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文章已同步發表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

前言:

你還記得,上1次在線下書店買書是什麼時候嗎?

如果你想了半天還沒想起,或者回答是至少半年前,那麼從回答來看,目前實體書店的困境似乎在情理之中。

隨著電商等崛起,實體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而實體書店首當其衝。

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顯示,2002年到2012年,全國有近5成書店倒閉,總數達1萬多家。

僅以廣州為例,僅在14-15年,文津閣、大聲書店紛紛倒閉,而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本地的方所書店卻開始到處開分店,以「24小時不打烊」為賣點的1200bookshop開始崛起,至今開了3、4家分店。

那麼在整體大環境不好,大部分書店應聲倒閉的情況下,為什麼有那麼一小部分書店,反而能越開越多,越活越滋潤?

說到底,不過是「消費升級」4字。

作者因興趣愛好,不僅走訪和調研了各大書店,查閱了各類資料,還曾在一家獨立書店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了1年多的運營工作,對於實體書店的消費升級,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一、為什麼實體書店要進行消費升級?

我們可以先從時間線來看實體書店所面臨的困境。

*2002年-2012年:倒閉熱潮

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顯示,2002年到2012年,全國有近5成書店倒閉,總數達1萬多家。

*2014-至今:電商衝擊

隨著電商的崛起,大家開始習慣在網上買書:同樣一本書,網上只有書店標價的5、6折甚至更便宜,還時不時搞什麼200-100的促銷,為什麼不呢?

2014年,僅噹噹網、亞馬遜、京東3大電商,在中國市場的線上售書收入為124億元,超過全國127家大型書城的銷售總和。

*現在:電子閱讀興起

互聯網時代,電子閱讀成了大家新興的習慣。且先不說kindle賣得有多火,像多看/微信讀書的閱讀App層出不窮,更別說主打「每天免費看1小時」的蝸牛讀書。

網上買書店(電商)價格更便宜,電子閱讀不僅便宜,還更方便(公交、地鐵都能看),從讀者角度看,無可厚非。

然而,這卻給實體書店帶來幾乎致命的衝擊:原本賴以賣書作為主要盈利來源,一下子斷了後路

筆者志願的書店,幾乎驗證了這樣的事實:1個月賣書的所有流水,有時還比不上1場線下活動門票收入。

說白了,實體書店再固守不變,就要做不下去了,直接倒閉了。消費升級,勢在必行!

二、實體書店如何進行消費升級?

在了解消費升級前,我們先來看看,對比以往的大環境,目前的實體書店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是消費人群的變化。

以前去實體書店,什麼人都有:小孩、老人、夫妻;然而到現在,有數據表明

關注實體書店的用戶分析中,18-30歲用戶佔比74.62%,是實體書店的忠實擁躉,其中,24-30歲的年輕人是佔比最多的一個群體。

換言之,實體書店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的去處。

二是消費需求的變化和升級。

以前去書店,更多只是買書和選書;然而現在大家更願意買杯咖啡,在書店安靜看書;周末出去玩,也常能找到在書店舉行的分享會和講座;路過書店,看到自己心儀的文創產品,那就順手買了吧......

書籍選購,會面訪友,日常用度再到兒童繪本,應有盡有,可以在書店一待就是一整天。

對應著這些變化,實體書店開始了以下的消費升級。

1.會員卡/儲值卡

這也是不少書店為了更加黏住顧客,推出的精細化運作的方法,一般有2種形式:儲值卡或會員卡,往往會附贈以下優惠:飲品/買書等打折。

以筆者常去的西西弗書店為例:儲值卡最低200起充,另還有500、1000兩個檔次,支付10元服務費即可開通會員功能,享受圖書、旗下矢量咖啡等折扣、另外還有生日禮包等特權。

2.咖啡等餐飲

書籍已經不再是書店的主要收入,咖啡等餐飲在毛利率和利潤都要比賣書高很多。

上海大眾書局總經理助理朱兵曾說過「圖書的毛利率平均只有30%,但咖啡至少翻一翻」。

具體來說也有兩種方式:自營或合作。比如言又幾書店以及西西弗下的矢量咖啡就是自營;而像三聯韜奮書店,則是選擇了與雕刻時光咖啡店達成合作。

3.活動

通過活動聚集人氣,也是增加盈利不錯的渠道。活動類型不外乎:觀影會/讀書會/簽售、講座、分享會等。

一種是活動不收費,然後通過賣新書、餐飲等帶來消費流水。比如通過各種讀者見面會,活動報名免費,靠新書籤售盈利提成;

