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一词近几年一直被提及,沉寂多年的工匠精神被披上一层高大上的包装后重回大众视野,备受推崇,处江湖之远的工匠们也仿佛重见天日,再一次被所有人注意到。

2016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匠心呈现到极致,这一次,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假大空的人物介绍,而是文物修复艺人们切切实实的的生活,修复文物时的专注、偶尔漏出一嘴的调侃、同事间的笑闹、对文物的惊叹和吐槽、对前朝贵人的调侃……

曾有人大呼「工匠已死」,但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工匠还在,活得顶天立地,却著实捉襟见肘。即便是故宫的文物修复者,人手也是不足的,他们不缺手艺,缺的是像他们一样对文物抱有热忱的人,拥有出神入化巧手的他们,却面临著后继无人的尴尬。传承是一门手艺存在下去的必要条件,师徒、家族传承时,传授的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有对这门手艺穷其一生的尊敬和热爱。多少对民间手工艺者的采访中,都能看到他们无奈却又心酸地说出一句相似的话:「没人学啊」。

多少传统的手工艺就这样随著手艺人的逝去而一同埋进了黄土地中,成为老一辈人遥远的记忆。

是匠心,还是自嗨?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后,「匠心」一词大火,我们一度以为那些传统的手工艺要复兴了,可一部《百鸟朝凤》的播出生生的将这个现实撕开,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

电影中老唢呐匠和天明前后的境况对比令我们意识到老手艺消失的无奈,可更令人绝望的是,《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的卖座率,实在是太低了,影评人说看文艺片的中国人太少了,可小编感受到的是,关心传统手工艺的人太少了。只有在最后一个手艺人消亡以后,才会有人后知后觉的感叹道:哦,这个手艺没有了,真可惜。

口中说著「匠心」的人们,却吝于给手艺人一点点的关注。只有电视和房地产广告上布满了铺天盖地的「致匠心」,仿佛在嘲讽著什么。

烂大街的「致匠心」,到底是真的匠心时代,还是一群商业人的自嗨呢?

去年开始流行的小罐茶,在宣传中声称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八大名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泰斗级制茶大师,加上精美的包装,高昂的价格,充满匠心气息的广告,无一不令人感到精致。铺天盖地的宣传,一场针对富人的精准营销,打的确是「匠心」的名号,匠心,终于也被商业化了。

不自救,手艺人终将消亡

随著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发生著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手工艺因此失去生存价值,手艺人也随之消失,修锅、箍桶这些手艺,在拥有不粘锅和洗手间的现代人眼中实在是太土了。

这些手艺人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这一行业的最后一代手艺人。

国家一直在努力保护每一项传统手工艺,从国家到县城,挖掘出了数以千计的传统手工艺,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学不会与时俱进,许多传统手艺仍将趋于消亡。

许多手艺人开始转变观念,将手艺融入时代。学习机械化生产、改进创新,这才在时代发展中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拿定州的新宗熏肉制作技艺来说,这算是一项不容易走向消亡的手艺,也是一项家族传承手艺,相比于其它手艺来说已经占据足够优势,然而掌握熏肉制作技艺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美味佳肴制作技艺,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局面,在政府的扶持下,新宗熏肉开始机械化生产,这才恢复生机。

因为它的生产价值,这个定州人熟悉的味道总算是没有消失。

但更多的老手艺却没有足够的生存价值,面临著失传的风险,这该怪罪谁呢?若怪今人追求利益,可许多老手艺的确无法养家糊口;若怪老手艺不够精致,那也著实冤枉,在以前的时代,老手艺可是缺不得的。最后只能感慨:谁都没有错,只是时代的确不同了,不自救,手艺人终将消亡。

想要了解更多美食信息就关注小宗吧,

小宗每周一至周五18:00准时更新哦~~

weixin.qq.com/r/by-K0qX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关注我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