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結合行業、崗位分享一下,在你的行業中,什麼樣的行為被稱為「職業化」,如何做到「職業化」?


首先明確一點:

在需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中,職業化是一種讓雙方溝通成本降低,效率顯著提高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屬性是褒義。

但什麼是職業化呢?

用幾個工作中的細節來說明吧!

做事:

1,在工作的時候全情投入,不和旁人扯閑,但凡經過自己手的事情,必做到心中有數,不潦草馬虎;

2,做事不留手尾。自己一個人做,那就完整做完,要交接給別人,非不可抗力,不給自己的下人留下深坑;

3,守時。不拖泥帶水,答應了什麼時候收口,就什麼時候收口。

說話:

1,私下裡講段子,開玩笑,怎麼樣都可以。但是談工作的時候一定嚴肅認真對待,插科打諢,嘩眾取寵;

2,不和工作夥伴講私事;

3,除了讚揚,不公開評價,或貶低合作夥伴;

4,不要一點兒事情就抱怨不停;

5,不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在工作場合中絮叨傾訴;

6,說話不要拖泥帶水,不一定要講出來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但求每一句話都是圍繞主題的,有邏輯,講重點的。

待人:

1,禮貌友好對待每一個人。不僅僅是對上級,平級禮貌,對待下級,後進也要客氣,因為都是在職場中浮沉的普通人,只不過出道時間早晚有別而已。不要看低別人,也不看低自己。

2,對待合作夥伴。要有原則。保持人設一直。如果不能做到圓滑世故,千人千面,那麼在人前人後保持自己人設畫風一致,是很有必要的。

接物:

1,有收納,整理的習慣,對經過自己手的事物,要有印象,並記得住來龍去脈。

表情:

1,控制表情。不是說當個假面人。而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動不動就大喜大悲,學會淡定處事。

職業化,在職場中,是褒義詞。

與人方便,降低別人與自己溝通的成本,提高別人和自己合作的成功率。

一以貫之地保持這種形象,無形中也是個人品牌資產的一種積累。


我經常看到新人尤其是應屆生,會有一個感覺,他沒有職業化。職業化是什麼但是有幾個事情是我覺得有必要提出來的。1.學習模式 學生的學習模式是老師引導,職業化知識的吸收模式是自學,通常很多職業人做不好這一點,依然是灌輸模式。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必要的,自學更是必之必。職場沒有人會手把手的教你怎麼做事情。2.情緒控制 我的前半生里有句話,職場不是用來交朋友的。也有過來人常常會告訴你,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職業化就是學會變通,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是可以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也可以為了長遠的目標妥協,更能學會迂迴,曲線救國!3.保持純真 職業化不是讓你八面玲瓏,而是講策略會讓步,並且心中依然保持積極的心,保持自己的大原則。4.有理想有遠景 一方面能夠透過問題本身看到一系列弊端和癥結所在,同時能夠朝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並且引導他人,帶給人陽光與希望。

簡單的說,職業化 就是把人從家庭學校的Easy 模式 切換到 職場社會的 Hard模式的一個開關

舉個例子

在家的時候:粑粑你要去出差啦記得給我帶好吃的啊。

這麼說就足夠了

上班之後:

XX君,聽說你要去一趟xxx出差啊,恭喜恭喜啊,那邊風景真好,不過千萬不要忘記防晒哦。有個不情之請,能不能幫我買點xxx呢?我把從你下榻的酒店到購物的地點的公交地鐵換乘路線列印在了這張A4紙正面,背面是商品的照片和規格,還有官網的報價,哦還有優惠券也列印在上面了,到時候結帳的時候撕下來給櫃員就可以了。多謝啦。可惜官網不支持在線下單然後快遞到你酒店,只能麻煩您跑一趟真不好意思。這樣吧,回國我開車去機場接你吧 blablabla