二是活動直接收費,比如門票。以筆者志願的書店而言,曾經有段時間大力推廣,活動一周4-5場,最好的情況是當月活動門票流水能占房租近1/2。

4.手工文創

手帳、日記本、帆布袋,還有各種創意產品。這在不少實體書店,也是屢見不鮮。

從個人經驗看,這塊收入提高還是得取決於2點,一是銷量,因為賣的多了,才好和廠商談價,壓低成本價;二是流量和轉化,不管線上還是線下。

5.聯合運營

這是我之前去廣州的聯合書店,發現的一種新模式:書店並非「一家獨大」,旁邊還有做幼兒藝術培訓等3家門店。

書店收入,離不開「開源節流。通過聯合運營,與合作商家共同分擔昂貴的房租,這樣也很大一部分減輕書店的營收壓力。

6.書店空間氛圍營造&沉浸式體驗

如果你經常去一些連鎖型書店,你會發現在店面裝潢、書籍陳列、燈光、音樂,都非常有講究。

對此,方所書店表示:要吸引人進方所讀書、買書,就必須營造好的氛圍。

比如廣州方所的燈光是專門找英國設計師設計的,光地磚材料就找了四個月;成都方所有上下共三層縱橫交錯的書架迴廊,還有巨大的哥德式立柱,讀者就像身處一個「圖書教堂」之中……方所在設計上做到了讓買書變成一件「有范兒」的事,成都方所剛開業,就已經在微信朋友圈上出現了「如何在方所自拍」的攻略。把空間塑造成一個適合讀書的地方,廖美立說,這是方所能夠抵抗電商的重要一點。

而迅猛連鎖的西西弗書店,每一間書店都保持了標準化的格調。

沉浸式體驗向來是空間營造的重頭戲,1.0時代的書店通過多年的發展,迅速在書籍導向,店面陳設,燈光布置,雞湯標語等方面積累出一套獨特的品牌套路。

三、未來的實體書店,還有哪些消費升級?

北京開卷董事長蔣晞亮14年做過1次分享,他個人提出了一個蠻有意思的概念:實體書店的版本。

書店分為1.0版、2.0版、3.0版,以前的書店是1.0版本,在未來幾乎是沒有生存空間的,當書店和咖啡館結合,和文創產品結合的時候,書店進入到2.0時代,3.0的模式尚在路上。

這裡,我再結合個人思考,詳細說明和分析下。

*1.0書店

單純靠賣書的書店,盈利渠道過於單一,受到電商和電子閱讀衝擊,根本沒法兒活。

當然,也有看不懂這種趨勢和需求的,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在微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開的書店太不正經了,打破了常規傳統書店的模式,簡直是野路子。有一個書店老闆,就很看不慣1200bookshop,覺得我們只會炒作玩噱頭嘩眾取寵,根本不懂如何做書店,四處詆毀。在他看來,書店就應該只賣書,其他都是瞎幾把搞。收留沙發客深夜分享故事全是小把戲,被他嗤之以鼻。他在朋友圈裡公開噴1200bookshop,而且不屏蔽我,這點著實讓人敬佩。

半年後,他的書店由於虧損嚴重,宣告倒閉。

說白了,1.0書店不適應消費升級的潮流,必死無疑!

*2.0書店

不僅賣書,通過和文創手工、咖啡等結合,進行消費升級,有更多元的盈利渠道和收入,我們可以稱之為2.0書店。

當然,書店消費升級的項目,不僅是文創手工和咖啡,我們以前也講到了很多,不再贅述。

*3.0書店

同樣是消費升級,相比2.0書店,3.0究竟有哪些不同,未來的大部分實體書店,可能還會有哪些消費升級?

這裡,我和北京開卷董事長蔣晞亮的觀點略微不同的一點是:我認為3.0書店,已經初具雛形。

1.書店+商場的運營模式

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做分享,被問到書店盈利,他是這麼說的:

各位剛剛說到書店+商場的運營模式,其實我們不應該感謝政府,應該感謝開發商。因為房地產開發商在實體經濟不行的情況下,他們迫切需要提升自己,通過打人文牌來轉型。

書店雖然盈利能力不高,但是能帶來很強大的人流,比如說你們在我們這裡聽一場分享會,可能在書店不花一分錢,但是可能去到商場里吃飯、買東西。商業地產這一盤大棋里,我們是流量擔當。所以地產商會給我們減免租金,甚至有些位置偏的商場,給我們出錢裝修,我們只需要帶書、帶人過去就行。 房租壓力降低,我們就可以活下來。僅靠賣書的話,員工的工資都發不起;賣咖啡,勉強能夠發起工資。你要說我們現在盈利靠什麼?靠開發商,不是靠大家來消費。

