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諸葛亮來,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他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歷史人物,沒有之一。從菜市場隨便拉一個老人或小孩出來,都能隨口說出諸葛亮的一兩件光輝事迹,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著。任何的謀士在他面前都要暗淡三分,就連和他齊名的「鳳雛」都是菜鳥,赫赫有名的陸遜啊、司馬懿啊之類的能人,都被他耍的團團轉。

這麼看來,諸葛亮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再加上人家風流倜儻,英俊瀟洒,多才多藝,被後人崇拜了千年也是應當應份的。那麼,這麼一個完美無缺的神人,咋沒有幫老劉一統漢室的江山呢?

直到諸葛亮命喪五丈原,三國還是那個三國。而且,在他死後,蜀漢沒兩年就滅亡了。

難道是諸葛亮太重要了?還是因為別的?仔細想想,你就能發現,原來諸葛亮其實也沒有傳頌的那麼無可挑剔,至少在用人方面就有非常大的失誤。

首先,在武將的使用方面。我們看各種版本的《三國演義》,不論是新版的還是舊版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諸葛亮在軍帳內羽扇一揮,下面的兩列武將一個一個出來接令牌走人。顯得特別拉風和瀟洒,不過呢,有時候這個接令牌的人可不太讓人放心。

比如馬謖。如果有人不清楚,我再啰嗦一下。馬謖可是牛人,起碼諸葛亮是這麼想的。他不僅是個才子,而且自小就熟讀兵法,出口成章,精於辯論,典型的中看不中用,非常符合諸葛亮的標準和胃口。

不得不說在眼光這方面,作為蜀漢集團董事長的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蠻准、蠻賊的。劉老闆很早就覺察出馬謖這小子不靠譜,沒什麼真才實學,就只會侃侃而談吹牛逼,甚至比自己還能吹。你要讓他出個謀劃個策什麼的還湊合,你要敢讓他帶兵打仗絕對歇菜。在死之前,劉老闆還再三叮囑諸葛亮,馬謖這小子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沒真本事,以後千萬記住不要重用他。

可是,人走茶涼,皇帝也是人,所以他走了,茶照樣涼。諸葛總經理很快就把前任董事長的話給忘了,而且是忘得一乾二淨。馬謖非常善於迎合諸葛總,與他通宵達旦地談論兵法,暢談理想。雖然諸葛亮也知道馬謖,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但被馬謖侃暈的他,看這都不叫個事兒。於是乎,諸葛總乾綱獨斷,力排眾議,派遣馬謖去守街亭。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馬謖這貨真的是只會紙上談兵。不懂不要緊,起碼虛心點兒,可這廝或許是憋屈太久了,有點窮人乍富的感覺,對於副將王平的建議,他壓根就不聽,一意孤行,被張郃打得哭爹喊娘,丟了街亭。影響到了諸葛總的整個作戰計劃,雖說事後斬了馬謖,重新鼓舞了士氣。但是,諸葛亮在冒然使用馬謖這件事上,的確存在重大過錯。

再一個用人的失誤之處,就是對趙雲的使用。諸葛總好像在出力不討好的事上,特別喜歡安排趙雲去干。不是亂說啊,聽我給你列舉,赤壁大戰時前往拜風台,安排趙雲;陪同劉備去東吳相親,安排趙雲;就連最後,從孫夫人那裡奪回阿斗,也讓趙雲去干。

你說,這麼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臟活累活都乾的下屬,諸葛總應該非常重視和信任才對吧。可是,直到趙雲70歲的時候,還是干著衝鋒陷陣,在前殺敵的差事,繼續干著又臟又累的活。一生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趙雲,卻從未得到諸葛亮真正的重用,活活的被憋屈死了。

還有一個用人的失當之處,就是安排關羽鎮守荊州。大家都清楚,荊州四通八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我估計,當時荊州的地理位置,和現在的馬六甲海峽應該有一拼吧。此地,必須有一名智勇雙全的武將鎮守,才能讓人放心。

勇上面,關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戰場上無人能敵。智上面,本來應該也還能及格,可是過於狂妄自大,誰都不屌。這樣一種性格的人,就決定了他只能做一名優秀的武將,但是卻根本無力處理與東吳孫權之間脆弱而又敏感的外交關係。最後,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身首異處,縱然關羽自己負主要責任,但歸根到底,諸葛亮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諸葛總還不肯放權,不管大事小情,通通過問,就連安排誰去當縣令,他都要親自考察和面試。在給自己落下一個鞠躬盡瘁美名的同時,卻給其他人甚至是蜀漢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除了專權之外,諸葛亮甚至還有打壓異己的嫌疑。

