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了某本外國作曲教科書(遺憾標題和作者都已忘卻),裡面講解的跟我們在音樂學院學習的四大件沒什麼兩樣,都是和聲、復調、曲式、配器……,但唯一不同的是,它完全拋棄了線譜等有量記譜法,所有示例都是以DAW的捲簾窗、頻譜圖、鋼琴鍵盤圖、吉他指法圖等呈現的。

這不由得心生疑問。畢竟,例如和聲,從拉莫到勛伯格,到今天我們教流行爵士的和聲課本甚至研究獨立EDM音樂的論文,大部分仍是有賴五線譜、簡譜等有量記譜法記載的。而這本書則是大逆其道而行之,顛覆了個人對作曲教科書的認識。個人假想了一個場景,設若長此發展下去,未來有量記譜法的範式「湮滅了」(王兆谷先生語),可否導致「歷史斷層」的出現,即未來人理解不了今人和前人創作音樂的技術細節(術語、範式、符號等),就如外星人和人類對話那樣…… 或者,可以這個問題等效表述為:未來幾十年裏(甚至更長),人類音樂教育中使用的符號會有什麼變化趨勢?


簡譜啥時候是教科書裏的主流啊?沒見過任何音樂專業的用簡譜(別說民樂,雖然老教材有簡譜內容,但現在那幫人看五線譜比我都溜)。我不太明白很多人說自己多渴望學音樂,可五線譜都懶得學,你能指望他們會理解任何理論內容?會有任何邏輯思維的創作?會有結構和織體都精美的作品?會有深刻挖掘人性的東西?(也別跟我說詞,靠詞來表達音樂,或靠詞來理解音樂本身就是對音樂的無知)音樂是完全抽象審美的藝術,它所表達的內容雖然不具體,但卻可以表達其他任何語言或影像表達不出的內容。也是最接近意識本身的藝術表達。而五線譜是他僅有的一種精密的書面記錄方式,也是音樂的文字。你說他會不會消亡?這幾百年來很多語種都消亡了,五線譜幾乎沒變過......


現在是有很多「先進的」、「方便的」譜子或者是記錄音樂的方式,或許對於學習樂理知識會很方便,如果只是學著玩玩那學這些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遲早有一天會研究那些音樂史上的重要作曲家的作品,然而他們的手稿:

都是五線譜寫的,這纔是原始的資料。

所以說無論你掌握了多少種樂譜,五線譜本身肯定是要學的。

跟你想學中國文化就必須認識中國字一樣。


僅僅針對音樂製作,不學五線譜也沒什麼。

對於演奏,捲簾窗並不適合閱讀。

至於五線譜失傳,你想多了……


。。。。瀉藥。。。。

拋棄五線譜是不可想像的。。。。就算是DAW捲簾都是效仿五線譜的概念。。至今我們並沒有找到更簡易清晰豐富的表達方式,推翻五線譜的音樂在看來完全不可能!一百年以後的社會我無法想像,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難以想像的事情,但是在現在的所有認知範圍下,都還沒有出現能夠徹底推翻五線譜並且具備更高效的表達方式。。。。除了高效性的問題以外,記譜法還有人文因素和歷史因素。。。。類比一下就如同分析為什麼英語成了國際語言,而拉丁語卻是死語言了。。推翻英語,咱們用漢語作為國際語言,可行性也是不可想像的。。

