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玩星際爭霸時都對星靈航母產生過印象。龐大身軀與小飛機形成了神族頂級戰力,不過這種兵器在歷史上是有過原型的。這就是本文要講述的空中航母與寄生機。

未來這些兵器說不準還會出現。

一,大戰陰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新生的空軍作為全新力量加入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而飛艇更是在早期大放異彩(天降齊柏林,輸出靠...),它擁有極高的升限,長久的巡航時間,以及當時難以想像的航程,能執行偵察,轟炸等多種任務。德國齊柏林飛艇便是其中佼佼者,甚至悍然飛越北海空襲英國首都。為了擊落這群空襲倫敦的大傢伙,最好是派遣飛機。但早期木製飛機性能十分有限,爬升數千米再擊落對方簡直是挑戰極限。於是英國人靈機一動,既然飛艇能爬高,那麼把飛機掛一個飛艇,不久能飛得更高了嗎?於是1916年2月21日,第一個空中母艦誕生了。

SS級飛艇與它的小飛機BE.2C

(本文所有圖片都來源網路,假如侵權望告知,本人立刻刪除圖片)

可惜在上升到4000英尺時,掛鉤過早脫離,2名飛行員先驅遇難。這起事故更多歸類小型飛艇的不穩定性,人類的勇氣不會被輕易消滅。為了試驗空中起飛的可行性,當年5月份,英國在一架水上飛機

上成功起飛了第一架戰機。這便是寄生機。

Porte F.B.2與他放飛的Bristol Scout戰機
地面大圖

飛機載飛機也解決不了爬7000米打齊柏林的要求啊,於是實驗還在繼續,不過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原本爬高的問題漸漸解決。所以飛艇載戰機的目標變為了偵察,畢竟飛行偵察在海戰中已經初顯身手。不過等實驗逐漸成熟時已經來到了1918年,大戰終末,(咦不是1921年光榮和平嗎?#拖走)雖然實驗成功,但似乎也毫無意義。

駱駝戰機和他的母艦HMAS 23R
空中圖
載機量提高了一倍(2架)的R33

戰後遍體鱗傷的英國並沒有開發專用空中飛艇母艦,但是由伯恩男爵(Sir Charles Dennistoun Burney)主導的帝國飛艇計劃中,有將當時英國最大商業飛艇R100與R101改造成航母的計劃,隨著這兩艘神船在30年代雙雙墜機,便也沒了下文。

R101全身照,她與R100因為製造方不同綽號分別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二、,咆哮的間戰期

一戰結束後,飛艇作為一種強大的戰爭巨獸自然也給美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作為戰爭賠款的LZ126號齊柏林飛艇來到了美洲更名為美國海軍洛杉磯號(USS Los Angeles)後,

這張經典圖片便是洛杉磯號

美軍一等人美國海軍便迫不及待的弄來了一堆國會預算,開始對洛杉磯號做了簡單的飛機起飛實驗,而且很快便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造了純粹以空中航母為目標的飛艇阿克輪(USS Akron)號與梅肯號(USS Macon)。

梅肯號全身照,飛艇旁邊為螺旋槳,下方有她的小飛機
梅肯號翱翔於紐約上空

長度為240米,最大直徑40米,體積則擁有18萬立方米(作為對比,洛克菲勒大廈也只有259米高),實至名歸的戰爭巨獸。而它主要武器便是搭載的寇蒂斯F6c「雀鷹」式戰鬥機。

阿克倫機艙內部的戰機,這架飛機後來隨梅肯號一同墜海
一架正在「起飛」的戰機,或者說正在放飛
正在收回

當然她的主要任務並不是什麼奪取制空權之類的,而是偵查敵方艦隊,觀測火炮落點之類,為戰艦編隊提供精準度buff,與早期航母作用類似。戰鬥機們除了可以把來襲的敵方水戰給消滅外,還可以外放作為偵察機,進一步索敵。不過隨著航母的發展,載機量很小的(梅肯是6架,阿卡倫是4架,某些巡洋艦的水戰都比他們多。)飛艇開始黯然失色,她們所能發揮的作用漸漸只能當吉祥物。