比如說李嚴。劉老闆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說的很清楚,我死之後,你諸葛亮是總經理,李嚴是常務副總經理,正兒八經的二把手。想著兩人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合作,把蜀漢公司的業績提振上去。但是,諸葛總對於李嚴這個副總,咋看咋不順眼,李副總的權力一點點都被他架空了。最後,只能去干督運糧草的押糧官,還沒幹好,被乘機免去了副總之職。

還有魏延,也是被諸葛亮打擊的對象。其實,魏延工作能力特彆強,而且深得老劉董事長器重,參與大仗小仗無數,極其富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客觀的講,魏延是蜀漢後期難得的名將,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將領。曾經給諸葛總提出了「兵出子午谷」這樣的絕妙計策,可惜,被諸葛總以各種理由給否決了。沒辦法,官大一級壓死人啊。

諸葛總一直不喜歡人家,就因為人家的長相特異了一點點,非說魏延長有反骨,日後必反。最後,在臨死以前還在算計魏延,退兵之時,放著堂堂的先帝任命的漢中太守魏延不用,卻任用了一個小人楊儀。導致發生內訌事變,魏延被斬,成為蜀國後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劇,直接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除了獨斷專權和排斥異己以外,還有個過失就是缺乏正確的人才觀。

對於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於後備人才的培養,顯得相當的匱乏和漠視。當了數十年的丞相,一言九鼎啊,竟然沒有培養年輕的人才來接班。以至於諸葛亮死後,朝中僅剩下蔣琬,費禕等寥寥數人有能力。而且,這些人都已垂垂老矣,當不了幾天丞相就掛了。

曾經的五虎上將早就沒了,能征善戰的武將,死的死,病的病,反的反,就只剩下一個姜維苦苦支撐。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樣尷尬的局面,諸葛總經理可謂是「功不可沒」。

而且,作為接班人的姜維,能力和威望都不足以挑起北伐重任,事實上當時蜀漢也沒有北伐的實力。在自己國力貧弱的情況下,姜維死忠諸葛亮的遺志,堅持要北伐中原。最後的結果就是,九伐中原血本無歸,自己也兵敗被殺,蜀漢滅亡。

說這麼多,不是要完全否定諸葛亮。他本人在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成就,以及他對劉氏的忠心都是不可否認的。但,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對吧?


諸葛亮可謂三國第一謀士,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不但智慧出眾,人品也沒得挑,一定是正人君子。

首先諸葛亮有君子不為名利的品格。能夠在亂世中躬耕於南陽,說明他能夠不被名利所誘惑,在亂世之中能夠保持自己的本心。

其次諸葛亮有君子超凡脫俗的智慧。劉備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屢戰屢敗,但是諸葛亮出山之後迅速崛起,變成一個常勝將軍。諸葛亮的智慧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能夠對蜀漢忠貞不渝。劉備在去世之前將諸葛亮任命為託孤大臣,並明確告訴諸葛亮如果他的兒子劉禪扶不起來就可以自立為王,但是諸葛亮在劉禪難以扶起的情況下依然對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諸葛亮是一個正人君子。


謝謝邀請。

我的看法是諸葛亮是正人君子。原因是多角度的。

第一,諸葛亮沒有篡位。

諸葛亮雖然掌握軍政大權,但是卻沒有任何篡位的意思。否則,劉備那句能輔則輔,不能輔,君自取。就可以做篡位的依據。

第二,諸葛亮鞠躬盡瘁。

諸葛亮因為劉備的信賴,自始自終,事無巨細,都親自處理。對公為蜀國負責。於私,不負劉備的囑託。

第三,收拾爛攤子。

夷陵之戰後,蜀國內有憂患外有強敵。都是諸葛亮一個個解決的。

第四,李嚴,魏延。

李嚴因為糧草不及時,被廢為平民,不是什麼內部鬥爭。李嚴的兒子李豐依然在做官。李嚴聽到諸葛亮死了後,悲憤而死。可見第一,對諸葛亮有幻想。第二,就像陳壽說的很自傲。

魏延個性也是,但是起碼諸葛亮在能震得住,而且相安無事,否則早辦了。

第五,北伐。

根據蜀國的情況,能和魏國比嗎?雖然有道路上的天險,但是人心更重要。諸葛亮六出祁山,後方除了少數民族之外,也沒有其他的紛亂呀。

再說,不北伐,如何和吳國配合?形成默契。兩國不但在軍事,連朝廷變動都要互相知會。

要不是後期和吳國戰略配合,蜀國是獨木難支的。所以才有三國鼎立。

一個為公為私,自始自終都如一日的人,有時間想著其他事嗎?最後勞累過度而去世,方法不一定對,人格是沒有問題的。

虛偽的,有這麼跟自己過不去的虛偽嗎?

