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民先生的《中國印刷史》一書,引證了歷史上各種文獻和書家記載,他說,天寶十年(751年)為大食戰敗的唐朝士兵,被俘虜至撒馬爾罕,被俘士兵中有造紙工匠,他們把造紙技術告訴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才學會造紙。

阿拉伯學者比魯尼(973—1048年)在《印度志》中記載:「造紙始於中國……中國戰俘把造紙法輸入撒馬爾罕,從此,許多地方都造起紙來,以滿足當時的需要。」自撒馬爾罕興辦了紙場以後,紙張便十分暢銷,故呼羅珊總督葉海亞便倡議利用來自撒馬爾罕的中國人在巴格達再建一個紙場。稍後,巴格達、大馬士革、埃及和摩洛哥相繼開始造紙。至10世紀,埃及紙草紙完全被淘汰。

1150年在阿拉伯人統治下的西班牙開設了第一個造紙廠。後來法國在13世紀、德國在14世紀、英國在15世紀末、美國在17世紀末先後造紙。直到18世紀末,歐洲各國造紙時浸料與撩取,完全用手工,同中國的老法子並無二樣。中國造紙術向世界各地傳播,對人類思想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天工開物》中的造紙術


一個多世紀前,奧地利地質學家和探險家費迪南德·馮·里希索芬(1833-1905)發明了「絲綢之路」一詞,指公元前3世紀至15世紀歐洲之間的陸路貿易路線。

絲綢是在周代後期(公元前1050-256年)與西方進行貿易的,是沿途交易的眾多商品之一,早在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50年左右),玉石就從中亞運到中國,地中海地區的玻璃器皿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被運到了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中國商人,在9世紀把精美的中國陶瓷帶到了阿巴斯德王朝統治伊拉克,伊斯蘭的釉下彩瓷器和伊朗優質的的鈷料被帶到了中國,促進了中國青花的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在這個貿易體系中,最重要的產品是紙,這種無處不在的材料,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遠遠超過絲綢、玉石或玻璃。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更是紙張和造紙術的傳播之路。

一、 唐朝和阿拉伯戰爭中,唐軍戰俘中工匠把造紙術帶到了阿拉伯

自唐朝開元年間始,一直到公元751年,急劇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不斷侵襲唐朝領土,先後與唐朝爆發了四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其中,第四次戰爭被稱為怛羅斯之戰。

當時,唐朝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率領唐軍控制了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等大片區域。天寶九年(750年), 高仙芝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帶兵征伐石國(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首都塔什干市)。他先是接受了石國的投降,隨後又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格殺老人與小孩,搜取財物。天寶十年(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將被俘的幾位國王獻於玄宗面前,高仙芝被授予右羽林大將軍,並將石國國王斬首。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大食。高仙芝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

大食國軍隊

戰爭一開始,久經沙場,被稱為常勝將軍的高仙芝就犯了兵家大忌,他遠離據點,在很難保證給養的情況下,冒進了千餘里。在《舊唐書·李嗣業傳》中,李嗣業說高仙芝是「深入胡地,後絕援兵。」

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相隨唐軍遠征的葛邏祿部落反叛,和大食軍隊聯手攻擊唐軍。唐軍「背腹受敵,乃大亂,爭相奔走」,大食軍隊乘勢追殺,唐軍慘敗,數萬軍隊只剩下數幹人,2萬餘人成了阿拉伯穆斯林軍隊的俘虜,高仙芝靠了眾將士的奮力拚殺,方沖開一條血路,得以脫身。

由於這場戰爭,中國文明通過兩萬名戰俘,迅速向西傳播,直至歐洲國家。當然,阿拉伯國家以及西方國家的文明也通過各種方式傳到了中國。在向西方傳播的中國文明中,造紙術無疑是最有影響的。東方學家季羨林先生在《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一書中指出:「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和這次戰爭有關,」「據阿拉伯方面的記載,在被俘的中國士兵裡面有造紙工人,」他們「把自己的技術傳給阿拉伯人」,並通過阿拉伯人,將造紙術傳遍全世界。

