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或準公主嫁到異國當王妃。文成公主進藏,起的作用有限,從某種角度說,對大唐,純粹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對文成公主是個悲劇。

首先,松贊乾布是吐蕃的第一國王,雄才大略,向大唐求婚。他已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為妻,還娶了四個小老婆,三個吐蕃女和一個尼泊爾姑娘,文成公主嫁過去,只能當老六。起初,唐太宗李世民並不同意。松贊乾布說:"不嫁公主,我將打過來。"還真打了,大唐損兵折將,被迫答應。

第二,文成公主的嫁妝豐厚,吐蕃大發橫財。文成公主入藏,不僅帶去了大量金銀財寶、絲綢等,還帶去了許多公藝品、穀物、菜籽、藥材、茶葉、工匠和生產技術,以及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和文化發展,增強了吐蕃的綜合國力。

第三,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估計是大唐宗室的女兒,據推測是李道宗的女兒。他們關係並不象史書記載那樣,琴瑟和鳴,夫妻恩愛。文成公主並不是王后,他的王后是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松贊乾布不惜巨資為尺尊公主修建的大昭寺,為供奉她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而為文成公主建的小昭寺,規模小很多,用來供奉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松贊乾布死合,大唐金城公主嫁過來,做了王后,才把文成公主帶來釋迦牟尼佛像放在大昭寺供奉,而把尺尊公主的釋迦牟尼佛像搬到小昭寺。

第四,文成公主進藏,耗費大量財富,僅維持了二十二的和平,在文成公主尚在世時,吐蕃毫不客氣,再次出兵攻佔了大唐屬國吐谷渾,一打就是一百多年。"要你命趁你病",在安史之亂期間,吐蕃兩次攻入長安,,燒、殺、搶、淫,無惡不作。

第五,文成公主十六歲進藏,嫁給松贊乾布做小妾。在第九個年頭,松贊乾布出世,兩人估計年齡相差三十歲以上;松贊乾布大小老婆幾十個,文成公主這個"小六"能有多少恩愛?文臣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在異國他鄉、青藏高原的日子,將是多麼艱辛、多麼寂寞空虛?


還有不少,不過要說和親的作用,沒什麼大用。

從古至今所有的朝代的邊患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有打,把對方打怕了,這樣才能在那邊安安靜靜的待著,不在騷擾中原。

對和親的雙方來說,兩方的目的是不同的,中原王朝同意和親,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為了暫時停止爭鬥,能有一個積蓄國力的過渡期,然後,廢掉對方;第二個就是你前期沒惹我,但是你的地方我也看不上,出兵所消耗的和收入不成正比,等可以了,你的地方還是我的。

然後胡人要求和親,不是看重的哪個哪個公主,真正來說,只要中原王朝給的嫁妝夠豐厚,有中原先進的技術和其他生活必須品,即使是頭牲畜,只要給「掛」個好的名號,他們也會歡天喜地的擡回去,然後強盛了,想要什麼樣的,去搶唄。

基於兩方這種心態,和親能有多大的作用?


多的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這都是送去給吐蕃首領的(今西藏地區)。還有很多其他遊牧民族。這些都是王室宗族女子,不是皇帝女兒,親王的兒女,其實區別也不大。

後面還有真公主。

作用嘛,其實有,但是有限。特別是唐朝時期,和親效果很一般。

某些藩邦,不守信用,時常挑起兵禍。

倒是漢朝時期,從漢武帝駕崩以後,又恢復了和親匈奴的舊制,漢宣帝和親效果很好。不過與漢高祖和文景之治時期不同的是,後來的和親算是平等聯姻了。漢朝前期是皇帝的親生女兒。漢武帝姐姐就去匈奴和親了。


和親公主的作用其實還要看當時的環境,只能起到必要作用,或者說只是政治工具,更多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沒用,白給,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


多,作用大。

因為唐的羈縻政策,才使唐在周邊眾多強藩中,繁盛200多年。


唐朝和親政策比漢朝更不如,不光送人 還送錢送物,更坑的是送文化和技術。 在我看來和資敵沒啥區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