火車回家。在大學期間,我一般一個學期纔回去一兩次,每週打一次電話。

大學畢業,我獨自一人來到深圳,很快在深圳結婚、生子、買房。轉眼間,來深圳已經17年了。我老公是廣東人,基本上過年都是回婆家,回孃家過年只有兩次,一次是生大妞的那一年,另外一次是帶大妞回去看雪。當然,五一、暑假、國慶也偶爾回去。有時候,也接爸媽過來住一段時間。我總感覺爸媽給予我的太多,我回報的太少,總想能多陪伴他們。

如今,我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大妞上高二,小妞上幼兒園大班。當了媽媽之後,才更加懂得媽媽的不易,更加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父母對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培養孩子自己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大妞很獨立,上個暑假去廣州參加美術集訓,她堅持不要我送,她和兩個同學一起坐高鐵去,坐高鐵回,而大部分同學都是爸媽送過去接回來的。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我,我知道,女兒們逐漸長大,總有一天,她們會離開我們去創造自己的人生。我們只能不斷地默默目送她們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遠嫁的我,時常因為思念家鄉父母而傷懷,當讀到龍應臺《目送中》的:「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瞬間潸然淚下。

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其實我是帶著逃離的目的,堅決不選媽媽讓我學的專業,特意填了外省的學校,只因為厭倦了跟媽媽的爭吵,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

多年以後才知道,自由有了,卻不一定自在。遠行、遠嫁,自那一年背上重重的行囊,開始,我離父母真的就越來越遠,與他們相聚的日子真的就越來越少。

坐上離家的汽車,我沒有回頭,但是眼角的餘光,瞥見媽媽在擦眼淚,爸爸在一旁站著,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望著遠去的車身不願回家,這麼多年,我也不敢問。

這些年,媽媽總是埋怨我上學工作嫁人都跑的遠遠的,埋怨完又叮囑我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我也問過自己很多次,如果父母強烈要求我在省內上學在省內就業就近成家,我是不是會做不一樣的選擇,是不是就不會次次回川時近鄉情怯、離家時偷偷流淚。

然而沒有如果。這麼多年來,雖然小事上媽媽總是比較強勢,但似乎從小學開始,所以重要的選擇就是我自己做主。大字不識一籮筐的父母,或許他們很想讓我留在身邊,卻一直在目送我遠行。

而今,我也開始了目送,一面是父母,一面是子女。父母逐漸老去,他們的脊樑越來越彎,頭髮越來越白,眼神越來越蒼老;兩個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總有一天要展翅高飛。我無法阻止父母逐漸老去,也不能讓孩子因為我的不捨而停下腳步。

目送父母子女遠行,縱有不捨,也只能望著他們的背影,默默告訴自己,不必追。


這個問題很傷感啊,突然讓我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作為人母十月有餘,我拿自身經歷談一談這件事。90後的我,出生在農村家庭,父親經常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母親看護我到上初中後也跟隨父親一起出去。上了初中之後我開始了寄宿校園的生活。初中3年、高中3年再加大學4年,基本在校園度過。每年暑假會去外地找他們,過年的時候回外公外婆家等候他們歸來。畢業兩年後結婚生子,與父母的聯繫更少了。

現在我的母親專職在家帶孫女,平時無聊的時候就喜歡發微信視頻過來。可是,她平均每天發來5-10次,我接到的也就1-2次,其中有沒看到的,也有不想接的。不想接的原因是不想讓他知道自己的女兒日子過的並不好。也不想母親看到女兒這種情況後悔當初不該嫁女。所以現在的狀況就是母親每日發微信視頻,我每日保持沉默。也許在母親的心目中我是個不孝女,但是我心裡的苦楚她並不知道。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一位母親在兒子結婚後,跟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平時關係處的不算壞,家裡的大小家務事也都母親包辦。後來兒子兒媳單獨搬出去住,兒子給母親留了一把房子的鑰匙。漸漸的,矛盾產生了。因為兒媳發現婆婆經常趁自己不在家就跑到家裡來,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什麼的。這讓兒媳感覺一點隱私也沒有了,甚至衣服兜裏有幾塊錢婆婆都知道。後來經過兒子的間接暗示,這位母親再也不去他們的房子,鑰匙也上交給兒子,和老伴一起雲遊四方。

對於父母來說,18歲以前,孩子都是跟他們最親密。18歲以前,孩子的也視父母為全世界。然而,結婚生子以後,孩子不只是他們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老婆(老公),他們更為關注的是自己的小家庭。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已經沒有必要再去追隨,會越追越遠。有時候放手纔是最好的愛。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第一次有這感覺,是女兒剛上幼兒園時。目送著她小小的身影就這樣淡出視線走入她即將生活三年的教室,在老師的引領下去到教室的一角玩玩具。魂不守舍一整天后,終於接到放學的她,一把抱在懷裡,險些捨不得放開。這樣反反覆復一週後,漸漸習慣……往後的日子裡,她在幼兒園裡開心快樂著,學會了唱歌跳舞、讀書講故事……

