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街頭賣藝,自古有之,不過,這個行當從來都是賺錢不易,少有出人頭地的,大部分只求溫飽,甚至食不果腹。總之,這可是個讓人心酸的話題。

老北京的「下體」——天橋,賣藝和賣身兩個行當,很難區分

岳永逸所著《城市生理學與北京天橋的「下體」特徵——兼論「雜吧地」的認知意義》一文中指出,老北京的內城和外城有著一種上下半身的隱喻關係,如果說內城的代表是紫禁城,那麼外城的代表,自然就是南城的天橋了。

鴉片戰爭以來,頻亂的戰禍、洋貨的泛濫,加速了小農經濟的破產,也有很多古老的行業紛紛倒閉,加上天災、蝗災與人禍,華北平原鄉村裡生活不下去的人們來到了故都北京。

威嚴的內城在無情的驅趕呵斥他們,沒有安身落腳之處,作為「下體」的天橋一帶,卻以開放的姿態接納了他們。三教九流,都有可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一碗飯吃。為了這口飯吃,跪坐在街頭給人縫窮的老婦、站著剃頭的剃頭匠、賣身的婦女、蓬頭垢面的乞丐、各種撂地「摳餅」的藝人、流浪漢扎堆的雞毛小店、代售嗎啡、白面的小店、時常斃命於街角的「倒卧」,在這裡都很容易見到。

八大胡同是天橋北邊的妓院集中之地,而天橋周邊,更多的是低等妓院,俗稱「下處」的所在地。唱大鼓的藝人也常到下處串街賣藝,而下處的妓院生意不好時,老闆們也經常組織妓女演唱一台大鼓,用以吸引顧客,這兩個職業的真正區別,就連她們本人,也很難分清。

馬三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諱言自己母親職業的,正是因為他的母親的職業是唱京韻大鼓;因為學唱戲,新鳳霞也被姨娘感慨:「孩子!你也是苦命啊,唱了戲下地獄,活著被人欺,死了做鬼也讓人看不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