二、 從中東的巴格達開始的造紙術西行路線圖

中國造紙術東西向傳播路線圖

阿拉伯人利用當地盛產的亞麻和豐富的水源,要求中國懂造紙的戰俘傳授技術。阿拉伯學者畢魯尼(B iruni,973—1048)曾在一本書中寫道:「造紙始於中國……中國戰俘把造紙法輸入撒馬爾罕城,從那以後許多地方都干起了造紙,以滿足當時的需要。」於是,「撒馬爾罕紙」風行一時,受到使用者的歡迎。這是中國造紙術西傳的亮點之一,致使阿拉伯人驚喜地發現了一樁額外的戰利品。

隨著大食國的勢力不斷擴大,到了793年阿拉伯人在「報達」城(即巴格達B ag hdad,今伊拉克首都)建起了一家造紙工場。緊接著,把「國都」從巴格達遷移到「大馬色」(作坊之意),它就是中東地區的大馬士革城(Dimash q,今敘利亞境內),又開辦了另一家造紙工場,專門生產了一種供政府書寫公文之用的高級紙。同時還向歐洲出口,它曾—度是被歐洲人嘖嘖稱讚的「大馬士革紙」。

公元900年,中國造紙術傳到開羅,應該說是走上了傳播的一個拐點。從此以後,分成兩條路線傳播,一條是經過摩洛哥再渡海於1150年到歐洲的西班牙;另一條是通過地中海進入西西里島於1276年傳至義大利,再轉傳到歐洲內陸各地。

古代歐洲造紙作坊

公元1150年,造紙術來到了歐洲大陸的第一站,西班牙的沙提伐。的從751年算起,阿拉伯人封鎖、壟斷造紙技術的時間長達約四百年,這種做法雖然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與此同時又拖延了中國造紙術向西傳播的時間。直到1150年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後,形勢才大為改觀。從西班牙很快地傳到了法國,又延伸到德國,具體的時間表如下:1189年傳入法國,1363年傳入比利時,1491年傳入德國,1494年傳入英國,1575年傳入墨西哥,1567年在莫斯科(M oscow)郊區卡尼諾(K anino)建起了一家造紙工場。他們聘用德國人員來辦事,沿用歐洲的手工造紙法。1698年俄國人又把造紙術傳到挪威。1690年美國的一位印刷廠廠長聘請了荷蘭造紙專家來到美國費城(P hiladelph ia),興建了一家造紙工場。其後,由於社會用紙量日益增加,造紙原料供應困難,因此引起各方面人士的關注。甚至驚動了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G . W ash ing ton,1732—1799),他抽出時間到紐約長島造紙工場視察,還親手抄了一張紙,以表重視。這張由總統抄造的手工紙,至今還保存在紐約博物館裡。

愛爾蘭聖三一學院圖書館,這裡有大約20萬冊世界最古老的書籍

從公元751年怛羅斯之戰開始,到近代造紙機器的發明,在這一千多年,亞洲、歐洲、北美各國所使用的造紙方法,就其基本工藝原理來說,一直沿用了中國造紙術,無數的事實都充分地說明了歐洲造紙的源頭在中國,這是公認的、無庸置疑的。中國造紙術西傳的影響是,證明了科學是互通的、技術的進步和擴大,既為全世界人民帶來福祉,也是中華民族為人類社會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唐朝中期,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簡稱大食過程中戰敗,其中的俘虜有懂得造紙術的人,由此傳向了亞洲以及歐洲


唐朝時期與阿拉伯帝國展開的戰爭中,我國工匠被俘虜,工匠為求生被迫將造紙術傳授與阿拉伯人。造紙術因此傳到了中東;又是同樣的原因,造紙術又傳入了西方國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