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賞花燈的習俗據說是開始於隋煬帝時期,因佛教有「佛法即明燈」的說法,一向禮佛的隋煬帝正月十五時常常「通街設燈」,並偶爾詩性大發,寫下「法輪天下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詩句。從此花燈節盛世來臨。

而元宵節,往往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中有不少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曾寫道:「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讓人聯想到愛情,但事實上,比不是如此。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因此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七夕是傳統的乞巧節,也在那個時候天氣已經快要變冷,人們開始準備過冬衣物,舊時,女性是這個節日的主角兒。

那麼按照這樣的說法,中國情人節豈不是沒有了?

事實上,的確沒有中國情人節這樣是說法。

情人節是人們對於愛情的渴望,在國內很多地方也曾經將元宵節比喻為中國情人節,也有地方把七夕節定為中國情人節,但大多數沒有根據,當然因為是人們的願望,商家們也樂得開心,於是便慢慢傳開。

而最早的情人節,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於是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


這個無疑是由西方的情人節文化所刺激,繼而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派生出來的節日意義,也是各個商家平台的必爭之地。

元宵節和七夕節都是傳統節日,且有無數史料能夠證明,其節日盛況,國家的重視程度都非同一般。

但要問這兩個傳統節日,哪個是真正的情人節?婚姻或情侶之中的愛情,其實是個標準的現代觀念,中國古代因各種教化理念與國民屬性的特點,對歌頌感情一事始終比較克制。詩詞中反映的激烈思戀終究是少數文人的一種寄託。

但回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所謂的愛情故事,七夕的牛郎織女、白蛇許仙、凄美的梁祝愛情等等,其中充滿了很多神話色彩,無論是直接導致七夕鵲橋傳說產生的牛郎織女,還是修鍊千年為報恩的白娘子,都寄託了一些東西。但這些故事究竟有沒有原型,個中細節也是逐漸變化了又變化,才是我們現在聽說的故事的樣子。

就拿七夕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來說吧,關於牽牛織女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農曆記事書里,明確是指代兩顆星的,意思更多是借天象嘲諷貴族,織女不能織布,牽牛雖然亮卻不能拉車。詩句如下: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那麼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有情人,選擇再七月初七成婚,是大不吉利的,沒有幸福可言。這個在秦代的書簡里,是有出現,用於告誡自己的族人這些忌諱問題。七夕故事流傳廣泛,不僅在中國,韓國也是七夕牛郎織女故事流傳地之一,如今我們熟悉的七夕故事七夕節,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但在韓國仍有完整保留,織女懶惰被王母處罰的版本,牛郎也不是我們熟悉的窮小子凡人形象。


今天是2月14日的情人節,希望大家都能和自己的知心人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無論是元宵節還是七夕,都帶有中國傳統情人節的意味,下面我就來一一介紹吧。

元宵節也稱作上元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一天,人們要燃燈走火,街市上掛滿了花燈。古時的男男女女們經常會在這一天邂逅彼此。

歐陽修的《生查子》有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光是想一想,就能感受到這場景的美麗與浪漫。因此,元宵節可以算作傳統的情人節。

當然,與元宵節相比,七夕的情人節意味要更濃烈一些。

畢竟,自漢朝以來,七夕就與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聯繫在了一起。例如,大才子曹植的《九詠》有云:

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可想而知,七夕作為情侶相會的日子,是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的。

以上都是開玩笑。

其實,情人節是一個西方概念,只不過是在我國古代的一些節日中,有能與之相對應的部分,所以今人就喜歡硬套這個概念。

當然,我們不必深究節日的由來,只需要在這一天享受愛情即可。


元宵是兩情相悅美滿的情人節,七夕是兩地相隔的苦情節。

古代的男女,在元宵節這天去賞花燈,說白了就是一個偶遇心儀之人的日子。

元宵節,到處燈火闌珊處,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小姐也會去湊熱鬧。走著走著,看著看著,猜謎賞燈……誰知那人也在燈火闌珊處……很多佳人才子有情人終成眷屬。

所以說,元宵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也是家人團圓聚會的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兩地相隔的牛郎織女,在這一天會面。

七夕夜晚,人們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千萬不要像牛郎織女般聚少離多。

現在流行的2/14情人節,不屬於中國傳統的節日。只有元宵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


謝邀!「七夕」是來自一個美麗的中國神話愛情故事,以歌頌牛郎織女之間的「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和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為主題。古時七夕那天,女孩子們會參與「浮針求巧」等一系列活動,重點是是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七夕的主要習俗是拜巧女、吃巧果,女孩子還會比賽誰的針線活兒更好。因此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而「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是春節百姓最後的狂歡,是古時少男少女們一年裡少有的名正言順見面機會,也是一年新的輪迴第一個月圓花下!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中有不少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曾寫道:「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如果一定要說有類似西方情人節的節日,那麼元宵節更接近一些!


