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國學的啟蒙必讀教材之一。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電視上,我們總會看到讀《三字經》的人幾乎都是小朋友。其實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所涵蓋的知識點極其廣泛,有中國傳統文化里的文學、哲學、歷史、人倫義理等,又包含了諸多自然科學,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可以說它是一本大百科全書的入門必讀讀物了。

就是這樣的一本「大百科」,為何僅僅被定義為蒙學教材呢?要了解其中的意義,還是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和《三字經》內容來入手。

通篇來看《三字經》,總體內容其實是在強調四個字——「德育」和「和諧」。

在《三字經》中的「德育」,其實是在強調先把做人的道理交給孩子,然後再交給他們做事的本事。這對於如今紙醉金迷、娛樂至上的高度商業化社會是極其有必要的,《三字經》借鑒了中國古代先賢們的品行來進行啟蒙教育值得推崇。

在《三字經》中的「和諧」,其實是在強調一種處世原則,這不僅是人與人,也是人與自然、文化與文化的和諧共處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訴求不也是這樣嗎?可見《三字經》的博大精深!當今世界正在走向一體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交斥著我們的生活,青少年尤其是兒童不免對各樣文化接觸過多,反而忘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誦讀《三字經》正是牢記華夏民族的使命與榮譽感,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去包容舶來文化。

另外,《三字經》不僅方便兒童閱讀,而且容易記憶。10歲之前的兒童其記憶力是非常驚人的,少年記憶如石上之刻,雖然理解能力不足,但其對這段內容的記憶容易貫穿其一生。當今我們能夠看到諸多的職場人士甚至是企業家,他們在閑暇之餘都會誦讀《三字經》。兒時形成記憶,壯年就會是處世的方法論,當前我們很多的生活和工作問題,尤其是當我們需要和外部進行接觸時,《三字經》中的內容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當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也在不斷進步,做人的道理卻亘古不變。

先做人後做事,這是我們如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三字經》中雖然有一些封建社會的「糟粕」,但更多的是教人如何處世,這些都是當今社會行為準則的基本道理,是傳統教育的根本,也是現代教育理念所推崇和鼓勵的。

從整體結構和基本精神來看,《三字經》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國民啟蒙教育課本,一部國學經典。文化需要傳承,這是我們需要《三字經》的基本依據。

今天,你誦讀《三字經》了嗎?


支持啊,我的孩子快三歲了,已經會被《三字經》的前面幾排。

平時都是以遊戲的形式讓他說著玩,我們大人念,他就跟在後面念,這麼一來二去他竟然不知不覺中背會了好多。

當我從來不給他解釋其中的意思,因為他還太小,理解能力太有限了。

當他背熟《憫農》時,我曾嘗試給他解釋,吃飯要珍惜糧食,不然農民伯伯的辛苦汗水會掉到地上,浪費了別人的勞動成果。

結果他聽進去了,每次背誦憫農時,第一句,鋤禾日當午,第二句,農民伯伯的汗水掉土裡了……怎麼教都無法再回歸正常,到了第二句就自動變。

說實話,我很驚詫,但卻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他能聽懂我的解釋,但卻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句話有兩種說法,而且詩歌中一定是字數相等的。

所以我決定不再解釋,只是陪他玩遊戲,一邊拍手一邊念,就像小時候我們玩的遊戲:你拍一、我拍一,大家一起穿新衣。

而且不只是《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都能很好地用來玩遊戲。

當然,前提是要有人陪著玩,如果只是一味讓他讀,很快他會覺得無聊,萌生出討厭的情緒。


當然支持了,國家現在倡導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喜歡讀。比如家長做錯了,就可以教給孩子: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告訴孩子意思是: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勸導時要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親子學習過程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大人孩子都從中學到了做人的原則。


從內心講,我是不太支持的。

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一下,什麼是國學。對於國學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值得認同的,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但傳統的東西卻有好有壞,比如《弟子規》和《三字經》,有值得肯定之處,卻也局限於時代,我們要批判性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第二,教導之人亦是幼兒園老師是否具有豐厚的國學基礎,是否具備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是否具有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這些對於能否正確引導孩子認識《弟子規》和《三字經》都很重要,如果前面三點不具備,很容易誤導學生。

第三,《弟子規》和《三字經》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與時下的孩子生活差距甚遠,特別是《弟子規》隸屬文言文,孩子理解困難,也不符合現代文明的規範。

第四,《弟子規》中多處屬於封建糟粕,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父母權威,禁錮孩子思想,限制孩子行為,扼殺孩子天性,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它是封建統治階級培養順民的教科書,試問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如何適應這個社會,如何跟上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實現強國夢?

