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包括上述中的于禁、樂進,不包括曹仁;曹仁屬於曹氏本宗的「八虎騎」之首。

所謂「五子良將」,指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部下五員大將,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人智勇兼備,能徵慣戰,各自還具備獨自統兵的能力。在歷次戰爭中,進攻時他們往往是先鋒,撤退時常常讓他們斷後。

《三國志》的作者——史學家陳壽給上述五人作傳時將他們的列傳合為一傳,並在評論中說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謂「子」,是古時候對有地位或道德、學問高深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諸子百家」等等,後人稱上述五人為「五子良將」。

五子之首張遼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人,因躲避仇家而改姓張,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他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張遼隨曹軍徵討,戰功累累。他曾與關羽同解白馬之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擔任先鋒斬烏丸單於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

張遼

容貌短小的樂進(字文謙)冀州陽平(今河南清豐)人,雖出身低微,最早曾是曹操的賬下吏,但雄烈過人,勇猛果敢。樂進有個很厲害的特點,就是每戰先登,換句話說攻城略地他都捨命衝殺在最前面登上城頭。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譚、袁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

樂進

于禁於文則,泰山鉅平人。原屬討伐董卓的諸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部下,後歸曹操。于禁為將堅毅莊重,被曹操數次稱讚「有古名將之風」,遺憾的是襄樊之戰時他被關羽擊敗後被俘投降,致使一代名將晚節不保,歸魏後被羞辱慚懼至死。

于禁

冀州河間國鄚(今河北省任丘附近)人張郃,字儁乂。先後歷仕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他為將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甚至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張郃多次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進攻,後來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伏射死。

張郃

「五子良將」中以忠勇著稱的徐晃,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人。他原屬軍閥楊奉部屬,後投曹操,為人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他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都有突出表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

徐晃

詳情請參閱拙作:李典為什麼沒有進三國曹魏的「五子良將」? https://www.toutiao.com/i6509733974686827022/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五子良將是曹操手下五位外姓將領,他們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陳壽把這五個人的傳合為一篇,放在《三國志》魏十七卷裡面。在這篇最後,陳壽搞了個編者按:

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良將由此而來。

《三國志》曹仁的傳在魏九卷裏,是《諸夏侯曹傳》的第三位,在夏侯惇和夏侯淵之後。

評曰: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鹹有效勞

曹仁的地位高於五子良將,從以上陳壽的評語也可以看出。


五子良將是指

三國時期

曹魏

勢力的五位將軍,即

前將軍

張遼

右將軍

樂進

、左將軍

于禁

、徵西

車騎將軍

張郃

以及後將軍

徐晃

陳壽

撰寫

魏書

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

太祖

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謝朋友誠邀。

??【五子良將】【八虎騎】??【五子良將】是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他們是:前將軍張遼.後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右將軍徐晃.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不包括曹仁(仁是八虎騎之列)??【八虎騎】是曹氏本族的八位將領,他們是:曹仁.曹洪.曹純.曹真.曹休.夏候惇.夏候淵.夏候尚。

?【八虎騎】和【五子良將】是曹軍的中堅力量。他們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