這就是職業化訓練的效果。是不是有點缺人情味?很對。

上周和幾個前同事吃飯。以前我們共事的是一家祖上巨型的外企,怎麼巨型呢?號稱除了聯邦政府之外的最大的僱主。後來不斷沒落下來的。現在這些同事有的去了國企,有的去了民企,私企,還有去startup的。

最近一次的聚會上,我們聊起了在前東家和現在各個東家的區別,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前東家對我們進行了非常完備的職業化訓練,而且因為前東家祖上曾經闊過,所以這家的職業化訓練有著濃濃的貴族氣息,可惜剛畢業的我們完全感受不到。等若干年後感悟出來的時候,公司已經破敗的不成樣子了。哎。

首先,公司有完備的入職培訓:一個月。每天由公司內部或請來的講師講課,不是散養的那種。有印刷好的培訓教材。這樣的培訓很重要,尤其對畢業生。否則要在實際工作中摸清楚公司的產品線,組織結構,人事制度,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業務流程,不知道要踩多少坑。

其次,培訓結束後發配給各個老闆手下後,就開始被公司的各種流程塑形了。所有在大公司待過的人都抱怨流程複雜冗長低效。其實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流程背後的成因。我曾經參加過公司的軟體成熟度模型的實施,參與過大量的這方面的討論,知道了怎麼把一個現成的模型裁剪成適合我們的樣子。小公司是不可能投入這樣的人力物力去做這種適配工作的。有人覺得這是無休止的爭吵。但是這種爭吵也是有存在的意義的。假設爭吵的雙方中間有一根杠,雙方都想把這根杠往對方那邊多挪點。怎麼辦?兩個辦法,第一,吵出一個雙方能接受的位置放這根杠,不論用什麼辦法讓雙方談妥,明的暗的黑的白的,總之要談妥。第二,就是不管這根杠了,做起事情來要麼不停的在這根杠上開特例,直到把這根杠開的千瘡百孔形同虛設,要麼就乾脆忽略這根杠隨性(基本就是領導的性子)來。這樣下去互相之間就沒法做事了,因為沒有界限,沒有規矩。雖然「無規矩不成方圓」這話是我們老祖宗說的,但是我確實在外企裡面真正學到了這個理論的具體實現方法。

久而久之,人就被公司的各種各樣的流程模具給塑造成型了。簡單的說就是給人感覺做事情上路子和不上路子。舉例子,杜拉拉裡面莫文蔚教育杜拉拉:在我們DB,走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都是有SOP(標準操作流程)的, 這就是典型的一幕。做事情總是要參考SOP,少走彎路,少負責任。當然,公司好壞的一個標準,就是看SOP的質量高不高。一群有不同背景但是都經受過良好職業化訓練的人在一個新的團隊裡面交流起來就很順暢,因為大家都是講一種語言的。

前面說的可能有點虛

如果一定要說的實在一點呢,應該有點接近(但不完全是,表達能力有限)這樣的感覺:

我拿你一天薪水,就會用對得起這份薪水的方式,做對得起這份薪水的事情,do right thing, and do thing right. 這是一種權力和責任範疇的事情。

應該不到精神層面。精神層面的,比如「我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這事情做到完美」,這種想法/做法 更接近所謂的工匠精神,在職業化的範疇里有時候是有害的。因為東家付錢是讓你做事的,不是讓你玩票的。但是嚴格把做事和玩票區分開來,這也是職業化的表現。

如果比權力和責任更低級一些,那就叫混日子了。
正好前段時間實習時,公司的培訓PPT里有這個介紹,貼上來供參考: 簡單的講,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成熟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職業化是一種職業品質(區別於專業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更是一種是一種教養、習慣、理念。

打從一入職就有前輩告訴我,從入職第一天起,就要放下學生的心態,儘快過渡到職場角色,儘快職業化。

回頭來看,學生時代確實很滋潤。學生時代做的很多事情都沒有清晰的問責機制,只對自己負責。這就導致做事心態散漫而隨意,缺乏有效的督促。

比如,考試沒有考好或者論文沒有思路,這些都沒有關係,沒有人來向你問責,只有你自己知道。

工作後,公司都會有完善而又高效的獎懲機制。獎懲機制並不是擺設,而是切切實實的執行依據。事故出現後,會有復盤總結,這既是總結經驗教訓也是明確責任人範圍的過程。同樣,優秀突出者會得豐厚的經濟回報。

