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很感興趣,想自學了解一下中醫,預計是按出版時間順序一一讀一下,但我除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之後就不知道還有些什麼醫書了,希望能得到一些推薦。

提前感謝大家了!


醫書汗牛充棟,太多太多了……

建議提問者從現代人對古醫書的解讀讀起,而不要直接閱讀古醫書,否則容易走偏,一旦走偏很難能夠回來。


首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需要閱讀的古醫書都在《中醫各家學說》,任應秋,這本書籍裡面,這本書籍除了介紹中醫各個大家的學術觀點,還把他們主要的代表作也一一列出來,方便後人查閱。如果你非要直接去閱讀古醫書,可以從這本書裡面找到很多可以閱讀的材料。(還是建議入門需要從現代人的書籍讀起來)。中醫派系很多,每個派系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們觀點之間並非矛盾……易水學派、傷寒學派、醫經學派、溫熱派、


如何自學中醫?

我給出來了一些方法,在如下的回答中,可以具體參考一下(包括學習的順序、推薦的書籍和講座)

如何系統地學習中醫??

www.zhihu.com圖標

推薦重點學習《傷寒論》,至少把這本書籍作為基礎,認認真真來回刷幾遍,多聽一聽各家中醫師的解讀。


有一個學習和比較269個方劑的表格,有需要請私信我,可以發給大家:

下面是兩個截圖:


《中基》《中診》,《中藥》《方劑》四本教材挺合適入門的,最好買1 ~6版,

然後自己讀《內經》《傷寒》《神農本草經》《難經》讀不懂不要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最好背下來,特別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期間可以跟著讀讀《藥性賦》和《頻湖脈學》,對《傷寒論》《金匱要略》有一定了解後,可以讀讀《溫熱經緯》和《溫病條辨》,把傷寒和溫病學好,大部分疾病就難不倒你了,再廣泛涉獵各派的醫書,比較推薦的是《脾胃論》《格致輿論》《千金方》《景岳全書》等,然後就是自己興趣的專科古書籍,如婦科的《傅青主女科》,兒科的《小兒葯證直訣》等。

《本草綱目》對照著《中藥學》去讀,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糟粕,建議只看《中藥學》上面有的,而且推薦看《本草綱目?金陵本》


謝邀請。我在高中時也曾打算自學內經,正好家裡有一本內經白話解,不過讀完開篇的上古天真論就讀不下去了。實在是晦澀難懂,看白話文也覺著是雲里霧裡看不懂。後來讀研時學校開設有中國古代哲學這類的課程時很多問題才突然恍然大悟。

所以我建議如果想學起來不那麼抵觸的話可以前期很有必要學一些國學知識尤其是傳統哲學思想這塊兒的。

其實中醫藥大學的教材編排還是相對合理的,至少要把中醫的這幾門基礎課(中醫基礎理論(相當於中醫的生理學),中藥方劑(這兩門課會相當枯燥,建議買最新版的教材,最近科里來實習生看到他們的課本 圖文並茂 非常好看 尤其是中藥的,其他基本我覺著五版教材就不錯,簡潔!),中醫診斷,針灸)學了,學完這些才算真正入門了,剩下的課都可以自學了。解放前很多跟師的學徒他們早期的啟蒙課是四小經典(瀕湖脈學,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藥性歌括),我看了下這幾門課程其實都在五門基礎課程中體現出來了。前面四科最重要的是中基!學完基礎課程然後可以看四大經典了(傷寒金匱 內經 溫病其實是三本書,也有把難經或者神農本草經再加進來稱四大經典的 )。

有本書叫中醫各家學說,基本上每個時代的牛B醫家的著作都在裡面了,非常多,這輩子應該是讀不完了。時間有限我建議這幾本書搞定之前其他的都可以不看,當然圍繞這些經典展開的各家註解是有必要看的,比如學傷寒時會有很多圍繞傷寒展開的工具書或者不同的注家的可以看看,比如傷寒貫珠集,傷寒來蘇集,此外這種多個醫家的註解在醫宗金鑒中常常里會有體現。

所以如果非要推薦一本的話那就推薦醫宗金鑒吧(裡面包括了傷寒和金匱還有刪補名醫方論,而且這個還是清代皇家認證的)。

最後如果真正打算當醫生一定要把西醫綜合306要考察的科目都看一看。

對了,本草綱目其實建議當工具書使用,就好像中藥字典這類的。


黃帝內經注證發微 馬蒔

黃帝內經 素問集注 靈樞集注 張隱庵

傷寒論直解 張令韶

醫學源流論 徐靈胎

六經病解 徐靈胎

傷寒醫決串解 陳修園

十四經發揮 滑壽

胃氣論 張令韶

葉天士醫學全書


如果你只想有一個科普。那麼買大學課本最好。如果你想初步深入,我覺得黃帝內經並不很合適。作為一個初學者,你會無所適從。反而傷寒雜病論一類比較直觀。


當然從中醫四大經典開始


黃元御醫學全書,但四聖心源中有個校正錯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