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一、狙擊的起源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像機械化部隊出現後必然會催生出閃電戰、機關槍必然會催生出鐵絲網和塹壕一樣,在遠程投射兵器出現以後,狙擊戰術的出現完全就是一種必然。從這個觀點出發,即便是沒有火器的時代,使用弓弩類武器進行的遠程精確打擊應該都能被稱爲狙擊,哪怕狙擊手(sniper)這個詞要到19世紀才真正加入英語字典。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狙擊這一詞來源於一項獵殺小型鳥類的運動,能夠用步槍精確得到將這種鳥(snipe)擊落的獵手被被譽爲sniper,在同行之間這也成爲了神射手的代名詞。不過步槍本來就是兵器,天生就是用來打人的,而不是打鳥的。所以在狙擊被稱爲狙擊之前,軍隊自然早就意識到了優秀射手的重要性,狙擊戰術也早就在戰爭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還因其四兩撥千斤的特殊性質,不止一次的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早期的狙擊手並不很招人待見,戰爭的儀式性特徵在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有所恢復,狙擊戰術這樣暗施偷襲的手法在以貴族爲主要構成的軍官階層裏聲譽很差。因爲軍官們永遠是最早遭受狙擊的對象,提倡這種戰術就等於鼓勵對方將優先將自己幹掉。所以,雖然狙擊戰術在非常早期的戰爭史中就留下了自己鮮亮的一筆,可在以軍官爲主導的國家軍事機器中,狙擊戰術一直都屬於見不得檯面的特殊手段,縱使軍官們不會主動加以禁止,也鮮有人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對之加以提倡。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二、線列步兵時代的狙擊

世界最早的、用火器完成的狙擊記錄大概出現在1643年的英國內戰中,議會派將軍布魯克爵士在觀看炮兵射擊時被一名保皇黨士兵約翰•杜伊特一槍擊中左眼,當即死亡。這顆來自遠處教堂房頂的、士兵自制的小金屬球在射中目標前飛過了150碼——大約相當於137米的距離,這與當代步槍的射擊數據相比不值一提,但在人們尚不知膛線爲何物的年代,這可是相當驚人的一次狙殺了。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另外一個狙擊手改變戰場格局的故事發生在遠東的日本。那是戰國狼煙燃遍天照之國的年代,霸主寶座的最有力爭奪者之一武田信玄之死也與一次巧妙的狙擊聯繫了起來。這個故事的版本很多,按照黑澤明的著名影片《影子武士》中的描寫,信玄公聽得彙報說敵軍中有人每天晚上都會吹笛子,頗感興趣的軍神因此決定當晚親自欣賞。多事的手下於是在白天就開始在準備儀仗,此舉被一名敵方士兵發現看出端倪,在變天就進行瞄準,並用鉛錘記錄好了鐵炮的瞄準位置,成功的在夜晚一槍射中了武田信玄。這一槍雖然沒能當即要了武田信玄的命,卻直接導致了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一槍究竟是在多遠的距離上射中武田信玄的已不可考,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不過如果這次成功的狙擊真的確有其事,應當在距離上頗爲可觀。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儘管偶有發威,但這一個時代的火器在總體的射程和精度上還完全不能令人滿意,射程甚至還不及弓箭。當時也還沒有流水線生產這個概念,每一支滑膛槍都是由工匠手工打製而成,質量自然也就參差不齊。由於工藝使然,軍方給出的口徑規定也沒法得到徹底的貫徹,每支槍的口徑也不盡相同,每名士兵在被髮給步槍之後會被髮給一個僅與該步槍相配的子彈模具,士兵們必須在戰鬥之前自行製作子彈。在這樣的硬件基礎下,真正的狙擊手和狙擊戰術自然也難以真正大行其道。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膛線的出現改變了一切。早期的來複槍雖然表現出了它們的潛力,但由於其較高的造價和較低的使用壽命,大多數國家在用它們裝備自己已經動輒十數萬甚至數十萬的常備軍時都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只能在小範圍內加以使用。小規模裝備部隊的來複槍催生出了獵兵戰術,也就是使用裝備了射程較遠的來複槍的輕步兵或對敵人進行騷擾的戰法。排列着密集隊形前進的步兵們固然威武雄壯,可在面對獵兵們的偷襲卻基本無法還手,有時甚至都無法確認子彈來自何方,只能看着自己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這種戰術很快在歐洲流行了起來,給傳統的線列步兵戰術帶來了很大沖擊。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真正第一次爲狙擊戰術正名的是美國獨立戰爭,美國民兵們裝備的肯塔基步槍和賓夕法尼亞步槍有着很長很長的槍管,這種槍的裝彈速度較慢,口徑也要比紅衫軍所裝備的步槍小,但射程卻要遠上很多。當時英軍的步槍在180米的距離上射擊已經要聽天由命了,而美國人的步槍在270米上依然可以保證很好的精度。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自然已經知曉,雖然不能說這完全是美軍步槍的功績,可這種武器與缺少正規軍事力量的殖民地人民無疑是一對天作之合。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三、塹壕戰時代的狙擊