航母列剋星敦與洛杉磯號(洛杉磯號比兩個妹妹小一大圈,長200米,最大直徑27米)的合影

隨著30年代兩艘飛艇都因為氣象原因墜毀(不是興登堡那種,而是被美國西部風暴吹壞的,比如梅肯號是從東海岸飛西海岸參加艦隊演習時,爬升落基山損壞了很多部件。沒修好就去演習,結果回港時又遇上風暴直接被吹進大海進水沉沒。最老卻沒有被粗暴使用的洛杉磯號反而活到了40年退役),加上飛艇氦氣等維護費也感人,海軍便沒有進一步建造的計划了。飛艇其實就是一個大氣球,所以被風吹的偏航是很正常的事情,能不能按時進入作戰位置很多時候得看老天,這並不被軍隊喜歡。其次飛艇飛行時燃料不斷消耗,會不可避免的升高,但是為了維持高度與作戰能力,飛艇母艦便需要釋放氦氣來維持高度(順便,德國飛艇燃料用的是和空氣質量差不多的藍氣(Blaugas或Blau gas)又叫布勞氣體,以發現者布勞博士名字命名,主要成分包括約50%的烯烴,37%的甲烷和其他烷烴,6%的氫氣,可以吸入空氣維持高度,但是容易炸。

http://www.airships.net/lz127-graf-zeppelin/graf-zeppelin-design-technology/?

www.airships.net

)而氦氣當年可是戰略資源。所以這一武器雖然放今天來看都很夢幻,但真的燒錢。

三,暴風雨中所誕生的

與美國類似的計劃還有蘇維埃由弗拉基米爾·瓦赫米斯特羅夫(Vladimir Vakhmistrov)主導的鏈條(Zveno)計劃不過他們可沒有資本主義大飛艇,只好飛機架飛機維持生活的樣子。目標除了為轟炸機加航程外,還有為圖波列夫系列型號轟炸時進行護航,搭載俯衝轟炸機對航程外目標進行打擊,或者作為空中防衛堡壘進行巡邏警戒。一共製造了9台原型機。這個計劃最大的亮點,便是真的參與了實戰

初號機TB1轟炸機與I4戰機
2號機,TB3與3架I5戰機
代號為Aviamatka,也是最大載機量最多的原型機,最下方戰機部署在投彈倉中。該型號目標是巡邏警戒。

這些雜七雜八的計劃很多都被認定毫無意義,唯一被真正列裝的只有下圖型號。

Sostavnoi Pikiruyuschiy Bombardirovschik,簡稱SPB,由TB3戰機與機翼下方的兩架I16組成,每架I16裝備一對250公斤的FAB-250炸彈。目標為遠程精準轟炸任務。

SPB於1937年7月首飛,其中TB3駕駛員為斯特凡諾夫斯基(Stefanovskiy)I-16駕駛員則分別為尼古拉耶夫(Nikolayev)和塔博羅夫斯基(Taborovskiy)。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共在克里米亞黑海艦隊空軍第62航空旅第32特種部隊第二特種中隊部署了6「架」SPB。因為怪異的飛機被稱為馬戲團中隊(ЦиркШубикова)。

戰爭初期黑海艦隊空軍試圖對羅馬尼亞軍事目標進行打擊。1941年7月26日2架SPB首次出擊便成功擊毀康斯坦察油庫並成功返航。1941年8月13日以3隊SPB空襲重要目標——卡羅爾一世大橋6架戰機五次命中並擊毀一個跨度(span),而且在返航的途中部分戰機還掃射了在蘇利納(Sulina)行軍的羅軍,最終返航葉夫帕托里亞基地。儘管戰果頗豐,但這種出擊實在是因為蘇聯缺乏高航程俯衝轟炸機不得已之舉,而且這種飛機在敵方空優的情況下無法完成任務且損失慘重。因此42年損失殆盡後,便也沒有再進行補充。

