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北京朝陽區新源裏曾經居住着一位壽星閻張氏,老人生於1883年12月30日,原籍河北省樂亭縣。閻張氏一生共生育過10個孩子,其中5個夭折了。存活下來有5個女兒,還過繼了一個兒子。1987年時,大女兒已經77歲,最小的女兒也已經58歲了。老太太和四女兒、四女婿及外孫生活在一起。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與子

老人身材矮小,略顯瘦削,但精神蠻好,言談也算清楚。灰白的頭髮,在腦後挽成一個小發髻,一雙道地的“三寸金蓮”今天是罕見的了。從外表很難看出,這位老人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人世滄桑。老太太最愛看古裝戲,京劇、評劇、豫劇,她都喜歡。碰上傳統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杜十娘》《白蛇傳》等,她一邊看還一邊給別人講,一直看到晚上十一點,也毫無倦意。這一切都是如此平凡,真看不出這位老太太與別的老人有什麼不同。然而誰能想到她的生命之舟已歷經百年的顛簸,卻仍在繼續航行。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戲曲

閻張氏出生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裏。父親在樂亭縣城裏一家當鋪裏當夥計。比起那些單純務農,一家老小全靠土裏刨食兒的人家來,她家的生活還算不錯,還不至於吃了上頓沒下頓。但除了過年過節,平時見不到大米白麪。即使自己家地裏種一點兒,也全拿去賣錢了。農村人,勤儉慣了。全家老小,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五六歲的娃娃,沒有吃閒飯的。閻張氏從剛懂事的時候起,就跟大人摟草拾柴,十來歲就下地幹活兒了。除了幹農活以外,她還要跟着母親和嫂嫂學習紡線、織布,做針線活兒,因爲這些都是女孩子的看家本領。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紡線

21歲時,經人說媒,她嫁給了鄰村一位作小買賣的當續絃。丈夫比她大一歲。婆家生活還過得去,但當媳婦和當閨女的滋昧卻是大不相同的。丈夫的繼母,她的後婆婆相當厲害。幸虧她這位新媳婦手腳還算麻利,才不至於挨太多的罵。婚後沒有多久,丈夫即外出做買賣,隔三五個月甚至半年,纔回家住上十天半個月,家裏的幾十畝地和裏外事務,全靠閻張氏一個人操辦。她家沒有僱長工,農忙時才請幾個短工。閻張氏在女人中不愧爲強者,她白天下地幹活兒,晚上做針線,全家人穿的單棉衣褲和鞋襪,全靠她一人紡線,織布,再一針針縫製起來。常常是一忙就到雞叫。每日貪黑起早,除了剛生完孩子的頭幾天不幹活兒以外,一年到頭從不歇息。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織布

那時的農村,連醫生也沒有,更談不上衛生保健。在土炕上鋪上沙子和稻草,就是產牀。所以女人生孩子,死活只能聽天由命。當地有首民謠:“肚子疼,往家跑,揭炕蓆,鋪上草。”這就是當時當地農村婦女生兒育女的寫照。閻張氏的頭兩個孩子,都生下不久就死了。第三個好不容易活下來,沒有奶吃,就喂高梁米面熬成的糊糊。她的孩子都是這麼餵養大的。閻張氏接連生了兩個女兒,日子就更不好過了,走路都擡不起頭來,丈夫抱怨,婆婆責罵,說她是“絕氣戶”,後來婆婆作主把閻張氏小叔子家一個14歲的男孩過繼過來當長子,並給三女兒取名“喚子”。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

1933年, 51歲的丈夫回家探親,到後院去抱柴禾,突然摔倒,從此半身不遂,這一病就是14年。丈夫躺倒,再不能外出經商,反要花錢治病,家裏的經濟一下子緊張起來。好在閻張氏平時省吃儉用,有一點積蓄,這時就拿出來給丈夫各處求醫看病。她咬着牙挑起全家生活的擔子。從春到冬,白天和兒媳一道下地幹活兒,晚上紡線績麻,還要照顧臥病在牀的丈夫。給丈夫擦洗身子,定時給他翻身。夏天無論天多熱,丈夫的衣褲總是乾乾淨淨,沒有一點氣味兒,家裏有一點好吃的,也要做給丈夫吃。可是,她丈夫的脾氣越來越壞,動不動就大聲呵斥,稍不順心還揮舞身邊的柺杖打人。但閻張氏以她善良的心體諒丈夫心中的煩悶,盡心盡意地照顧他,安慰他。1947年丈夫終於去世,當時閻張氏已是64歲。老年喪偶,她的痛苦是可以想見的。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