筆者走訪調研,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局限於1200bookshop,像西西弗書店、深圳的舊天堂書店等:開發商為了吸引入住,給出的租金都比周邊商鋪至少低30%以上。

本來書店營收天花板非常明顯,但和開發商相互配合,各得所需,收入壓力大大減輕,就有了活得「小而美」的可能性。

2.差異化精細的運營手段

前面講到來書店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筆者日常去書店發現,學生和親子等群體,其實也不容忽視。

如果書店所在商圈面對用戶人群不同,那麼是否要考慮在書籍的挑選等方面有所差異?

對此,西西弗、言又幾給出的答案是:Yes。

比如西西弗在深圳,以萬象城店、1234space店為例,兩店距離並不遠,但在市場需求及客群上有明顯差異,1234space店客群偏向平民化,萬象城主力客群為中產家庭與精英,同時家庭型客群較多;在商品組合上東門的1234space店偏重於大眾喜愛的文學、心理心靈類,而萬象城店在圖書品質上更傾向於中高品質,針對家庭客群,增加了「七十二閱聽課」兒童特色管區,以滿足家庭客群對兒童閱讀的需求。

而成都的言又幾書店,則分為3000-5000平米的「言幾又」大型店和500-1000平米的「言幾又·今日閱讀」小型店兩種,並著手子品牌的創立:兒童空間「言幾又·言寶樂園」、精英社交空間「言幾又·見」、創客空間「言幾又·言社」,從而服務於更細分的人群。

3.針對年輕人的多元化活動

前面講到,來書店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關於活動,除了常規的講座、簽售會外,他們其實會渴望有更多有趣、好玩的活動。

以筆者曾志願的書店為例,過去1年多120+場活動,嘗試過各種類型。常規的如觀影沙龍、讀書會、職業交流、旅行分享等,特色的有木藝、皮具等手工製作,甚至還包括脫口秀以及音樂會。

「為一座城市點燃一盞深夜的燈」口號的1200bookshop,在這方面引流潮流:曾推出包括陌生人飯局、音樂下午茶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連續做了160多期的《深夜故事》:分享普通人的不平凡,情懷之餘不失乾貨。

4.引領大眾的內容消費

1200bookshop公眾號有個一人一事(現名為【人在書店】),一般是來書店的讀者,講一件自己身邊的小事:涉及到感情、家庭、成長等。

每次寥寥不過幾百字,看上去也沒有多特別,但就是這樣一個欄目,可以連續做到1300多期,而且每期都有不少讀者留言和互動,為什麼?

我們可以先想想大城市的年輕人,一般都是什麼狀態:

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對於未來/情感/生活等充滿著各種困惑的情緒,並且無處安放,他們背後的這種情感訴求說是剛需也不為過。

而新世相創始人張偉關於公眾號成功經驗,曾經這樣分享:

1、 撫摸到人們經常發生的困惑,或是大多數人存在的困惑,每個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苦難和喜悅,細碎而日常的東西。

2、 通常我們高估了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低估了人和人之間的共性。關注長久存在於人們生活和情感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情景,比如說生老病死,比如說愛恨情仇。一個公眾號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撫慰這些困惑和情緒,陪伴這樣的一些生活情境和狀態,談論反覆出現的話題。---天下沒有新鮮事。

從這點來說,1200bookshop的公眾號【人在書店】欄目深諧此道。

此外,在北京的單向空間可圈可點,不僅有自己的活動沙龍品牌單談,還研發書店的單獨出版物:單讀。

通過差異化的內容,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實體書店不僅讓讀者粉絲黏性更強,更是在引領大眾的一種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

本文查閱&引用資料:

1. 《他們四位告訴你,如果你的夢想是開一家書店》 ——1200bookshop公眾號

2. 《書香地圖|西西弗書店:平均12天一家新店,推石逆勢而上》——北京開卷公眾號

3. 《十大書店掌門人匯聚亞洲書店論壇 共議未來書店發展方向》——《新聞晨報》

4. 《書店不會消亡,但這個世界會懲罰不願變革的一切》——機遇空間(ID:aiospace)

5. 《一家書店的倒閉,與一家書店的開張》—— 財經網(北京)

6. 《實體書店落寞?恐怕未必!它正以另一種形式獲得重生》——億歐網

7. 36氪獨家 | 「言幾又」獲1.2億元B輪融資,要「連鎖不複製」地開100家店——36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