還有很抱歉的是EDM什麼的還是不能進入音樂學術性論文的。作為學術論文需要客觀,嚴謹的邏輯性辯證,要具有理論框架,要有事實依據,符合科學研究方法,五線譜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將音樂進行記錄,抽象的基本方法。。而且目前的EDM都不具備足夠的深度,也沒有什麼研究價值。電子舞曲不屬於電子音樂,電子音樂不等於電聲音樂,至今也沒有出現電子舞曲至今也沒有出現足以能夠建立為學術的現象,距離成為「學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經過幾百年的經歷證明音樂性是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學術化,雖然學術化的音樂分析也存在片面性,但是也是理論性的良好研究方法。。包括這方面的研究和預測都不可能建立在空想基礎上的,必須具備邏輯性,也要有事實依據,不然同樣的措辭都是斷章取義,從別人那裡取出的隻言片語卻沒有整個思想體系支持。。五線譜記譜法在未來的幾十年,都會這麼繼續下去。。現在也也沒有出現任何一種音樂運動能夠挑戰並且推翻音樂的記譜法。。就算出現一波遍及世界性的禁樂運動,焚毀所有樂譜,禁止所有人進行音樂活動,樂器生產,樂譜創作,並且所有人都配合這項禁樂運動。。解禁後人們或許會出現一種新的記譜法,並且還是會重新研究五線譜即使可能不再看的懂,也會堅持不懈的去研究,至於最後會不會回歸五線譜我說不出。。。。


五線譜只需要一行的東西,鋼琴捲簾窗可能需要上下 20cm 高度。你說呢?

我覺得未來c語言還成不了任何一個國家的母語,而daw幾十年內應該也無法替代音樂廳。


簡譜就算了吧,現在作曲教程中我都沒看到過簡譜了,更別說國外的作曲教程。

這邊的作曲我指古典音樂作曲,歌曲寫作不在這個範疇裏。

順便提一下題主說和聲從拉莫到勛伯格,然後就到爵士了,我換一個說法題主一定會覺得很怪,流行音樂的和聲在不停地發展從爵士音樂之父阿姆斯特朗到如今R and B 周杰倫。

勛伯格後期作品大概到1950年吧,他的作品的和聲只是脫離了調性,但還在協和和不協和之間徘徊。而後來的作曲家比如瓦雷茲,brio, scelci ,他們的和聲和勛伯格的完全不一樣了,思考方式從協和與否到噪音與具體音高之間。而爵士和絃的豐富程度最多也只是在浪漫主義後期,這個問題問的有誤導作用,導致知乎上很多人覺得嚴肅音樂到勛伯格就截止了,後面就是爵士了。

最後回答一下正題,我覺得五線譜還是主流儘管現在有些當代音樂記譜脫離了五線譜。比如metastasis

數量不多,所以絕大多數當代音樂作品還是在五線譜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這是一首鋼琴獨奏樂曲的譜子,那個密密麻麻的線是需要演奏者拿筆滑奏鋼琴的弦(不是通過鍵盤)

這也是當代音樂很常見的樂譜,這些線是保持音。


個人觀點,五線譜以及其背後的一整套音樂理論相當於音樂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因為它雖然略複雜但全能。鋼琴捲簾,直觀但不容易從中看出理論的作用,反而易混亂。

要廢掉五線譜,恐怕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出現比它更好的音樂GPS,要麼現有音樂理論體系全部廢掉。迄今為止並沒有這樣的徵兆,即便是微分音也沒有。


記譜的目的無非就是想 快速,直接,詳盡,準確的記錄音樂內容。就目前而言,五線譜是最好的方式了。DAW死的那天五線譜這種記譜方式都不會沒有吧。

舉個簡單的例子,隨便拿個樂器,你能照著鋼琴捲簾的MIDI音符演奏嗎?也許機器人可以,但人真的很難做到。而且很多演奏技巧是通過設置包絡線等方式完成的,製作音樂的時候可以一軌一軌的設置,但是作為樂譜給人視奏的話,效率太低了。

當然,未來可能會有更好的記譜方式。也會有新的音樂形式,沒準人類的聽覺器官還能進化呢。都說不準。


五線譜、簡譜作為音樂的書面記錄工具,跟文字的作用一樣,不可能因為諸如音視頻及其它記錄工具的應用而消失。不必擔心!


沒準midi也算一種,能更詳細的記錄及表現


簡譜並未出現在較專業的書籍中,簡譜這種記譜方式應該是輔助非專業人士的學習工作,對於專業教科書應使用五線譜。所有的記譜方式應是建立在五線譜的基礎上拓展得到的,或許脫離五線譜,但都是始於五線譜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