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活在明神宗萬曆年間。四川新都(今新都縣)人,後到南京求仕且在南京居住。

明代思想家、學者、道士,有《仙佛奇蹤》四卷。

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寫作之餘,洪應明種植蔬菜,一定厚培其根,洪應明認為只有根長得肥厚,蔬菜纔有味道。別人喫蔬菜一般丟掉根部,但是洪應明尤喜用菜根醃製鹹菜佐粥食用。

一日,友人于孔兼(明朝東林黨成員)到家中拜訪洪應明。洪應明以菜根鹹菜和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嘗後,拍桌叫好。洪應明用菜根醃製的鹹菜,色澤黑亮,鹹香爽脆,無菜根的苦澀,相較普通的鹹菜,菜根別有一番滋味。米粥配菜根,更是人間的美味。

于孔兼問其中的道理,洪應明說:菜根味道苦澀,普通人稍嘗試,就丟掉了。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喫,是因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將菜根用鹽醃製,發酵一年後,去除菜根的苦澀,逼出菜根的香氣。然後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鹽,在太陽下晾曬三日,讓菜根更有嚼勁。最後,菜根佐以花椒等香料,再醃製七日,才能端上飯桌。

于孔兼不僅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棄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之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製作的如此美味。

《菜根譚》舊序中講到書為什麼以菜根名,講的正是這個道理:「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間風波,備嘗險陰可想矣。」

馮夢楨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談到:「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從早年的熱衷世事,到後來的歸心事仙佛,可知作者飽經憂患,所歷風波頓挫,當是不可言喻。

一位宋儒曾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在嘗盡人生五味之後,

洪應明深明此理,他粗茶淡飯,踐行菜根生活,堅守理想,甘於淡泊。歷經艱難困苦,終於完成了《菜根譚》,這部在中華文化圈有廣泛影響的著作。

《菜根譚》書名,正源於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