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一詞近幾年一直被提及,沉寂多年的工匠精神被披上一層高大上的包裝後重回大眾視野,備受推崇,處江湖之遠的工匠們也彷彿重見天日,再一次被所有人注意到。

2016年,央視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匠心呈現到極致,這一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假大空的人物介紹,而是文物修復藝人們切切實實的的生活,修復文物時的專註、偶爾漏出一嘴的調侃、同事間的笑鬧、對文物的驚嘆和吐槽、對前朝貴人的調侃……

曾有人大呼「工匠已死」,但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工匠還在,活得頂天立地,卻著實捉襟見肘。即便是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人手也是不足的,他們不缺手藝,缺的是像他們一樣對文物抱有熱忱的人,擁有出神入化巧手的他們,卻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傳承是一門手藝存在下去的必要條件,師徒、家族傳承時,傳授的不僅是一門手藝,還有對這門手藝窮其一生的尊敬和熱愛。多少對民間手工藝者的採訪中,都能看到他們無奈卻又心酸地說出一句相似的話:「沒人學啊」。

多少傳統的手工藝就這樣隨著手藝人的逝去而一同埋進了黃土地中,成為老一輩人遙遠的記憶。

是匠心,還是自嗨?

《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以後,「匠心」一詞大火,我們一度以為那些傳統的手工藝要復興了,可一部《百鳥朝鳳》的播出生生的將這個現實撕開,血淋淋的擺在我們面前。

電影中老嗩吶匠和天明前後的境況對比令我們意識到老手藝消失的無奈,可更令人絕望的是,《百鳥朝鳳》這部影片的賣座率,實在是太低了,影評人說看文藝片的中國人太少了,可小編感受到的是,關心傳統手工藝的人太少了。只有在最後一個手藝人消亡以後,才會有人後知後覺的感嘆道:哦,這個手藝沒有了,真可惜。

口中說著「匠心」的人們,卻吝於給手藝人一點點的關注。只有電視和房地產廣告上布滿了鋪天蓋地的「致匠心」,彷彿在嘲諷著什麼。

爛大街的「致匠心」,到底是真的匠心時代,還是一群商業人的自嗨呢?

去年開始流行的小罐茶,在宣傳中聲稱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八大名茶中最具代表性的8位泰斗級制茶大師,加上精美的包裝,高昂的價格,充滿匠心氣息的廣告,無一不令人感到精緻。鋪天蓋地的宣傳,一場針對富人的精準營銷,打的確是「匠心」的名號,匠心,終於也被商業化了。

不自救,手藝人終將消亡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手工藝因此失去生存價值,手藝人也隨之消失,修鍋、箍桶這些手藝,在擁有不粘鍋和洗手間的現代人眼中實在是太土了。

這些手藝人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成為這一行業的最後一代手藝人。

國家一直在努力保護每一項傳統手工藝,從國家到縣城,挖掘出了數以千計的傳統手工藝,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學不會與時俱進,許多傳統手藝仍將趨於消亡。

許多手藝人開始轉變觀念,將手藝融入時代。學習機械化生產、改進創新,這才在時代發展中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拿定州的新宗熏肉製作技藝來說,這算是一項不容易走向消亡的手藝,也是一項家族傳承手藝,相比於其它手藝來說已經佔據足夠優勢,然而掌握熏肉製作技藝的人數越來越少,這個流傳了上千年的美味佳肴製作技藝,已處於奄奄一息的局面,在政府的扶持下,新宗熏肉開始機械化生產,這才恢復生機。

因為它的生產價值,這個定州人熟悉的味道總算是沒有消失。

但更多的老手藝卻沒有足夠的生存價值,面臨著失傳的風險,這該怪罪誰呢?若怪今人追求利益,可許多老手藝的確無法養家糊口;若怪老手藝不夠精緻,那也著實冤枉,在以前的時代,老手藝可是缺不得的。最後只能感慨:誰都沒有錯,只是時代的確不同了,不自救,手藝人終將消亡。

想要了解更多美食信息就關注小宗吧,

小宗每周一至周五18:00準時更新哦~~

weixin.qq.com/r/by-K0qX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我更多精彩等你發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