第五,古時提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比死記硬背,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符合現代的讀書形式,也更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有時間在家搖頭晃腦背誦經典,何不親近大自然,在大自然汲取力量?


幼兒園的小朋友的年齡3-6歲(周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大部頭的書本了,他們要怎麼學呢?每天背?背不出來要抽打手心?背不出來不給飯吃?

對這些國學類的書,作為大人的我們學習了嗎?會背了嗎?讓孩子去學習的理由什麼?為了孩子好?既然這麼好你為什麼不學?

不懂孩子的科學教育,不懂孩子的年齡特徵,不懂孩子的學習特點,看到了一個聽說好的,就去了,傳銷人員還是1040工程很好呢(不懂的請百度,非常非常惡劣的事情),你要不要帶著孩子一起做這件事情呢?

對不起,一想到有家長想要帶著孩子去學國學,情緒有一點激動,我激動的原因是學習的對象是幼兒園小朋友,如果是青少年的話,我一點都不會激動,我反而會很支持。

所以,我現在給你一個明確的我的答案:

我不支持幼兒園小朋友學習《弟子規》、《三字經》這類的國學!!!


不支持。

第一,我不確定教孩子的老師是不是看過這些書,分不分得清這些內容裡面的精華和糟粕;

第二,不確定教的方法。如果只是讓孩子死記硬背,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我家孩子小時候聽兒歌聽會了一些,但是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也基本上忘完了。

第三,中國的傳統禮儀和道德不是僅在這些文字上,而是需要我們在行動中進行傳承,所以與其給孩子學這些他們理解不了的,還不如教他們學一些近現代的兒歌,或者講述一些中國的傳統故事,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做榜樣。

第四,不要打著國學的旗號誤人子弟,與其背這些,還不如多去一些博物館和紀念館,讓孩子從歷史中感受祖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很多大人都不願意讀的東西,非要強加給那麼小的孩子去讀,難道就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很學識淵博么?!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的話,恰恰證明現代人的文化程度沒有幾千年前的人的文化程度。

我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三字經》裡面的一些自以為是的東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因為,人的善惡之性是物質決定的,是陰性物質就是陰性物質,而不可能[開始是陰性,後來變成陽性]。我們在現實中完全可以找出許多「性不變」的證據,來證實[人之初,善惡定]。

虛偽的教學是不可取的,也是誤人子弟的。有些小孩從可以舉手打人開始就喜歡隨便舉手打任何人,包括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這難道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善良與否,甚至可以從嬰兒開始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心地善良的嬰兒的哭聲也許跟心地不善良的嬰兒的哭聲有所不同,只是一般人區分不清而已。

[子不教,父之過],這更是無知和自認為是。我就知道一些父母並不善良,但卻可以生出善良的子女;我也知道一些善良的父母,居然會生出不善良的子女。這些子女與父母相反的人性現象難道是父母教育的結果?難道善良的父母會教育子女不要善良?難道不善良的父母會教育子女要做善良的人?

為什麼現正的教育界不去編寫出比《三字經》更為真實的、有趣的、可以啟發智力的教材,偏偏要抱著幾千年前的陳舊不堪的東西去「喂」今天的小孩?這只有一種解釋:寫不出來!


國學《三字經》,是最為簡單明了易學的文本,適宜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可以熏陶心性,培養正氣。但這裡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有合格的老師來教。合格老師,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對國學有一定的見解或經驗。是需要真正愛好國學的人,才能教好國學。否則,流於形式,泛泛而已。

我是比較贊成國學《三字經》從幼兒開始教學的,最好是家長自身先學習與實踐一下怎麼學習,然後,就能更好的直接在家教學。切不可有把教育丟給學校就可以的想法。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長的綜合素質對子女的傳承。《三字經》是大眾共通的簡易文本,故非常適宜。在此基礎上,進階再學其他更高級的國學,就會有生命力!丘隅文化城,我們是非常看好《三字經》的學習與應用的。


幼兒園如果不作硬性規定,是可以適當學一點的,就當是給孩子國學啟蒙,我覺得還不錯。國學流傳幾千年,雖然有些不適用,但大部分還是蘊含了很深的道理的,值得慢慢體味。如果硬性規定孩子每天要讀多少遍,背多少,那就算了。這樣不僅大人痛苦,還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失去一個學習國學的機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