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不理解,學校為什麼要讓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背《三字經》和《弟子規》?孩子年齡小,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只能死記硬背。這種想法情有可原。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剛開始我也這樣認為,這樣生吞活剝的背誦,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還不如讓孩子,背背喜歡的課文、兒歌,來得輕鬆有效呢,但是,當你瞭解了,語文教學的大趨勢,那麼,你就知道,背古詩,背這些有關國學方面的內容對孩子真的非常有必要。

現在,我們用的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它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也分量也加重了。目的就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編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總之是積澱下來,有所感覺了。

看看,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只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所以,對家長來說,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幫助孩子理解含義。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文,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薰陶一種浸潤。至於孩子的理解,等到他年齡慢慢長大,那麼理解能力加強以後,他自然會對原來學過的東西加以理解。

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年級,孩子的記憶力比較強,這樣的背誦,其實對孩子來說,就像兒歌一樣,不存在多大的難度,而大量的記憶畢竟能讓孩子得到滋養。等到他以後,要用時方纔能從記憶的寶庫中調取出來。


個人覺得,讓孩子從小接觸國學經典,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先來分享一下我家孩子小時候學習《弟子規》的小成長。

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去參加一個飯局。

在菜開始陸續上桌的時候,其中一個朋友擔心我家孩子餓了,就招呼說:"給孩子先夾菜喫。"這時孩子卻擺手不要。

我小聲問她,為什麼不想喫?

孩子一臉認真地回答:"長者先,幼者後。"

孩子突然說出的這句話,讓我挺喫驚的。

接著孩子說:"昨天老師給我們講《弟子規》的時候,教我們的……"

小小孩子的表現,讓我頓時對她刮目相看。

接著孩子的又一表現,讓我領略到了國學的魅力。

以前,孩子投入玩耍的時候,我叫她過來喫飯,她總是慢吞吞的,不願配合。

一天晚上,我招呼她來我身邊,她立刻配合父母命跑過來了。

我忍不住誇她:"今天這麼快就過來,真棒!"

孩子一臉認真地回答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孩子一股腦給我背了一長串。

也就是從那會起,我開始注意《弟子規》本書。我們一起親子共讀,一起講裡面的小故事。

我發現,藉助文中的故事和語言,教育起孩子輕鬆多了。

這麼分享,是想說,國學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是值得孩子們去學習,去滲透的。

從孩子從小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一、學習國學經典,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在學習中能陶冶孩子的品德。

三、孩子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學習之道、修身之道等有所啟迪,心智得到開發。

《禮記.大學》裏有這麼一句話:"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

意思是,先修養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國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我建議,在最初的時候,家長要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學習。

每天不易貪多,一點點去學習。

學以致用纔是最終目的。


有心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因為孩子12歲以前背誦屬於機械記憶,孩子讀幾遍就背下來了,一年級開始積累,包括詩詞歌賦,四書五經,文言文等國學經典。堅持下去等到初中高中孩子的知識儲備量會非常大,用的時候自然就會從大腦裏提取了,從而達到「厚積薄發」,成為一個受國學影響而知書達理的人。同時響應國家大語文的號召,將來語文180分,將要增加國學和傳統文化詩詞文言文閱讀的比例。如果早晚都得會,晚背誦不如早背誦,讓孩子在對的年齡做對的事情,根據學校的安排背誦。當然也不是背誦完了就沒事了,背過之後的好處多多。

1.可以培養韻律感。

《弟子規》《三字經》這類讀物,三字一句,韻律清晰,朗朗上口,孩子朗讀起來的時候,會有一種聲音上的愉悅體驗。這對培養孩子的韻律感是有幫助的,到孩子長大一點,這種韻律感還能轉化為語感,那就是語文學習中比較寶貴的東西了。

但話說回來,可以培養韻律感的東西並不少,也不是非《弟子規》《三字經》之類不可。唐詩選,《聲律啟蒙》等都很不錯。(太小的孩子不推薦宋詞。)並且是很好的審美素材。

2.可以對孩子作行為引導。

《弟子規》的許多內容都是對人日常行為的基本規定。對於我們引導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是有幫助的。比如「父母呼、應勿緩"教孩子要對父母和旁人的呼喚,積極及時應對。「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告訴小孩說話要清楚,語速不要太快。「步從容,立端正」,是對小孩走路,站立時儀態的一個基本提醒,"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引導衛生習慣……凡此種種,

3.可以讓孩子瞭解一些文化常識。

《三字經》中,還是有不少文化常識的。孩子在背誦的過程中,可以不知不覺的積累許多的文化常識。這些常識,它能夠成為我們的孩子與別人談話的一個起點,或者理解更高一點的東西。如果單純為了文化常識來學習這些,是沒有意義的。


感謝邀請!

相信在孩子剛會說話時,您一定就教他背唐詩宋詞了,他們也不懂個中含義,也是死記硬背,不是嗎?為什麼卻會在要不要去背《三字經》、《弟子規》上產生疑問呢?

