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有在着很重要的意義,這在現代和古代都是毋庸置疑的。

就比如:隨着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進步,塑料袋從一開始的便捷,變成了現在的污染源。但是,即使這樣它依然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每每去超市購物或去菜市場買菜,大家首選的都是塑料袋。為此,國家不斷的發展新技術,希望能夠找到一種不會污染環境的物品來代替塑料袋,甚至,為了保護環境,還頒布了很多環境保護法。

古代有“環保”意識嗎?不但有,而且處罰很嚴,動不動就直接處死 【江山社】 自媒體 第1張

在古代的中國,環境問題本來就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雲夢秦簡”的出土值得大家深思,其中的《田律》更是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環保條款”,它除了規定在春天不能亂砍濫伐外,還有兩條規定很是新鮮:

一是:不能堵塞河道;因為,在古代水利對於當時還是以農業為主的的國家來說,非常重要。

二是:夏季不得焚燒秸稈;焚燒秸稈會污染大氣,這些規定對於保護環境非常重要,跟現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有相似之處。

古代有“環保”意識嗎?不但有,而且處罰很嚴,動不動就直接處死 【江山社】 自媒體 第2張

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撰寫的《淮南子》就對如何保護環境進行了特別系統的總結,其中,關於該當如何保護資源也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定,他還同時體現出了結合了合理利用資源同保護資源與用資源來生產的共同的特點,這部著作可以說是我國古代關於保護資源最為完善的論述。

在古代,人們去買東西用的大都很環保,很方便的物件,例如:竹籃、稻草等。就比如,大家去街上買魚,都會隨身帶着一些稻草,在買完魚之後,把稻草穿在魚腮下就可以很方便的把魚帶回家了。這種方法在上世紀70年代很是常見,現在,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也能夠看到。

再比如竹籃,很多古裝影視作品裡,我們都見過人們用它來裝東西,就連現在農村也能經常見到。除了用稻草穿東西外,他們還用荷葉包東西,三國時期,在外打仗的士兵們,為了攜帶飯食方便,就會用荷葉來包飯,因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迫不得已也只能這樣。

雖然,這些做法在我們看來有些低端,但是,在環境問題比較嚴重的今天卻是非常環保的。因為,荷葉用完後被丟在地上,微生物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它腐爛繼而分解成各種養分進入土地,使土壤更為肥沃。

其實,古代頒布的環保法令不僅多,而且,還很嚴格。

房屋不得毀壞,水井不得填埋,樹木不得砍伐,六種牲畜不得隨意殺害... ...如果,有違反該條法令的,就處以死刑,這是西周時期的規定。 亂丟垃圾就砍掉你的手,這是戰國時期的規定,甚至,還規定:如果平民活着的時候不種樹,在他死後,家人就不能砍樹給他做棺材。

對於這些嚴厲的懲罰,孔子卻認為並不嚴厲。孔子認為:在街道上丟棄灰塵會引起三族相鬥,到那個時候,對他們再處以重刑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了,所有,倒不如在這之前就設立嚴格的法令來嚇住他們,因為,做到遵守法令很容易,這是治國之道。

另外,除了頒布法令之外,古代還有專門負責打掃街道的人,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環衛工人。在古代,環衛工人稱之為“條狼氏”。《周禮·秋官序官》中就說道:“條狼氏下士六人。” 鄭玄 註:“ 杜子春 雲:‘條,當為滌器之滌。’ 玄 謂滌,除也;狼,狼扈道上。”

可見,古人的環保意識,跟我們現代人不相上下。

在唐朝,國家對於環境問題的法令,其涉及面之廣比其他朝代更甚,也更為全面。在垃圾管理方面,它設有專門管理垃圾的部門和相應的處罰條例,只要有人隨意丟垃圾就會被處罰,更為嚴重的是,其管理部門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且如果再犯必將會加重處罰。

《唐律疏議》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污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併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坐。”除此之外,唐朝還劃分有禁伐區和禁獵區,以及,對違法者的懲罰方式。

這一舉措對於保護國家的秀麗山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我們現代的自然保護區有些雷同。到了清朝,因為當時的社會比較的安定,人口便以很快的速度增長,康熙帝很快便意識到: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更為嚴重的則是環境問題,所以,他反對墾田積糧的說法。並且,清朝時期還設有專管水利的官員,專門來保護河道與河堤。

這種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且,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他們敬畏自然,不會主動去破壞自然,對於天人合一的思想深信不疑,並且,付諸實踐。他們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世界上的每一種生命的姿態。

可以說,古人的這種對自然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參考資料:

【《田律》、《淮南子》、《周禮·秋官序官》、《唐律疏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