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有到過印度德里,真的很難想象一門之隔的貧富差距可以如此涇渭分明的呈現在眼前。來到印度的德里門,一邊是老城,一邊是新城;一邊是破敗落後,一邊是時尚富有。從新城到老城似乎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但是泥濘小路與柏油馬路之間的區別,可以讓人在一瞬間體驗兩種不同的城市文化。

  德里門始建於1921年,位於印度新德里東部邊緣區。它的建成是爲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阿戰爭中犧牲的7萬名戰士,大門上刻着13300名軍官的名字。1972年在德里門的基礎上修建一座黑色大理石基座的紀念建築-阿馬爾·賈萬·喬蒂,這裏四周燒燃着永不熄滅的火焰,用以緬懷那些爲和平而犧牲的戰士。德里門作爲印度最大的戰爭紀念館之一,也是新舊德里的分界線,如今是吸引遊人的第一大景點。

  17世紀中葉,莫臥兒帝國國王將首都遷至如今的德里,並在這裏逐步建成了德里老城,之後在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首都一度被遷往加爾各答,直到1911年英國殖民者重新將首都定於德里,並大肆擴展城市建設,纔有瞭如今的新德里,這就是新老德里在建築風格以及城市建設與發展出現天壤之別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新老德里雖然已經統稱爲新德里,但是從城市的發展與建設上很難讓人聯想到這兩地竟然屬於同一座城市。

  我們的旅程從老德里開始,第一眼的德里是破敗的,沒有鋪設良好的道路造成交通的擁堵,路面塵土飛揚。集市街道狹窄而擁擠,牛、馬、羊隨處可見,兩邊是席地而坐的路邊小攤販,這是我想象中的印度,落後而髒亂。第一天的計劃就是德里門,想要看看這座劃分城市界限的貧富之門。從老德里打車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能來到德里門,進入新城區的一件瞬間,城市的景觀猶如魔術一般變換,坑窪小路立變柏油馬路,沒有了塵土飛揚和交通擁堵,行駛也變得順暢。道路瞬間變得開闊,兩側皆是現代化的高樓建築,商城、咖啡館讓人立刻忘記了這是在印度,而是一座年輕時尚的都市。

  德里門位於道路的盡頭,由埃德溫·盧修斯設計修建,盡顯西方建築風格,也因此掀起了勝利凱旋門之風,各國紛紛效仿。印度門本身是印度的戰爭紀念館,作爲新德里的地標建築,並不是作爲新老城真正意義的分界線,但在這裏我們見識了真正的貧富差距,新老城之間沒有過渡,似乎僅僅就是一步之遙,兩側的風景便不同,新老德里雖是一座城市,但是一門之隔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一邊是破敗老城,一邊是時尚都市,兩側的居民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甚至連穿着也是有着時代的差別。我們在新老德里不斷地穿行,感受着來自兩種不同城市文化的衝擊,新與舊、貧與富就在我們的左右兩側進行着較量,一方是貧窮落後的呻吟,一方是安寧進步的炫耀。歷史成就今日如此神奇的景象,成爲遊人不遠萬里前來欣賞的風景,一扇德里門,新舊兩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