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到过印度德里,真的很难想象一门之隔的贫富差距可以如此泾渭分明的呈现在眼前。来到印度的德里门,一边是老城,一边是新城;一边是破败落后,一边是时尚富有。从新城到老城似乎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泥泞小路与柏油马路之间的区别,可以让人在一瞬间体验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

  德里门始建于1921年,位于印度新德里东部边缘区。它的建成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阿战争中牺牲的7万名战士,大门上刻着13300名军官的名字。1972年在德里门的基础上修建一座黑色大理石基座的纪念建筑-阿马尔·贾万·乔蒂,这里四周烧燃着永不熄灭的火焰,用以缅怀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战士。德里门作为印度最大的战争纪念馆之一,也是新旧德里的分界线,如今是吸引游人的第一大景点。

  17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国王将首都迁至如今的德里,并在这里逐步建成了德里老城,之后在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首都一度被迁往加尔各答,直到1911年英国殖民者重新将首都定于德里,并大肆扩展城市建设,才有了如今的新德里,这就是新老德里在建筑风格以及城市建设与发展出现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新老德里虽然已经统称为新德里,但是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上很难让人联想到这两地竟然属于同一座城市。

  我们的旅程从老德里开始,第一眼的德里是破败的,没有铺设良好的道路造成交通的拥堵,路面尘土飞扬。集市街道狭窄而拥挤,牛、马、羊随处可见,两边是席地而坐的路边小摊贩,这是我想象中的印度,落后而脏乱。第一天的计划就是德里门,想要看看这座划分城市界限的贫富之门。从老德里打车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能来到德里门,进入新城区的一件瞬间,城市的景观犹如魔术一般变换,坑洼小路立变柏油马路,没有了尘土飞扬和交通拥堵,行驶也变得顺畅。道路瞬间变得开阔,两侧皆是现代化的高楼建筑,商城、咖啡馆让人立刻忘记了这是在印度,而是一座年轻时尚的都市。

  德里门位于道路的尽头,由埃德温·卢修斯设计修建,尽显西方建筑风格,也因此掀起了胜利凯旋门之风,各国纷纷效仿。印度门本身是印度的战争纪念馆,作为新德里的地标建筑,并不是作为新老城真正意义的分界线,但在这里我们见识了真正的贫富差距,新老城之间没有过渡,似乎仅仅就是一步之遥,两侧的风景便不同,新老德里虽是一座城市,但是一门之隔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一边是破败老城,一边是时尚都市,两侧的居民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甚至连穿着也是有着时代的差别。我们在新老德里不断地穿行,感受着来自两种不同城市文化的冲击,新与旧、贫与富就在我们的左右两侧进行着较量,一方是贫穷落后的呻吟,一方是安宁进步的炫耀。历史成就今日如此神奇的景象,成为游人不远万里前来欣赏的风景,一扇德里门,新旧两座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