塑造了當代狙擊戰術雛形的戰場是此後的克里米亞半島,俄國熊在這裏狠狠的栽了一個大跟斗。工業革命的進一步深化使得輕武器的性能有了跨越式的進步,高精度、標準化的步槍和有彈殼的現代子彈讓步槍的有效射擊距離一下子提高到了駭人聽聞的1000米以上。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貌,狙擊手大顯身手的時代也終於到來了。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從這一時期開始,優秀的狙擊手和有趣的狙擊故事開始大量出現。有一個南北戰爭時期的故事尤其爲狙擊戰術打腰提氣,1864年5月19日,北軍將領約翰•賽奇維克帶領着部下們視察後方的炮兵佈陣,發現自己的炮兵們正被敵人狙擊手騷擾得匍匐在地。將軍見狀非常生氣,騎在馬背上大吼:"在這個距離上他們連一隻大象也別想打到!"話音剛落,賽奇維克就被擊落馬下,南軍狙擊手本•帕維爾的一顆子彈射穿了他的左眼。

專爲狙擊設計的光學瞄準鏡也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不過作爲當代狙擊手的標準配置,瞄準鏡還需要一段時日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這一時期的瞄準鏡在功能上大致與普通的望遠鏡無異,不僅精度堪憂,也缺少對於距離進行修正的指示功能,能夠給狙擊手提供的幫助往往比較有限。而且,在這一時期真正阻礙瞄準鏡大量裝備部隊的還並不僅僅是其差強人意的性能,還因爲其比較昂貴。一架優秀的瞄準鏡價格往往是步槍的幾倍,而在雙方都逃兵甚多的南北戰爭時期,讓一名士兵帶着如此貴重的資產深入敵後單獨行動對於很多軍官來說都容易引起信任危機。

進入一戰之後,人類的戰爭格局終於正式完成了它的華麗變身,塹壕戰也徹底代替了線列步兵戰術成爲了戰場上的唯一戲碼。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所有的交戰國都將用整整一代年輕人的生命去體驗改革的陣痛。首先付出代價的就是英國人,當時的英軍雖然已經拋棄了醒目的紅衫,可作戰訓練的許多方面依然停留在上個時代裹足不前。他們將紅衫軍時代令英國人感到自傲的最快步兵齊射速度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裏(每分鐘15次瞄準射擊),可對於單個士兵射擊精度的訓練卻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如果一戰的戰場依然是線列步兵戰術的天下,那麼英軍的這種訓練成果必將爲其贏得極大的戰場優勢。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線列步兵戰術在一戰繼續上演,那麼英法聯軍恐怕在六個月內就能取得西線的勝利了。實際的結果就是,在一戰的頭一年裏,更加註重士兵個人射擊精度訓練的德軍在塹壕戰間的無人之地上收割了最多的勝利果實。在向大海進軍的賽跑結束後,即便是在那些沒有大型攻防作戰出現的地區,英軍每個營每天還是可能會有多至15個人死在德軍狙擊手的瞄準鏡下。在1915年的歐貝裏奇戰役中,一名德軍狙擊手甚至無聊的在敵人陣地後的矮牆上用彈孔畫了一個十字架,整個過程沒有遭到任何有效的反擊。

德國人之所以能夠在戰爭開始就擁有這麼多的優秀狙擊手有其歷史原因,與英國的長弓文化還有幾分類似。由於德國地區有很多森林,打獵在民間也就成爲了一項頗爲流行的活動,優秀的射手在德國也比在英國更有機會獲得社會聲望和其他實際的好處。對於許多來自鄉間的德國小夥來說,他們的整個童年都是在和兄弟朋友們一起攥着獵槍渡過的,軍隊的射擊訓練無非也就是給了他們一個表現自己才華的試煉場,出來就是射擊教官的料。正所謂只有從娃娃抓起才容易出成績,而德國的社會環境恰恰給德軍提供了一大批從幼年就開始經受設計訓練的年輕人。在穿上軍服之前他們就已經是神射手了,小毛奇所要做的不過是將他們從獵人變成戰士。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除了射擊技術之外,德國生產的質量優秀且數量充足的瞄準鏡更讓德軍狙擊手如虎添翼,在戰爭開始之後,德軍輕輕鬆鬆的就在民間收購到了數千支打獵競賽用的、可能比當時許多專業狙擊步槍更加優秀的獵槍,也很快生產出了15000支配有高精度瞄準鏡的Gewehr 98式步槍,這也使得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保持了塹壕狙擊戰的絕對優勢。

