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千里江山》只是幅青綠山水,那有點狹隘了。在這個曠世長卷中,放大它每一個局部,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小橋流水人家,都能自成一體、自成一景。

有人說:畫中羣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來自在鄱陽湖的灣流裏,眺望廬山各峯。可是依著王希孟這麼年輕,就在宮廷畫院供職,加上交通等條件,估計沒有時間和機會遊歷,不太可能實景描繪,更有可能的是傳移模寫。從前人的畫作中,感受各種地理人文,從畫中表現了大片竹林和江干平野之景來看,所反映的極有可能是江南景色。

所以就會出現許多好玩的橋、不同的船啊等等。接下來我就把自個覺得有意思的點,拎出來唸叨唸叨。

三座橋

  • 梁式橋

這座橋是用竹篾或木條編成籠子,再用木柵加固,籠中呢放了許多卵石,做成了橋墩。橋面架樑鋪木板,再鋪草和泥。我覺得,這座橋很特別也很可愛古拙,雖說原來做旅遊節目走過不少地方,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沒見過。

朱紹良老師也說這橋最有可能出現在江浙地區,卻沒有看到過,在歷代古畫當中也沒出現過,只在《千里江山》看到這麼一座。

  • 小型亭橋

這是一座非常高級的橋,雖然只橫跨小溪之上,但下面有磚基,磚上立木柱,架樑鋪木板,四周有欄杆。關鍵是它的亭頂為四面坡的「廡 (wǔ )殿頂」,也稱為「四阿」(ē)頂。

重點來了,這廡殿頂可不是一般人的建築能用的,它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常用於皇家建築以及大型寺院、宮觀。

所以這反映的應該不是普通鄉村的橋,極有可能是皇家園林中的橋,橋上還站著一位白衣人,他會不會是宋徽宗呢?

哈哈,這是我自己猜的,完全不負責任。當然,還是有小小依據的,朱紹良老師收藏的《宋帝御題馬遠山水冊》,作者馬遠就是奉宋寧宗之命畫的,而且宋寧宗還化身為圖畫中主角,鮮活於杭州的十景之中。

  • 長橋

圖中有一座巨大的木構樑柱式亭橋,用那時的技術來說,跟現在建跨海大橋差不多。橋身以三根柱子並列,上架橫樑,為一組構架,全橋有三十三組構架,共三十二跨。這個有空可以好好數一數。

橋面自兩端向中央逐漸升高,中間建橋亭。亭為重檐十字脊四角攢尖亭頂,有樓梯與上面相通,構成二層樓閣式。真真的水上樓閣啊,在這裡看風景應是一級棒。

眼睛尖的人還可以看到閣樓裏有七個人物,他們在幹什麼呢?由於人物是簡筆畫成,體積堪比小螞蟻,簡直是寸馬豆人,所以只能猜測說,這麼好的風景大多是會吸引文人雅士來這裡吟詩作對、喝個下午茶什麼的吧。

船兒遊

  • 連體捕漁船

「晚上歸來魚滿倉」,這是老媽最喜歡唱的歌之一,據說當年和老爸結婚的時候,作為新娘的她獻唱的就是這首。不知道是不是耳濡的太多,我對漁船還是挺注意的,喏,這艘就已經絕世了。這艘呢,是北宋時特有的連體捕漁船。 它把兩艘漁船前後用橫樑連接,即加大穩定性,有利於四角網作業。 南宋以後,這種船體形式消失,基本只有單體船,適於拋網、垂釣。

  • 雙體腳踏船

哈哈,這個雙體腳踏船是不是很像咱們現在公園裡那些遊湖的船。沒想到,先人們早就這麼會玩吧。相傳這類船最早出現在東晉,它運用了滾動傳送動力的物理學原理,像踩水車一樣,不停地刨水前行,其實也挺累的。唐宋這類快速船隻的產地和使用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湖區。

  • 帆桅式篷船

這部分出現的船,都是載客用的。其中大的那艘叫帆桅式篷船,它是單桅開張,單櫓。後有平衡舵,在行進中用來拐彎,轉圈。一部分用界尺畫,最難的是帆、船幫、桅纜的弧形線,皆為徒手而繪。

  • 各式各樣的船

《千里江山》中到底有多少船?估計還沒有人具體數過,不過目測可能有近百條。各種形制,各種功能,或停泊在岸邊、橋邊,甚至家門口,或穿梭、捕魚、運輸。畫中它們的體積雖小,卻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 水磨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個大水車,用來灌溉農田的,可是看完整卷你會發現好像真沒看見農田哦,難道都隱在山巒之間,就不畫啦?還有這個水車上面還蓋個了房子,踩水車的人站哪兒呢?後來才知道這叫水磨,是用來磨米磨面什麼的。

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磚砌的攔水壩,壩上建屋,下設水輪,引水衝擊水輪轉動,帶動水磨。磨房周圍建有附屬建築、大門和籬笆。磨房之後的溪上有水閘,是儲水和導水沖水輪用的,從畫中還可以看到水閘的金口柱和閘板。

  • 峯頭紋

在看橋啊、船的同時,你會發現這裡面的水紋很特別,它叫峯頭紋。幾乎畫卷中的水都是用峯頭紋來表現,很有波光粼粼的視覺感。那一個個突出的尖尖是不是很像山峯,所以因此才得名吧。然而,整卷那麼多水域,得耗費多少心力才畫完這麼多水紋啊?也許是太費勁,到了南宋就沒多少人畫這種紋了,用其它簡單一點的代替。

未完待續

一幅經典作品,可看可學可圈可點的地方真是太多了,而事後寫作、回憶、再查資料又是一個加強提升的過程,知識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的,慢慢來。

下一篇就要說說看到的房子了。

哎,其實說房子真是滿滿的心塞,房價啊,面積啊,環境啊,哪有畫卷中的那麼悠閑愜意哦。

這篇文章轉載自WX公眾號《曾雯見寶》,曾雯老師有多年的收藏類節目主持經驗,經常會在公眾號上面分享收藏圈大咖的故事和專業知識,想入門收藏圈的朋友不要錯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