第二次是她上小學的時候,看著當時尚且沒滿六歲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大的書包進校門,心裡有著說不出的酸楚,想著從今往後可是真真正正開始了「寒窗苦讀」。又是魂不守舍的好幾天,而小朋友的適應能力完全超乎想像,剛上小學,讀書寫字的快樂、新交朋友的愉悅、全新校園的吸引……甚至放學了都不著急離開……

然後有了後面的很多次,兩天一夜的冬令營、為期一週的夏令營、寒暑假的老家生活……越走越遠、越走越久!然後每次都有新的成長和收穫……


我極為贊成龍應臺的這段話。

其實,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這個觀點,我認為它都是一個事實存在。

隨著孩子的長大,你與他漸行漸遠,不管是空間距離還是思想觀念,都越來越遠。即便你的思想還跟得上他,你們的交流也只能是遠程的了,你可能再也不能每天看著他喫飯、睡覺,你不能再抱抱他親親他,他在千里之外,甚至在地球的另一邊。你,只能隔著屏幕愛他。

想想這些,是不是有點傷感?我就是,想到這裡我會有點傷感。我每天抱著的孩子,親愛的寶貝,他好像一下子長大了,離開了家,離開了我身邊。我一下子感覺到空落落的。

其實,從他上幼兒園的那一天就開始這種分離。懷抱3年的娃,當他走進了學校,你回到家,你會覺得失落,好像丟了東西一樣。你盯著羣裏的消息,等著老師發照片、發視頻,看看娃在幼兒園裡過得怎麼樣。你想他,他也想你,甚至你們都想得掉了眼淚,但,他就是離開你的懷抱了。

我曾看到一位媽媽寫的親子筆記,她說孩子上幼兒園了,爸爸卻慫了,爸爸跟媽媽說:咱能不能不去幼兒園,能不能再讓他在家裡玩一年。

爸爸也和媽媽一樣,他也捨不得孩子離開,只是大部分的爸爸不願意表達。他也在偷偷念著寶寶心裡苦。

我跟孩子一起看了一本繪本,名字叫《爸爸的開學日》,裡面講了一個讓孩子大笑讓大人抹淚的溫暖故事:爸爸和孩子一起瘋玩了一個暑假,馬上要開學了,但爸爸還沒做好準備,他不想跟孩子分開,他對開學這件事很緊張,他逃避,躲起來,他肚子疼……表現得像個小孩子,把孩子送進學校,他甚至哭了起來。

完全就是爸爸的開學焦慮啊!

讀完我鼻子就開始發酸了,多麼形象描繪啊!

難道只有媽媽捨不得、會焦慮嗎?爸爸也一樣!我就是這樣一位爸爸。

鄰居小夥伴的媽媽跟我講:我只要想到校車把孩子拉走了,我就很心塞。

的確如此,哪怕我們只是想一想,都好捨不得。

可是,可是,我們不還是要堅強起來,送孩子去上學嗎?他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們不可能把他關到家裡,沒有哪個父母糊塗到犧牲孩子的成長來換自己的安心。

他上小學了,他上中學了,上大學了,出國了,結婚了……離我們原來越遠了。

我們看著他的背影,悲喜交加。

但我們更多的還是欣喜、欣慰,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長大和離開,都是一個生命的從弱到強,從空白到精彩,我們要站在邊上支持和鼓掌。

父母之女一場,深愛綿綿。一代接一代,傳遞著為人的能量。

是生命的溫暖,也是生命的讚歌。我們和孩子,可以一起唱。

然而。

然而。我還是想說說中國的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一輩的父母。他們很多人無法認清這個事實。

他們認為孩子多大都是孩子,多大都要聽父母的,父母的就是權威,父母的是經驗,是良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些現象:替孩子選學校、替孩子選專業、替孩子選對象、逼婚、啃老、媽寶男等等。

他們大包大攬,把孩子架空,毫無意識地阻止孩子長大。他們以為給孩子帶來了幸福,豈不知是給孩子帶來了失敗和痛苦。

另外,中國的傳統父母還不知道跟孩子劃清界限,無論孩子年齡大小,無論大小事,都橫加干涉,甚至孩子結了婚,有了新家庭,還有很多父母去摻和。以至於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這都是不明白龍應臺說的這個道理。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做一個好父母,就是要一次一次目送孩子走遠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