SPB出擊的藝術畫

同期德國也出現過類似的計劃,目標也一樣,為轟炸機護航,或者加航程轟炸紐約。不過因為各種原因也只停留在圖紙上,Me238也被當成自殺性飛機進行後續開發。

Me238B

當然同期日本也干過,並且很乾脆,自殺嘛,我最擅長,一式陸攻搭載櫻花戰機啟動。

精確制導,領先世界xx年

四、鐵幕下的小地精

二戰結束後,全新的裝備登上了舞台,首先有請我們的主角B-36核平締造者,我是說,和平締造者。

胖子小男孩啥的,我能裝3個

這款飛機在設計之初目標是從北美大陸直接空襲柏林,因此航程根本不是問題。本來等二戰結束時它也許就失去用武之地,然而蘇維埃與蘑菇彈讓它又煥發了第二春。在導彈技術未成熟的年代,一款可靠的長程轟炸機便是天然的威懾啊!這時一個嚴峻的挑戰擺在了美帝空軍面前,那就是護航。人家蘇聯也不可能看著你飛進莫斯科啊,可是普通戰鬥機根本就沒辦法跟上B36的任務需要,於是,新一代的美帝小飛機誕生了!

XF-85「地精」(Goblin)

圓鼓鼓的外形是不是很像一枚炸彈?而它的使用也是母艦扔炸彈一樣從彈倉把它「扔」出來

飛機為EB29,但設計上的確是為B36設計的,這架飛機平時將被安放在B36轟炸機的最後一個彈倉里,但有必要時也可以在一架B-36的三個彈倉里全裝一架小飛機來增強轟炸機編隊的護航力量.

(敵機:這轟炸機炸彈咋這麼奇怪呢?)

XF-85,設計者為赫爾曼-巴克利(F-4鬼怪也是出自他手喔)長4.5米,翼展6.4米,空重1.8噸,因為郵箱最多裝420升,所以最大續航時間為30分鐘,特製的可以在高空啟動的發動機提供1.3噸的推力,最高時速為922km/h。為了節省空間,布局採用多尾翼x型布局,後掠角36度的主翼也是可收放的。在上部有一個彈射座椅,下部則有一個降落用滑撬。武器則是四挺12.7M2機槍。

1948年6月初,第一台原型機被送往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做地面實驗,包括收放吊架,發動機點火等實驗。實驗結果令人滿意。空軍覺得這玩意看著萌實際似乎還蠻靠譜的,於是很快便開始安排試飛。

正在做吊架實驗的地精

於是在同年8月23日,原型機被送到美國莫洛克空軍基地附近,由太平洋曾擊落過四架敵機的准王牌愛德文斯柯奇擔任試飛員。「地精」的處女航開始了。

愛德文:這玩意能飛?

當日早晨,EB-29B於6100米成功將飛機拋出,隨後在15分鐘測試時間裡,它表現出了優良的可操作性,輕鬆的從尾旋中改出,滾轉迴旋都十分靈活,斯柯奇輕鬆的做出了各種實戰動作,真的如同它的稱號一般 。(Goblin也可以叫哥布林,這種小獸人怎麼戰鬥我相信各位也明白)所有的在場人員都覺得這玩意優勢很大。

15分鐘飛行測試結束後,斯柯奇開始做回收測試,然而在與吊架對接的過程中,XF-85和EB-29之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干擾氣流,並且愈演愈烈,斯柯奇用盡渾身解數花費了10分鐘也沒能成功對接。此時斯柯奇出現了失誤,小飛機直接撞上了吊架,他當場昏迷。幸虧這位老飛行員的身體素質過硬,很快便蘇醒過來,並且成功迫降在基地邊上一個乾涸的湖泊內。

duang~
迫降後的飛機 愛德文:不慌問題不大

一次失敗可能是運氣不好,於是10月14號待飛機維修好後,第二次測試開始了。斯柯奇在這一次測試中順利對接,15號兩次測試也都宣告成功,但在第五次對接時,飛機又失控了。第六次工程師在翼間安了垂直安定面,不過斯柯奇對接還是失敗了。

一次成功對接 愛德文:感覺對接有點難哈。。

連斯柯奇這種准王牌飛行員對接都磕磕碰碰,那普通飛行員不是涼的更快嗎?

同時它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過小的機艙限制了飛行員身材,四挺機槍火力也太弱,最關鍵的是,一次出動(需要2到5分鐘)與收回(看老天心情)耗時都太長了,遇敵能否及時投放都是未知數。

於是1949年10月24日,國會削減掉了這一項目,地精只能老老實實趴在地上了。如今兩架原型機分別在布拉斯加的奧馬哈戰略空軍司令部博物館與俄亥俄州的代頓空軍博物館展出。

展覽中的EB29與XF85

感謝 @梳櫳 提供他最近(2017年5月)在代頓博物館的實拍照片。

B-36

XF-85

XF85最難以滿足空軍的便是它的出動速度 ,但蘇聯還是要防備的,空軍部繼續招標。於是麥道公司的競爭對手共和公司一個新計劃脫穎而出,直接在b36下面掛一台戰鬥機不就ok了嗎!