歐洲大陸的連年戰爭讓各國人民養成了一個優良傳統,那就是鄰居家要是真的有了什麼好玩意兒,他們絕不會謾罵嘲諷,而是立刻奮起直追,馬上山寨之。塹壕狙擊戰的慘敗給了英國人慘痛的教訓,他們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狙擊手部隊。日不落帝國的廣大殖民地這時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雖然在英國本土打獵這項運動已經變得十分奢侈,可在許多的殖民地上,打獵依然是爲自家廚房提供動物蛋白的最主要方式。在讓丘吉爾丟官罷職的加里波利之戰中湧現出了英國第一名狙擊王牌:來自澳大利亞的印度裔袋鼠獵人比利•辛,憑藉着超人的耐心和精妙的射術,其在加里波利整個戰役過程中擊殺了超過150名敵人。

除了德國之外,在一旁觀摩了許久才最終參戰的美軍在進入戰場前也對狙擊戰做好了準備。大名鼎鼎的春田式狙擊步槍也得以在戰壕間大顯神威。不過一戰時期的春田式步槍還有很多問題,它堅硬的金屬瞄準鏡設計經常會在後坐力的作用下將射手的眼睛撞得青紫,甚至割傷眼眶。後來不少士兵們只得因地制宜,在瞄準鏡後端自行裝上一塊橡膠來做緩衝物。而在與德軍交戰一段時間之後不少美軍士兵們也表示,就像德國汽車,漢斯們裝備的Gewehr 98不僅要比春田式的設計更加人性化,工件也更加精緻耐用。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狙擊

一戰結束後的二十年裏,曾經的許多參戰國都好了傷疤忘了疼,紛紛放棄了對於狙擊武器的研發和狙擊戰術的演練。美國當時只有海軍陸戰隊中還有小規模的狙擊訓練科目、意大利和法國則完全沒有針對狙擊手的訓練內容,也沒有專業的狙擊手部隊。就連嚐到最多甜頭的德國也在魏瑪共和國時期解散了狙擊學校,舊有的狙擊步槍和相關配件也被逐漸廢棄,既沒有研製新的狙擊步槍,連一戰時的存貨也逐漸消耗殆盡了。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只有蘇聯人一直沒有放棄狙擊戰術,在蘇芬戰爭中喫夠了芬蘭狙擊手苦頭的蘇聯紅軍甚至將狙擊手的培養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從1938年至1942年,每年都有五萬支以上的莫辛納幹狙擊步槍出廠,對於士兵射擊精度的訓練也堪稱全球之最。蘇聯在1938年曾經宣稱,紅軍擁有600萬名神槍手!雖然這樣的說法難免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蘇軍對於士兵的射擊技術是多麼的自信。縱然這600萬士兵並非個個都是當狙擊手的料,也確實讓紅軍在選拔狙擊手時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更高的起點,最終也給蘇聯帶來了一大批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狙擊王牌,比如瓦西里•扎伊採夫。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扎伊採夫或許並非是二戰中效率最高的狙擊手,可憑藉着一部席捲全球的《兵臨城下》,他絕對已經成爲了迄今爲止世界上最最出名的狙擊精英,馬克•沃爾伯格的《生死狙擊》就算再出十部續作,恐怕大夥還是記不住主角的名字。扎伊採夫老爺爺在二戰時期的擊殺記錄超過400人,他和他的莫辛納幹狙擊步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成爲了蘇聯宣傳戰線上的喀秋莎火箭炮。

