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一個陷入婆媳矛盾痛苦中的妻子,都必定有一個缺乏擔當沒有主見的丈夫。這話雖有些絕對,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道理的。因爲婆媳關係,雖然看上去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矛盾,但歸根結底都因爲同一個男人。婆媳原本是陌生人,因爲媳婦嫁給了老公,才和婆婆有了交集。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必然不會讓自己的妻子在婆媳矛盾中受盡委屈,也必然會在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妻子之間盡力調解,爭取雙方達到一個平衡點。

我的一個同事鄧雯跟老公結婚兩年了,一直被婆媳矛盾所困擾。她說,她跟婆婆之間的矛盾,從他們結婚之前就已經初見端倪了。他們剛開始談婚論嫁的時候,婆婆就對她特別不友好,她和老公一起回婆婆家,半路上婆婆打電話讓他們在外面吃過飯再回去,說家裏沒準備飯菜。而鄧雯覺得,婆婆其實就是對自己根本不重視。

兩家人見面商量婚禮細節的時候,鄧雯和自己的父親跟婆婆打招呼,婆婆甩臉色不理他們。婚禮上一些傳統風俗需要用到的物品,婆婆也一概說他們那邊沒那個說法,不需要購買,最後沒辦法,只得鄧雯自己掏錢買了。

當時,鄧雯也都曾跟老公表示過不滿,可老公的說法是自己的母親是個內向、不善言辭的人,所以那只是她原本的性格,而並非是態度不好。鄧雯也就相信了老公的話,沒有計較。

然而結婚後,她才明白實情並不是像老公說的那樣。儘管鄧雯在婆婆家洗衣做飯拖地掃地樣樣都幹,可婆婆卻始終不露笑臉。而且她還常常挑剔鄧雯衣服洗得不乾淨、做的飯菜太鹹、起牀太晚等等。每次婆婆指責鄧雯,老公就在一旁不吭聲,既不幫着鄧雯說話,也不跟婆婆解釋。

鄧雯心裏不高興,埋怨老公不支持自己。老公則一臉無辜的說:“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是難題,有哪個媳婦進了門是沒有受過婆婆刁難的,你忍忍就過去了。再說了,這是你們兩個女人之間的事情,我也不好插嘴啊。”

春節過後,鄧雯想要老公陪她一起回趟孃家。鄧雯的孃家在同一個市的另外一個縣城裏,大概要四五個小時的車程。婆婆嫌太遠了,路上坐車還要花錢,不讓鄧雯回去。鄧雯覺得婆婆太自私,自己嫁到他們家,過年都在他們家過的,已經好幾個月沒見過自己的父母了,過完年爲什麼就不能回去看望父母呢?

因爲這件事鄧雯和婆婆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鄧雯的老公不但不理解鄧雯,反倒指責鄧雯太任性。說母親不讓去,大不了過一段時間再去,爲什麼非得惹母親生氣呢?鄧雯斥責老公說:“你到底有沒有擔當,我們結婚之前你說的好好的,不會讓我受委屈,可如今你媽這樣對我,你怎麼不但不幫我,反倒還說我的不是呢?”

老公又拿出了他以往的那套言論對她說:“媳婦,你和我媽之間的矛盾是你們女人的事情,不要牽扯上我。本來你們兩個關係就已經很僵了,你還想讓我跟我媽也鬧僵嗎?”

聽了老公的話,鄧雯覺得,這個男人的腦回路,也實在是清奇。媳婦和自己的母親吵得不可開交,他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想着怎麼平息婆媳之間的紛爭,怎麼讓家宅安寧,而是怕把他牽扯進去會影響他和他媽關係。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婆媳關係”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爲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係,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係。並且,這個關係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婦。

而婆媳關係這個詞的存在,給了兒子一個很好的藉口,他會覺得婆媳關係是兩個女人之間的事情,跟他無關,他也無力改變,從而把自己置身事外,讓自己心安理得的享受這份喧囂之外的清靜。

這樣的男人,無疑是缺乏擔當的,他一方面想要自身的清靜,另一方面還想享受着妻子和母親同時的愛。當婆媳關係會影響到他的時候,他往往不反思自己的不足,還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辜者和受害者,甚至還會責怪妻子不懂事,不會討自己的母親歡心。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能夠有效解決婆媳矛盾的人只有兒子。他是婆婆和媳婦同時愛着的人,他的話是在這兩個人心中都很有分量的。而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也必然不會把自己置身於婆媳矛盾之外,而是會想方設法調解婆媳矛盾,讓自己的家庭不偏離平衡的軌道。只有這樣,才能讓婆媳和平共處,讓家庭和諧美滿。

真誠提醒廣大男同胞們,不要覺得婆媳關係是兩個女人之間的事情,其實,“你”纔是婆媳關係的關鍵因素。也真誠提醒各位女同胞們,在婆媳矛盾中,不要不捨得讓自己的老公出面,因爲只有“他”纔是最有效解決婆媳矛盾的重要條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