莫名其妙想到袋鼠

共和公司吸取了麥道公司XF85的教訓,將自家的主打產品F-84E直接半埋進B-36F的機腹中(上半部分,包括駕駛艙和尾翼都在大飛機主體內)可以隨時出動,甚至還可以用戰鬥機來投放戰術核彈。就是風阻有點大,降低了B-36約8%左右的航程。

具體鏈接點

當然,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來溜溜,1952年對這種設計的試飛開始了,在艾格林空軍基地,特製的GRB-36D與她的保鏢F-84E進行了將近170餘次的各種實驗,均表現的十分出色,戰鬥機落下後擁有一般戰機的能力,而收放也因為布局原因更加穩定。於是空軍司令部大筆一揮,直接命令新出廠的10架B-36D改裝成GRB-36D型號,並且下令調來25架新型號的RF-84K進行列裝,F84k可以在7500米的高度釋放,同時自身也擁有1900km的作戰半徑,算上GRB36的就擁有了恐怖的6400km的作戰半徑,空軍司令部此時對這種新機的定位不再是簡單的轟炸護航(因為載彈量變得十分感人),還有戰術偵查的定位(u2此時還沒上天)。共和公司也志得意滿?乛v乛?大家都覺得這事成了。

F-84出擊!

然而,有些問題還是得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來。1955年,GRB-36與RF-84K正式列裝第99與第91偵查中隊。第一次掛滿彈藥聯合訓練後,後勤人員就炸了,因為當轟炸機掛載上滿載的戰鬥機時,F84許多部件距地面只有區區15cm。飛機起飛降落本來不算平穩,這樣訓練下來,不小心多剮蹭幾下,飛機不就報廢了?於是空軍部只好暫時命令組合取消,兩個中隊平時裝備不同飛機各飛各的湊合一下。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一分開,就是一輩子。過了一年,洛克希德公司的U2列裝,空軍開始不著急了,畢竟就剩核平蘇聯一個任務了,後來又隨著導彈等新技術誕生,這兩貨就徹底分開列裝了。

就當此事從未發生過.jpg

正在被展覽的RF-84

空軍不急共和公司急啊,本來還想著大賺一筆,結果自家產品因為這種逗比理由用不上好氣喔,於是它又心生一計,為何不掛在機翼上拖著!

一架F84正在靠近B-36,藍色為特製的對介面

早在1950年,共和公司便啟動了MX-1016項目(上面那個機腹掛的代號為MX-1018,本來是備選方案),當時目標是將2架RF-84D掛在EB-29的兩側。

EB-29翼間介面

F84機翼介面

連起來是這樣的

1950年7月,共和公司開始對這種介面進行測試,然而隨著1953年一次失敗的對接導致原型機墜毀,同時GRB-36的「大獲成功」,所以暫緩了這些項目的研究。然而隨著事態變化,於是在1955年重啟了MX-1016項目,目標是將2架RF-84F架在一架JRB-36F上(圖見一開始那張彩圖),本來實驗也挺順利的,只在1956年出過一次事故,甚至工程師們開始測試起了自動對接系統。但是留給共和公司的時間不多了,隨著U2的列裝以及空中加油技術的進展,空軍對這種子母機的興趣愈發降低。公司本部也開始將資源全面投入對於新型戰鬥機的研發上,畢竟核平蘇聯用品訂單量肯定沒戰鬥機高,JRB-36與她的小夥伴開始被冷落起來。隨著共和公司在新一代戰鬥機的落敗,整個公司都開始難以為繼,更加沒人在意這個已經處於邊緣的計划了。1963年,曾經研發出B-24轟炸機與P-47「雷電」等知名機型的共和公司被併購入費爾柴爾德公司,整個寄生機研發也就都終止了。加上美國空軍也不在需要這種類型飛機,也再也沒有公司來進行相關研究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