一般來說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孩兒平時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在元宵節這天卻例外,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燈正是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燈的機會,也順便為自己物色心儀的對象。元宵節燈節期間,這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節。反觀詞語,無論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如此浪漫的描寫,一語道出青年男女幽會的情景,所以我們認為元宵節才是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


感謝頭條邀請,在我們中國,有元宵節、七夕節這兩個節日,深受紅男綠女們的歡迎。每逄此兩節,人們都要有所準備的慶賀一下,那麼元宵節與七夕節究竟哪個才是情人節呢?元宵節更接近一點,春節剛過,很多人都還喜慶於節日之中,又逢正月里最後一個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就像過年似的,張燈結綵卦燈籠,猜燈謎,放鞭炮,到處都是充滿節日歡笑的人群。人群中也包括青年男女,此節日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相互喜遇、給對方留下一個最美好的、見面的第一影響。隨著"七夕″被人們漸漸的稱為"中國情人節″,那是中國人把自已的愛情視為永恆的主題,象徵巳婚男女之間的"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的真情告白。現在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就象老人們所說:「看現在,每天都是過節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愛情來敲門,就是你自已的情人節。如專一的確定情人節,"正月十五元宵節″更接近、更適合"中國的情人節″。


古代的時候元宵節又叫情人節!~!~(元夕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傳入中國後,受到了不少年輕人歡迎。不知從何時起,傳統的七夕節被稱作了「中國情人節」,一度引起討論。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就國內民俗來說並沒有這個說法,如果一定要說有類似西方情人節的節日,那麼元宵節更接近一些,「元宵節有十分熱鬧的燈會,平時不出門的女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順上街遊玩,擴大和異性交往的機會」。

  七夕表達的是已婚男女間的恪守承諾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驥才曾表示,七夕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按照民間傳說,七夕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因此將「七夕」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元宵節和七夕節從起源上來說,誰也不是奔著給天下有情人當紅娘去的。

兩個節日都起源於晉漢,元宵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這還是政治色彩帶來的。人家劉家皇帝大哥與民同樂,誰敢不重視,大家張燈結綵熱熱鬧鬧上街給皇帝表揚天下一統歌舞昇平,那是很賣力。來年拍馬屁,後面大家體會出味兒來了,呦!不錯噢!咱把這個日子延續下去吧。就有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舞龍舞獅,跑旱船,曬花燈等各種習俗。這上街的人多了,自然裡面就有絕色美人風吹過面紗被風流倜儻的公子瞧中,上門提親成就一段姻緣佳話了。(不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姑娘呆在家,不結婚怎麼有機會看。現在看到漂亮的還不趕緊下手)古人的婚戀觀那是緊跟著人口增長大計的,政府自然也是支持的。第一年成就一個,政府一宣傳,民間對於這類風流雅事也是津津樂道,來年就一百咯。但是元宵節作為一個情人節是沒稱為主流的。只是有人做了首詩,給後世推測也曾有人把這個節日作為一個難得的約會日吧。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七夕現在已經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了。可見大多數人會承認七夕保媒拉縴兒的地位的。小情侶手拉著手,河邊散步,樹下相擁那啥的……但最開始,東晉時候,七夕可是女兒節,乞巧節,祈禱才藝用的。

後來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融入七夕,大家信以為真,也就成就了現在中國情人節的地位。時間也不是很長,明朝起步。


有人說,元宵節才是真正的古代情人節。你是不是在疑惑,那七夕節呢?

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在古代,平常女子大多「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可以說,元宵節為古時女子創造了一個幽會情郎或結交才俊的機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便是描繪古代男女在元宵節互訴衷腸的情景。

七夕節則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而最重要的就是乞巧,即古代女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