按照電影中的說法,扎伊採夫的優秀表現最終逼迫納粹德國不得不針對他個人做出了戰術迴應,派遣出了功勳射手埃爾文•科尼格上校來對付這位神出鬼沒的蘇聯大兵。兩人進行了持續數日的對決,最後由瓦西里射出了取得最終勝利的一發子彈。不過儘管蘇聯博物館中存放着號稱是曾經屬於埃爾文•科尼格上校的瞄準鏡,但卻沒有其他相關證據證明此人確實存在。埃爾文•科尼格這個名字目前也只在二戰期間的蘇聯戰報中能夠發現。正所謂孤證不立,此君到底是曾經命喪扎伊採夫槍下的神射手還是蘇軍杜撰出來的人物尚無確證。扎伊採夫老爺爺也已於1991年作古,搞不好這事兒要成歷史懸案了。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從一戰至二戰,狙擊戰術與相關的裝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可由於許多國家對其認識不足,其進步速度卻遠沒有坦克和飛機來得那麼明顯。好在這並不妨礙狙擊手在戰場上發揮他們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陷入守勢的一方,幾名錶現出色的狙擊手往往就能起到和整連整營的士兵同樣的殺敵效果。在這方面,先是在芬蘭喫到了苦頭的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倒是嚐到了不少甜頭,下面的兩個戰例足以證明狙擊手在大兵團作戰中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德國465步兵團在一片深林地區行軍時遭到了數名蘇聯狙擊手的伏擊,這些詭詐的戰士們不僅槍法驚人,還將僞裝變成了一項藝術。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該團就遭受了超過百人的傷亡,他們所組織的幾次反擊也都無功而返,連紅軍戰士的影子都沒摸到。在另外一個戰例中,一名單槍匹馬的蘇軍狙擊手曾經連續五天對一個德國裝甲師的營地進行騷擾,讓站崗放哨這種日常雜活經常會變成一去不回的死亡任務。德軍多次嘗試對其進行搜索,最後在第六天才通過他呼吸產生的水霧發現了它的位置。當時他正躲在一輛被擊毀的T-34坦克殘骸之中,這幾天一直靠着搜尋陣亡友軍士兵的乾糧過活。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太平洋戰場上的狙擊戰也同樣慘烈,由於美日雙方的地面戰大多發生在叢林密佈的小島上,使得狙擊手的實際作戰距離被大大的縮短了。同狙擊距離同時縮短的還有日軍狙擊手的職業生涯,由於日本皇軍對於士兵生命這東西的看法與西方國家有一些差別,日軍的狙擊手更容易被分配到"單程票"任務,而太平洋戰場上對於日軍來說越來越絕望的氛圍無疑也加劇了這種風氣。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在面對美軍的進攻時,日軍狙擊手們往往會採取一種半自殺式的戰術,比如在歐洲戰場上被視爲禁忌的、隱藏在樹梢之上。這種隱藏方式倒是能讓狙擊手在雨林地區獲得難得的好視野,可缺點就在於,你早晚會被敵人發現,而一旦被發現後狙擊手又無法及時安全的調整自己的位置,只有死路一條。另外一種自殺式的狙擊則完全就沒有考慮後路,那就是所謂的"蜘蛛洞"戰法,日軍士兵們會隱藏在隱蔽的很好的淺坑裏,在美軍士兵通過後在現身用步槍甚至自動武器進行射擊。雖然每每能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但真正實施這一戰法的士兵則必然難逃一死。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五、近現代的狙擊

在二十年後的越南戰場上,同樣的雨林環境和同樣的視死如歸讓北越軍隊也通曉了同樣的打法,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不過就像坦克是最佳的反坦克武器那樣,對抗狙擊的最好手段往往也是另外一個狙擊手。真實戰場上的狙擊對決或許不大可能會像電影《兵臨城下》中所描繪的那樣富有戲劇性,可危險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越戰之中,美軍憑藉着老舊的M14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而作爲突擊步槍使用的M16雖然在遠距離射擊上效果平平,但在視線普遍受阻的雨林環境中也創造了不少優秀的狙擊戰例(只是要由美軍士兵自行購買民用瞄準鏡進行改裝)。可話說回來,在二戰之後,美軍通常都還有另外一個對付狙擊手的手段,那就是能夠將目標區域化成人間煉獄的火力支援。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在冷戰鐵幕的重壓之下,軍事科技一直以最高的速度向前發展。而經由多次戰爭的證明之後,也再沒有哪個國家會看低狙擊戰術了。在這種背景之下,狙擊步槍和狙擊戰術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人一組、一名射手外加一名觀測員的配置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觀測者能夠給射手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在最近的一些年頭裏,觀測者還能通過使用一些高科技設備爲射手測試溫度、距離、風向、風速、空氣溼度等指標。不過在一些親歷過戰場的狙擊手看來,觀測者能夠提供的技術支持還是次要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對於需要長時間在敵人火力範圍內活動的射手來說纔是至關重要的精神支持。

技術上的進步也讓狙擊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蘇制的SVD系列成爲了華約狙擊手的標誌性裝備,美國的M24與Tac-50也在許多戰場上屢建奇功。尤其是後者,在一名加拿大狙擊手的掌控下在阿富汗戰場創造了2430米之外斃敵的狙擊記錄。該記錄直到2013年才被一名英軍狙擊手打破,所用的步槍是L115A3,與因《反恐精英》而聞名天下的AWP有着割捨不開的血緣關係。

狙擊演進史 瞄準鏡下的死神之眼

當代狙擊武器的強大讓狙擊手的戰力的得到了很大提升,雖然還不足以讓每個普通人都變成千步穿楊的射手,但近年來的一些的技術革新還是讓人感到頗爲驚豔。能夠穿透煙霧的強大夜視功能、能夠自動測距的激光瞄準鏡、專爲各種環境設計的特殊彈藥、能夠調閱實時衛星畫面的電腦……狙擊死神的鐮刀從未像今天這般鋒利。現在看來,只要戰場上還有士兵們在互相射擊,那狙擊手就肯定還有用武之地,更遠距離的狙擊記錄就會被不斷的刷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