現代人不滿無非是覺得《三國演義》太吹諸葛亮,甚至近妖的地步。但是這是羅貫中的問題,關歷史上的諸葛亮什麼事?


諸葛亮當然是正人君子。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全國許多地方自古至今香煙繚繞的武侯祠已經說明了一切,尤其西南地區的各族人民至今更是在追思諸葛亮!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代偉大的戰略家、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既精於內政管理,又善於謀劃方略、統兵作戰,還精於書法、繪畫、音樂。

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比《三國演義》中的「妖道」更厲害、更偉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諸葛亮愛民如子,從不濫殺無辜,極其善於內政。其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桑、蜀錦與鹽鐵業,發展西南,教化西南。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執法嚴謹公平,獎勤懲懶,路無醉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經濟發展快速。

諸葛亮廉潔奉公。身居蜀漢高位,卻不貪不佔,生活簡樸。

諸葛亮智慧卓絕,人品高潔,對蜀漢忠心耿耿,是經天緯地的絕世大才。一生以北伐曹魏、恢復漢室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古今忠臣良將的楷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慧的象徵。

反觀同時期的曹操,在建立曹魏政權過程中,「奉天子以討不臣」,陰險狡詐,大殺四方,蔑視生命,多次屠城屠俘,殺害眾多名士,不斷滅人家族,對漢獻帝飛揚跋扈。史書記載曹軍大規模的屠殺至少有十一次之多,小規模屠殺難以計數,上百萬人口被曹軍屠滅。其中徐州兩次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諸葛亮志在消滅殘暴的曹魏政權,恢復強漢。因此以弱擊強,多次北伐,不屈不撓。最終在蜀漢的不斷打擊下,曹魏實質上是魏蜀吳當中最先滅亡的政權。

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前,給劉禪推薦蔣琬、費禕擔任自己身後的繼承人,保障了蜀漢繼續生存了二十九年。

有古詩如是道:

《蜀相》

作者:杜甫(唐朝)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

作者:陸遊(宋朝)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讀諸葛武侯傳》

作者:李白 (唐朝)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劉備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諸葛亮從來都是以弱勝強,標準的陰謀派。所以鑒定偽君子一枚。未出山以定天下三分,說明預謀已久。天下三分以後,七出祁山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消耗大量蜀國人力財力物力其實為了個人功名。還有借荊州不還等等好多好多,都不是君子行為。不過絕對是曠世奇才。


謝謝邀請!諸葛亮無論是三國志,三國演義,都無人說諸葛亮是偽君子,是人都有三份錯,誰都不敢講諸葛亮是正人君子,因為事實上諸葛也做了幾件不光明的事,例如整蜀國重臣李嚴,劉備在世時何等看重,益州的主要人之一,殺魏延,把守漢中十餘年,功蓋關羽,斬馬謖,這本身責任不在馬謖一人,讓其做了替死鬼,同時上表連降自己三級,但其權力是不降的,戰爭年代就是這樣,哪能論規道矩,這也只能算是失策,諸葛亮並非神仙,盡心儘力工作的精神還是值得學習的,要知夷陵之戰後蜀國大將所乘無幾,治國也挺難的,以個人看法諸葛不能排偽君了行列,在軍師上策略與詭計是畫等號的,再見!


有些人為吸引眼球,總想給歷史人物潑髒水,想方設法抹黑有公正結論的歷史人物,諸葛亮之歷史地位,早有定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人們心目中,是聰明才智的化身。當然,任何歷史人物,都受之於當時歷史的拘限性,縱觀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有成敗,有得失,亦屬正常。對其評論,一直有較大的爭議,是件好事。為後人提供成敗得失的歷史經驗。歷史告訴我們,歷史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謂受制於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生前已經意識到這點,只是為了信念,儘力而為。後人應多讀一下諸葛亮的書籍,從中吸收歷史教訓,這已足夠!


亮,在民眾中緣於演義!智慧的化身!然其真正史中最大優勢為一外交大使,前有《隆中對》後有《出師表》,將其喻為神人,但赤壁,新野,草船借箭…等並非其所能。後而明知國力衰竭六出祁山,本應修養生息,造福萬民,方可真正型成鼎立之勢!無奈連年戰爭加快蜀國之滅亡,實有點沽名約譽之嫌!歷史長河後人無法更無資評價先人,況無人能還原真象:,還是讓最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吧!


人的一生,始終如一,做人做事講究原則,且能將自己最初的信仰貫徹終身的為之奮鬥!誰又能否定他不是正人君子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