我的回答是:一定要背,且意義深遠。

埃及人死後,在昇天時,無論你是什麼職業,無論你是怎麼「走」的,在「天官」那裡都將會被問到這樣兩個問題:

一、你這一生幸福了嗎?

二、你這一生讓別人幸福了嗎?

多麼發人深省的問題呀。那麼,我們的家長及我們的老師是否猛醒,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過程中,我們做家長的及做老師的感覺到幸福了嗎?讓孩子感覺幸福了嗎?我們致力於的應該是什麼?如何去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呢?

身為家長,我們都是從孩提時代走過來的人,一方面,不要惡性循環,不該將我們當初所承受過的「非」再用於現代的孩子身上;另一方面,教兒育女,先教自己,我們該更苛責自己以助孩子成長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也助孩子成就他們自己的幸福人生。

前幾天,我市一位高二學生因考試作弊被老師逮到,取消本次考試成績並請了家長來學校。他的母親在瞭解了情況之後,在學校就打了自己的孩子。結果這個孩子在凌晨時從自家的七樓跳樓了,天亮發現時,身體已經僵硬。而學生的家長把他的屍體抬到了學校門口,還擺了花圈。但一切都晚了呀,一個鮮活的生命沒了。

似乎無法評判是誰摧殘這朵將要開放的花蕾。是老師在學生有錯就找家長之過?是家長教育無方,簡單粗暴之過?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問題?是社會壓力太大問題?是道德信仰缺失問題?這是大家都忘記了老祖宗的「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沒能做到孝,沒能端正學習態度,也不會有好的人生了的。在這裡,不必去苛求一個說法吧,總之是又沒了一個人的生命,更談不上幸福人生了。

什麼樣纔是幸福人生呢?這個問題沒法給出確切的回答,只想說說「國學」裏的觀點吧,讓我們共同去思考,去找出適閤家長和老師自己的答案,或找出引領孩子走向幸福人生的辦法,或找出家長本人如何對待孩子、處理關係的道理,從這些認知出發,再去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凡事之本,必先冶身,成其身則天下成,冶其身則天下冶。養育孩子什麼最重要?教育孩子德行,把德行的根紮好,就如樹根扎得牢才能長成大樹。德行更能幫助人開智開悟,這樣,才能讓他在未來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道德經: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所以莫去怪罪教育體制及其它。

《三字經》及《弟子規》是教育和規範孩子思想及行為的法寶,更是孩子護身、成長的法寶。在背熟後,他們就會一點點地理解其意,並逐步知道該怎麼做。最主要的是在其長大的過程中,心裡就有了標杆和仗尺,自我規範自己的行為,並在對與錯,美與醜,波峯與低谷,自信與自棄……之間自覺辮分明,他的善根被立正,他的智慧被提升,成為一個打不敗的大寫的「人」。

個人淺見。


跟我之前的想法一模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我就想,現代的語言可能還理解不明白為什麼要學古詩文,孩子純屬死記硬背而且這樣背誦印象根本不深刻,很容易出現背一個忘一個無形中浪費很多時間。

孩子幼兒園中班學學百家姓,背過三字經,大班已經快忘完了,大班又學習了弟子規期間老師也交了很多古詩,也是在不理解下機械背誦有時可能某個字發音都出問題,畢竟大部分字不認識,去年寒假時候我侄女在我家住幾天她們寒假作業有二十篇故詩背誦,我們家孩子就跟姐姐一起背,我沒有特意提問過。今年春天去公園玩我說寶貝四月是春天,春天跟冬天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他脫口而出綠遍山原白滿川,這是鄉村四月裏的第一句話。我還蠻驚訝看來背誦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開始看不出來,在輔導班教作文的老師也說過讓孩子多背誦些古詩文不僅有利於素材積累而且對孩子語感和想像都有幫助,現在我每天都讓孩子背一首古詩先讀一遍再逐句翻譯理解下大概意思是寫什麼的,然後跟我朗讀三遍讀音正確以後只讀每句前面兩個字讓他接後面這樣記憶非常快


三字經自成書後,一直是幼學啟蒙教材,適合幼兒心智,理解並不難。

當然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裡面的道理,涉及典故的,就把故事講給孩子聽,其他的可以用孩子身邊的例子講解。這樣孩子可以把裡面的道理明白個七七八八。

實在不好理解的,那就死記硬背。別那麼反感死記硬背。幼兒記憶力超好,一旦背下來基本不會忘。三字經也好幼學瓊林也好弟子規也好,先存在記憶裏。隨著他慢慢他長大,因某些事或人的觸動,那些句子會經常在不經意間跳出記憶,讓他恍然大悟:啊,原來是這個意思!原來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悟」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哪來的悟?記住:悟,不是空穴來風。除了長期研究某課題,在把握了一定規律基礎上的「悟」之外,我們生活中的「悟」主要就靠年輕時的積累了!

所以,不要以孩子不懂為由剝奪了他知識積累的權利!