這些機制保證每個人都會認真工作努力避免差錯。制度催生了一個個具有高度職業化的人。

職業化這個詞並不是說西裝革履,穿戴整齊等外在形象。

職業化是指溝通和做事所體現的專業能力和態度。下面以此展開說一下,專業能力、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和高效的溝通。

  • 精湛的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的打磨沒有別的捷徑,與付出的精力是成正比的。想獲得精湛的專業能力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一萬小時定律就是明證。觀察周邊,但凡職場中發展很快的人,都是無比的勤奮的。有人說很多是運氣好啊。別忘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哦。或者說實力也是運氣的一部分。

  • 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樹立對事不對人的工作態度,可以對人有情緒,但不能做事不認真。

保證自己做的事情不會受情緒的干擾。工作中有很多上下游的分工,註定了下游會受制於上游。比如一個互聯網生產線的上下游關係是:產品經理-開發-測試。按照流程,產品會出文檔、需求給到開發來實現,開發實現完成後由測試來驗證。

開發的進度和情緒容易受到產品的影響,可能因為某個不合理的需求,也可能因為確實忍受不了產品的態度。測試也常常因為開發的流程不規範或者不配合抱怨連連。

情緒是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應該在流程到自己範圍之前傾訴完畢。

一旦流程走到自己這裡,就應該放下情緒,體現自己的專業化,認真做自己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職業。開發可以有意見,但是真正開始實現需求的時候,就要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滿足場景避免bug。而測試開測後,也是要盡量避免無用的扯皮,專心找bug。

換個角度來說,流程到自己這裡了,權責也一併到了。出了問題,第一個背鍋的也是自己。消極怠工,帶著情緒做事情最終坑的還是自己。

  • 高效的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容易,但是高效的溝通並不容易。常常會陷入一種各說各話的境地。如果沒有第三方的介入,雙方可能會一直這樣耗下去。造成低效溝通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

  1. 對方沒有理解自己的表達;
  2. 自己沒有理解對對方的表達;
  3. 沒有理解雙方的差異點;

對於第一種情況,絕大部分原因是自己沒有深刻理解想要表達的事情。能夠理解的東西,表達時肯定會思路清晰且有條理。所以在溝通前一定要確保自己理解清楚了。至少是能夠完整的複述自己的想法了。

對於第二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自己的思維局限於自己的想法中,無法跳出局限,難以理解對方表述。也可能因為對方表述確實有問題。

這種場景下,有一個技巧,可以強迫自己按這樣的方式 :「我理解你說的是不是這樣的balabala...」。

這種句式既能強迫自己去認真思考對方的表述,也能向對方傳達自己的理解,給出時間讓對方理清思路。以便雙方都能辨別其中的誤區和差異。

加一個 「我理解你說的是不是」 就像一種儀式感,目的是告訴大腦:「我現在開始轉換到對方的立場了哦,不用沉迷在自己的想法中了」。同時也在告訴對方,

「我現在開始複述你的想法了哦,如果表達有啥問題,你要及時糾正」。

第三種情況是前兩種的衍生品。雙方都理解彼此的觀點後,差異點就顯而易見了。當雙方理解彼此後,往往會發現: 原來我們來說的壓根不是同一件事情。或者 :原來我們倆說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再或者:其實我們倆的思考點結合在一起更完美。只是現在這種場景下,還是優先搞這個吧。

原文鏈接:職業化的認識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塊小屋。作者是某廠碼農一枚,有事沒事會寫一些好玩的事情。


看了前面幾個答案,我覺得職業化有一個簡簡單單能讓別人覺得你職業化的方法。

開會,見客戶,面試,早上上班——從不遲到。

我就覺得這人很職業化了。


做事靠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