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鍛甲,又稱瘊子甲。據說這種甲為羌人所製作,其基本方法是「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也就是說在鐵不加熱燒至通紅狀態下,在室溫下鍛打甲片原料,直到厚度減少三分之二,就算是加工好了。 為了在捶打中對照原來的厚度,在甲片的末端,特地留出筷子頭那麼大的一塊不打,保持原來的厚度。因此,最後甲片上會有一個個的小凸起,就像人身上生出的瘊子,這也就是「瘊子甲」一名稱的來歷。

我國古代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對這種鎧甲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如下:

「青堂羌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鑒毛髮,以麝皮為綇旅之,柔薄而韌。鎮戎軍有一鐵甲,櫝藏之,相傳以為寶器。韓魏公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嘗有一矢貫札,乃是中其鑽空,為鑽空所刮,鐵皆反卷,其堅如此。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箸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瘊子甲」。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隱起,偽為瘊子。雖置瘊子,但原非精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徒為外飾而已。」

沈括文中提到「鎮戎軍官府有一副鐵甲,用柜子珍藏著,把它作為寶物相傳。韓魏公作涇原路統帥時,曾經取出來試驗過。在距離鐵甲五十步遠的地方,用強弩來射它,不能射進去。曾有一支箭射穿了鎧甲的甲片,原來是射中了它穿帶子的小孔,箭頭被鑽孔刮削,鐵都反捲起來了。鐵甲的堅硬竟達到了這種程度。」

為何冷鍛方法能夠製成這樣優良的鎧甲,而加熱鍛打卻達不到如此優良的效果呢?

簡單地說,利用冷變形提高金屬的硬度和韌性,是強化金屬的重要方法。採用留「瘊子」的方式來測量加工程度,是當時簡而易行的好辦法。文中所說的「三分減二」的冷加工變形量,與現代金屬冷加工常用變形量60~70%相比,極為近似。對鋼鐵而言,加熱鍛打顯然要比冷鍛更容易操作。早期發現的鋼鐵鎧甲,也基本上都是熱鍛而成。 冷鍛通過反覆捶打,將鋼鐵內部的孔隙彌合、使疏鬆部位變得密實,尤其是對於含碳量較低、成分接近熟鐵的材料而言,通過冷鍛,可以有效提升其強度。 另外,在加熱鍛打時,鋼鐵表面容易發生氧化,但冷鍛不存在這個問題,加工出來的甲片比較光亮,也就是沈括所說的「瑩徹可鑒毛髮」。

現在的世界治鐵科技已經非常發達,運用精準溫控,機械操作,各項冶鐵指標都是嚴格按照要求執行,但古人在對材料了解比較欠缺情況下,通過數百年,數千年的經驗積累,鍛造出如此精良的鋼鐵,無不對我國古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堅韌感到自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