當然,大量的積累對孩子而言,要講究方式方法,引起他的興趣纔可以。千萬不要讓他厭煩。否則就麻煩了!


我認為孩子小學背《三字經》和《弟子規》很有必要。《三字經》和《弟子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可以說中國的祖輩傳承、社交禮儀、做人道理、五穀雜糧生活常識等都在裡面。我們成人如果熟讀並理解,相信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孩子呢?從小學,背過即使不理解意思,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相同的事會思考,慢慢也會理解。

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像民國時期激進分子那樣崇洋媚外,也不像老學究一樣認為外國全是不好的。國家推崇國學教育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東西傳承至現在因為各種原因失傳了太多,如果繼續再不推崇國學,不知道一百年甚至幾百年後會不會像埃及一樣失去自己的文化。

古詩詞是靈動的,有大氣磅礴,有纏綿娟秀,有……所有隻要想都可以唱成歌,這也是我們經常把詩歌放一起原因。我們細心的人會發現近代也有很多歌曲都是古詩演變而來,中國文化比我們想像中的靈動可愛,孩子們或許更喜歡呢?


不僅是一年級,現在很多的幼兒園,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已經是常規課程了。這其中如果說一點好處也沒有是不客觀的。對於誦讀蒙學類的國學讀本,可以培養孩子未來更好地學習文言文,但是,前提是僅限於誦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帶著節奏與韻律、投入情感朗讀的。而不是要背下來。

對於孩子來說,背誦這些內容其實並不難,因為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是最強的。但是,他們的理解力卻又是最弱了,就算你一句一句,或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給孩子解釋,他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所以,如果是誦讀,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誦讀最好不要僅是侷限於《三字經》《弟子規》。因為裡面有些內容對孩子的教化意義並不正面。最好的古文啟蒙誦讀應該選擇《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

這兩本同樣是國學啟蒙讀本,同樣也是內容廣博,但是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注重古文的韻律美與節奏感,經常誦讀這兩本書,未來當孩子正式接觸文言學習的時候,他不會有陌生感,學起古文會比沒有讀過這兩本書的孩子更輕鬆。

此外,還s 多讀古詩詞,古詩詞不僅要多讀,而且有必要背一背,哪怕是並不是完全理解的情況下,也要背一背。因為詩歌的學習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隨著孩子的理解能力慢慢提升後才越來越好的。而且,詩歌講求的是「賞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裡有一個「意會」的感受力。我們對於詩歌的學習,是完全沒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的,要多體會、感受詩中的意境之美,多思考其中的思想與情感。

而這些學習都是建立在對詩歌特別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多誦,多讀,多背,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沒準在未來,我們的孩子也會變成如武亦姝一樣,氣質超凡,詩書滿腹的孩子,而這些除了熱愛,說到底,還是要讀的,背的,記憶的,要比別人多得多啊。

我是 @林老師講作文,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受益,別忘了關注、轉發。任何有關孩子語文學習的問題都可以與我交流。我將竭盡所能幫助家長朋友。


小時候我們背誦古詩詞,三百千之類,即使老師解釋了,我們還是不懂,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背誦它,後來我們長大了一些,知道「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孔融讓梨,並且很興奮地給大家分享這個故事,全然沒有當初死記硬背的痛苦。後來長大了一些,知道孟母三遷與「昔孟母,擇鄰住」是一樣的,家裡人也開始對我的教育加倍上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我們知道風箏還能這麼叫,「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讓我們知道古代牧童生活依然多姿多彩。

凡此種種,都是有益的,身為老師,他是不會在知識上害孩子的!

(如有不當,歡迎斧正,謝謝!)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談一談為什麼要孩子讀《三字經》、《弟子規》。

《三字經》和《弟子規》讓孩子背誦並不是走形式或者讓孩子寫作文和說話能引用幾句。

《三字經》和《弟子規》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啟蒙教育的集大成者,全篇通過寥寥一千多個字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用兒歌的形式表現出來,孩子通過對這兩部著作的閱讀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能夠明事理,能夠持戒開悟。

那麼要如何背誦古文呢?難道就是死記硬背!其實古文背誦並不是隻是為了背誦,閱讀文言文能夠幫助孩子開啟智慧。

第一步:讓孩子指讀,就是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慢慢閱讀。主要是鍛煉孩子的持重的性格,幫助孩子安定內心,因為內心安定了才能開悟。

第二步:背誦,這個通俗講就是背誦,也就是死記硬背。

第三步:默寫,楷體字默寫!

第四步:給孩子講解裡面的意思,讓孩子明白自己學的是什麼。

第五步:學以致用,其實學《弟子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明事理,因此要落實到生活當中,在生活中把《弟子規》當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這纔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不論《弟子規》還是《三字經》都不是簡單讓孩子背誦漲浮華的,而是能夠開啟孩子智慧,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做人道理,懂得為人處世的啟蒙教育。

書是死的,人是過的,因此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運用的環境,否則一不小心就變成書獃子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