由於精神上的打擊和過度勞累,丈夫去世不久,閻張氏就得了一場大病。起初是發高燒,後來頭髮全部掉光,人也變得非常虛弱憔悴,每天只能喝幾口米湯。丈夫剛死,家裏無錢請醫生看病,大家都以爲她不行了,沒想到,她在炕上躺了兩個月後,靠自身的抵抗力竟然慢慢地好起來。閻張氏是閒不住的,剛能下地走動,就又忙碌起來。更奇怪的是,病後頭髮又很快地長出來了。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和孩子

閻張氏生性開朗豁達,既不信鬼,也不信神。對出生在上個世紀的一位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來說,這一點確實是難得的。正因爲不迷信,所以她能清醒地面對現實,咬緊牙關,靠自身的努力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她也深深爲自己沒有文化而苦惱,爲自己作爲一個女人所受到的輕視而不平。因此,她下了狠心,經濟再困難,自己再艱苦,也要送女兒們上學。讀完小學,又把女兒送到縣城乃至北京去上中學。正是這位弱小老太太的遠見和吃苦耐勞精神,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道路,使她們不再走母親那條老路,都成了新中國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除了她77歲的大女兒在農村老家以外,其餘都在北京工作。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

解放以後,女兒們想把老人接到北京來住。閣張氏習慣了儉樸的鄉間生活,在城裏住不慣,沒住幾個月就鬧着要回老家。在鄉下,老太太與兒媳和孫兒們一起生活。兒子在唐山市上班。老人在家幫兒媳餵豬、種菜、紡線、織布。女兒們給她寄的錢,她都用來給晚輩們買了學習用品,可自己從來捨不得亂花一分錢。

1952年,閻張氏的五閨女生頭一個孩子,接她到北京來照看外孫,這才把她留下。那一年,閣張氏已經69歲,身體仍很結實。她每天除了照看小孩以外,還外出採購,做全家的飯菜,一應家務全包下來,讓女兒女婿安心工作。五閨女的3個孩子都是這樣由她一手帶大的。後來,四女兒和女婿又把她接到自己家,他們夫妻只有一個男孩,人口少,生活條件也不錯。他們本意是想讓媽媽享幾年清福,可是老太太仍是每日手腳不閒。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勞作的母親

1976年,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再一次把災難降臨到閻張氏身上。她的兒子由於在唐山市內留宿而不幸遇難身亡。這是老人唯一的兒子啊。雖然非她親生,但從14歲過繼給她,幾十年的共同生活已經使他們的命運血肉相連了。聽到兒子死亡的惡耗,老人簡直如五雷轟頂。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送終”。如今老太太已經93歲,人生的路快走到終點了,卻料想不到她唯一的兒子竟先自己去了。白髮人爲黑髮人送葬,這簡直使她不堪忍受。她傷心,她流淚,無限的悲哀填滿了她的胸膛。她不想吃一口飯,也不想喝一口水。可是,就是在當時那種滿天愁雲,無可奈何的日子裏,當她看到兒媳和孫兒們一方面承受着失去丈夫,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爲她而憂心忡忡時,她就強迫自己按時吃飯。這既體現出她有着異乎尋常的堅強性格,也體現出她時時不忘爲別人,爲活着的人着想。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的背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到了這位老人身上。95歲的閻張氏被她的四女兒從河北老家重新接回北京。1978年到1987年,這十年的生活,對閻張氏來說是安寧的,無憂無慮的。但是幾十年的勞動習慣,使老太太一天不幹活就悶得慌。正像她女兒對我說的:“只要有活幹,我媽媽就心情愉快,一天高高興興;不讓她幹活,她就不痛快。”所以孩子們並不勸阻她幹活兒。平日閻張氏幫着女兒做飯。過年過節,她往往還親手燒一二個菜。直到現在,閻張氏也總是設法找力所能及的活兒千。除了自己穿的衣服全部由自己動手縫紉以外,她甚至還給晚輩們拆做棉衣,給重孫子們做那種老式的帶鞋的小棉褲。我親眼看到她做的棉衣,棉花絮得又勻又平整,針腳密密麻麻,就像是用縫紉機做出來的。這出自一位104歲的老人之手,是多麼難以想象呵!可對閻張氏來說,卻是那麼平常,那麼理所當然。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做針線

