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穆魯克

  馬穆魯克的原意是奴隸,因為音譯的不同也被譯成馬木留克。其最早出現於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年)大多數來自於高加索地區和黑海背部非穆斯林遊牧民,被奴隸販子抓到並販賣到中東地區,然後被變成僱傭軍。

  在拿破崙時期,法軍中有一個特殊的馬穆魯克軍團。拿破崙時期的迪科夫上校對第13獵騎兵軍團的回憶中,講述了拿破崙在埃及如何使用馬穆魯克人。

  “拿破崙將一份信函交給卡勒巴將軍,拿破崙寫道:他已從敘利亞商人那兒買了約2000名馬穆魯克人,打算成立一個特別支隊。1799年9月14日,卡勒巴將軍建立了一支由馬穆魯克人組成的援軍隊伍。”

  1801年,冉普將軍被派往馬賽組建一支由250名馬穆魯克人組成的中隊。1802年1月7日,之前的命令被取消,中隊人數減少到150人,後根據1803年12月25日頒布的一項法令,這些馬穆魯克人被編入帝國衛隊獵騎兵。

  1805年12月2日,馬穆魯克在奧斯泰利茨戰役中打得很好,其所在的軍團被授予軍旗,同時增加了旗手和號手。馬穆魯克人擁有自己獨特的馬穆魯克劍,其劍身的彎曲弧度較大,刃長約77cm。馬穆魯克人的《訓練操典》中規定,他們必須每天手握該劍在馬上砍木樁800~900下。

  馬穆魯克軍團在法國拿破崙時代風行一時,在滑鐵盧戰役之後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胸甲騎兵

  胸甲騎兵是羅馬重騎兵的殘留。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崙胸甲重騎兵要求身高在1.8m以上,所配馬匹為諾爾曼馬。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圖集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給敵方以毀滅性打擊。胸甲重騎兵能夠依靠強大的戰鬥力扭轉戰局,他們總是朝著危險勇往直前。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建製,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

  胸甲騎兵的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防護板組成,護板材料為鋼鐵,表面拋光,搭扣和鉚釘由黃銅製成。其胸甲很重,可以抵擋較遠處發射過來的火槍彈。同時,拋光的胸甲可對地方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懾作用。厚重的胸甲對人員和馬匹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裝備胸甲騎兵的費用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由於其比較笨重,這一優勢得不到很好的發揮,隨著火器的發展,這種騎兵就不再作為戰場上的兵力了——再重的盔甲也擋不住毛瑟槍彈。但是拿破崙對此兵種最為迷戀,後來演變為一種儀仗隊,歐洲許多國家將這一傳統保留了很長時間。

  法國胸甲騎兵除了穿著胸甲,還配備有頭盔,頭盔同樣由鋼鐵製成,頂部配以黃銅製隆起頭飾,並加裝有黑色馬鬃毛(號兵配的是紅色或白色鬃毛)。

  作戰時,胸甲騎兵以兩行排列進行衝鋒。打前陣的一行現行進攻。這種衝鋒形式對付步兵很有效,因為衝在前面的一行人馬可以吸引火力,而第二行人馬則可以在步兵重新給火槍上膛之前打亂他們的陣型。

  胸甲騎兵最為人熟知的戰鬥是1806年的艾勞會戰。艾勞會戰又被稱為暴風雪之戰。這場不分勝負的戰役是拿破崙的不對流血最多的戰役之一,其中,1萬名胸甲騎兵在繆拉元帥的率領下藉著暴風雪的掩護衝入俄軍陣地,最終以犧牲3000多名騎兵的代價消滅了8000多名俄軍,上演了拿破崙戰爭中最壯觀的一次騎兵方陣大沖鋒。

  艾勞之戰時暴風雪中的胸甲騎兵衝鋒

  (文章內容來源於:龍之媒馬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