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

古今见识,天下情怀

看见过去,知道未来

郑山刘嘴摩崖足够的美,美的会让你惊叹,会让你忘却周遭的寒冷,顿时进入温暖的佛国世界。

去郑山刘嘴摩崖造像,最能体现“千里环山几艰阻”的行路难。

前一天,我和师弟大志刚刚逃离乡野僻壤的三台崖墓,在绵阳稍作喘息,理理发,洗洗澡,吃吃烤肉,畅谈旅途的见闻与所感。而次日,便在冷风凄凄中寻访眉山诸窟。一暖一冷的巨大差别未曾改变我们寻访的心志,而让我们愈加坚定信念,遇见巴蜀的田野佛国。

去往郑山刘嘴很是麻烦。绵阳至成都,再转城际至眉山,非常方便。眉山至丹棱也是班车流水一般,半个钟就可到达。但是接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先是去中隆乡的班车没有,只能坐过路车。到了场镇找寻摩的,要么是不知道千佛寺在哪,要么就是嫌天冷不高兴拉。沿着场镇问了几家,才算有一个刚吃完饭的大哥同意拉我们分别去郑山、刘嘴。

随后,摩的时候载着我和大志在巴蜀的群山幽谷中穿梭,一会盘桓上高山,一会俯冲下低谷,须抓紧可以固定的位置,稍有松懈,被甩出摩的,可就惨了。再加上冬天的四川异常阴冷,山风如刀,刀刀割脸。当我们手脚冰凉,毫无知觉的时候,千佛寺也就到了。

此间巴蜀摩的访,第一次最冷的是雪中安岳,第二次便是眉山。虽然此行没有下雪,但是高山幽谷刮来的风丝毫不比风雪安岳差。

下了摩的,须先活泛手脚,当恢复体温后,方才按的下快门。

但是,郑山刘嘴摩崖足够的美,美的会让你惊叹,会让你忘却周遭的寒冷,顿时进入温暖的佛国世界。

这种世界就是陶潜先生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郑山摩崖造像又称千佛寺,此地昔日是雅安前往成都的古道必经之地,可以想象曾经的繁华境况。沉寂下的古道早已荒废,而今,这里却是人迹罕至的僻静之地,真正的人间仙境。

郑山摩崖造像为唐代作品。所存题记不多,唯61号释迦牟尼佛龛下方题记云:

“释迦佛一龛并八部众,七社师主文殊、罗法院主央龙戴、上座王智尧、录事雍丞训、平正宋国惠,已此众人等奉为圣文神武皇帝陛下及官僚乡城一等及法界苍生造供养,已此囗史抱兴杨六……天宝十三载岁次甲午(754年)三月十日……题。”

郑山摩崖造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观音造像龛。其中尤以第73号龛的观音造像精妙无比。观音头戴宝冠,冠正面中部刻化佛一尊。冠下露束发,双耳穿环,面颊丰腴,仪态典雅、秀美。身着宝缯,赤足立于仰莲瓣的莲台上。上身半裸,下著羊肠大裙,璎珞被体,左手上举(已残),右手下垂握一莲苞。头略左偏,肩右倾,身躯略呈S形,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千手观音龛在构图和造形上又别开生面。龛长0.98米,高1.2米,深0.4米,存123尊像。龛楣浮雕卷草饰纹,左右沿口下方对称雕二六臂护法明王。龛内正中雕主像千手观音,实际雕出16双手(大部残损),胸前两手合掌,腹下两手结禅定印,其余14双手分持弓、剑、轮宝、如意珠等法器。身后浮雕千只手掌作环形排列,层层相叠,组成圆形背光。观音面残,戴冠,冠上方飘出一缕佛光,托着一坐佛。姿态为结跏趺坐,下承以束腰马蹄形莲台,台上有铺帛垂下。引人注目的是两壁所雕各类人物小像,这些形象是千手观音的二十八部众,在布局上与西方净土变龛不同,其特点是,在一团团祥云中镌刻一幅幅图像,图像中,或二、三个人物形象,四、五个人物形象,或一、二十个人物形象。

龛西方净土变是郑山最为精妙的作品之一。龛长1.27米,高1.46米,深0.55米。存大小造像186尊。正壁中部刻三主像,中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背后有火焰纹的头光和身光。左观音、右势至,皆半跏趺坐于圆台上。以三主像为核心,四周布满楼阁、殿宇、桥廊、亭台、钩栏、水池、莲花、瑞木及诸天人物,构成了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栏内平台上趺坐僧安祥静穆,中央二舞伎婆娑多姿,左右两壁的普贤,文殊潇洒自若,分乘象、狮,呈游戏坐。最耐人寻味的是满壁荷花童子和化生菩萨,情态迥异。有持长幡者、戏耍者、思维者、媚笑者、赏花者、采莲者、抱膝者、合掌者,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看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