閻張氏在飯桌上從不講究,粗茶淡飯足矣。聽她女兒介紹說,老太太不喝牛奶,因爲她不喜歡牛奶的羶昧。對點心和水果也不太感興趣。用老人自己的話來說:“啥人啥命,我就是吃慣了這些莊稼飯,好東西我不愛吃。”現在,家裏每天吃大米白麪,老太太對窩窩頭卻不能忘懷。因此女兒、女婿要經常從機關食堂給她買幾個窩頭回來。她吃起來,總是津津有昧。閻張氏喜歡吃海味。魚、蝦、蟹等,凡是帶腥昧的,她都愛吃。海鮮下來的季節,老家的孫兒都要買些海貨給她送來。餃子是老太太最喜歡吃的主食,她現在每頓能吃四個。閻張氏的牙已經掉光了,只靠牙牀咀嚼。但是不要以爲這位老人會喜軟食。煮麪條的時候她總要囑咐女兒煮硬一點,還挺愛吃硬烙餅。她目前一天大約能吃3-4兩糧食。除了一日三餐,幾乎不吃零食。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做家務

閻張氏從不爲自己的事去麻煩別人,也從不強求別人去如何如何做。有時女兒、女婿忘了給她開電視機。她即使想看,也不肯輕易招呼別人。因此,家裏雖然有百歲老人,人們從來未覺得是一個負擔。閻張氏生活儉樸,沒有過高的要求。外孫,外孫女們常問老人想吃什麼。她便編造些市場上不可能買到的東西,不讓他們破費錢。

閻張氏起居很有規律,一般早晨6點鐘和家人一塊起牀,晚上8點多睡覺,一躺下很快就能入睡。白天,她極少躺在牀上。大部分時間都在單元裏轉動。天氣好的時候,偶爾也到陽臺上去眺望眺望,一到冬天,她基本不出屋,所以很少生病。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散步

老人脾氣平和,孩子們從來未捱過她一下打。她也不許做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閻張氏說,“孩子越打越不聽話,將來長大也會脾氣暴躁。要教育孩子,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別看她不識字,講出道理來還一套一套的呢!有一次,她去二女兒家,正趕上她的外孫媳婦打五歲的小重孫子,外孫媳婦把屋門從裏邊插上,誰叫也不開門,打得孩子哇哇哭。老太太一聽重孫子哭,上去就用柺杖把門玻璃搗碎,拔開插銷闖了進去。我問老人當時是怎麼想的?她說:“玻璃壞了可以換一塊,孩子打壞了用啥換呢?有理說理嘛!”說着,她哈哈笑起來,笑得那麼爽朗,那麼天真!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隔代親

反映快,頭腦清楚,是閻張氏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她雖然沒有文化,但算起生活小賬來有時比外孫還快。她的外孫給我講了這樣兩件小事。有一次外孫買了白薯回來,她問:“多少錢一斤?”外孫說:“一元七斤。‘老太太隨即回答道:“還不便宜,合一毛四一斤。”還有一次,女兒談到農貿市場上的雞蛋一元六一斤,閻張氏說:“那咱們家一天吃三個雞蛋,就五毛多錢哪!”老人不僅思維機敏,而且說起話來還挺有風趣。去年春天,西瓜剛一上市,女婿就給她買來半個西瓜,讓她嚐嚐鮮。她問女婿:“西瓜多少錢一斤?”女婿怕她嫌貴,就趕忙說:“一毛多錢一斤。”不想老太太笑笑,說:“要是你老丈人賣,還差不多。”一句話,逗得全家人都笑了。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菜市場

閻張氏前半生清苦勞累,孩子夭折,中年喪夫,重病折磨,老年喪子,真可以說是經歷了七災八難。她弱小的身軀曾承受過這多麼不幸,而百年憂患卻並未使她綠色的生命之樹凋零。這是爲什麼呢?除了遺傳機制,她幾乎沒有任何優越的外部條件。生活規律,粗茶淡飯,勤於勞動,固然是她長壽的原因。但這些終歸是外顯的行爲特點。人是有意識,有思維的,其行爲總要受內在因素的支配,所以養生和養性總是密切相關的。

百岁寿星阎张氏历尽坎坷,她告诫大家要重视文化,把子女培养成才

圖注:母親

諸葛亮說:“不靜無以致遠。”這本來說的人們修身養性與治學的關係,大慨也適用養心和養身吧!閻張氏心地善良而恬淡,於人無所求,於己無所愧。因而,善與人處,慎於己爲,不氣惱,不傷身。這應該是她長壽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彭忠富/整理,圖片源於網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