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30483589-01  

书名:暗黑孤儿院 Thornhill

作者:潘.斯麦 Pam Smy

译者:王翎

出版社:麦田出版 小麦田

预计出版日期:2018年10月(试读)

 

文◎三月三日

 

  原文书名《Thornhill》就是孤儿院的名字:棘丘。不过thorn这个单字又有激怒的意思,我想这间孤儿院确实垄罩著很多愤怒。


  为什么我要被抛弃呢?


  孤儿院里所有的怒气都来自这个疑问。


  本书的主要文字内容是来自一名1982年棘丘孤儿院的院童玛丽的日记。她喜欢看书,她喜欢做人偶,她非常安静,她有点自卑,她没有朋友,她有一个死对头。而书中的另一条主线是以图画方式呈现。图画的主角是一名2017年刚搬到孤儿院对面的艾拉,单亲家庭,父亲经常因为工作不在家。艾拉有智慧手机,可是住家对面的棘丘孤儿院比智慧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更吸引她。艾拉一步一步走入玛丽的世界,然后再也无法离开。


  我只是想要一个朋友。


  对于书末的这句话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不论是玛丽或是艾拉都有幻想的朋友。玛丽有人偶,每个人偶都还有名字。艾拉生活的是现代充斥网路的世界,就算没见过面也到处都是朋友,只要连线就OK了。什么?你说那些不是真正的朋友。我倒认为可以成为心灵的寄托就是朋友。所以这个所谓想要朋友的动机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玛丽是不想再被抛弃,而艾拉大概有〝救世主〞情结,因为她的父亲虽然工作繁忙常常不在家,但是他没有想要抛弃艾拉呀。而且艾拉不断地捡人偶、修人偶的举动,都说明了艾拉真善良呀,她只是寂寞而已。


  玛丽的死对头其实一直没有名字,我想这是因为她是玛丽幻想出来的另一个玛丽。我们来看看玛丽是怎么形容她自己和死对头的:「如果要描述我们两个,最先想到的字眼会是一样的:都是金发蓝眼的十三岁女孩。但是我的长发很干枯,她的头发却是蓬松有弹性的自然卷。我老是皱著眉头,小眼睛下方挂著黑眼圈,她美丽的双眼又大又圆,看起来就像脸颊红润的洋娃娃。」但是,这个美丽的洋娃娃却是怒气的化身,同时也是玛丽最重要的幻想中的朋友,是玛丽的一体两面。我会这么猜测,除了没有名字以外,还有因为我对于新闻报纸的一句话很在意,「最后一名院生玛丽.宾恩斯……」,不是最后两名中的一名,而是最后一名。更何况这个故事的基础是玛丽的日记,只有单方面的说法,谁知道真正的情况是怎样。


  然而孤儿院要关闭了,里面的院童要被重新安置,大家都离开了,大家都不要她了。这个重新安置的动作再度激起孤女玛丽心中的恐惧。她又要被丢弃了。


  所以她后面的举动在我看来她是先下手为强。她呐喊,不,你们永远都没有办法丢弃我,因为我要永远的留在这里。


  对某些孩子来说(要看孩子的年纪与心理强度),遗弃的话语或行动,最负面与极端的解释,可以是几乎等于「让他死」。––出自洪仲清临床心理师FB

 

 

 

  参考资料:洪仲清临床心理师––被遗弃的不安导致恶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