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領袖祭祀橋山黃帝陵的記錄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帝的陵園,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南部黃陵縣城北的橋山,是正史《史記》中記載的唯一黃帝陵! 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被國務院編為「古墓葬第1號」。

黃帝死後,葬橋陵,黃帝的大臣左徹「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

在舜的時候,距今4000年前,祭祀黃帝成為朝廷制度。《國語?魯語上》載:「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褅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

西周的周穆王,距今近3000年。《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

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祭祀;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橋山。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黃帝的記載。

唐代宗將橋山黃帝陵廟致祭,納入國家祭典,此後每年祭祀。

宋太祖開寶五年(972),遵太祖趙匡胤旨意,規定橋山黃帝陵三年大祭一次。

宋仁宗趙禎,詔令坊州在橋山軒轅黃帝陵栽種松柏,坊州依聖旨栽種松柏一千四百餘株,並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楊遇等三戶差役糧稅,令其守護橋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道人張三豐祭拜軒轅黃帝陵後賦《謁橋陵》詩一首。

元代對橋山黃帝陵廟的祭祀很重視,《元典章》中規定:黃帝是開天闢地的先祖,國家應當祭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朝廷禮部議定祭祀黃帝的地方定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並規定三年大祭一次,皇帝親撰祭文,派遣大臣赴橋山祭祀。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祀始祖的聖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稱、數量和主祭、陪祭官員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書省管勾赴黃帝陵致祭。

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軒轅廟大殿內塑造軒轅黃帝坐像一座,以便瞻仰祭祀。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派遣應城伯孫傑於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十一日祭祀軒轅黃帝事。

明景泰皇帝朱祁鈺,派遣工科給事中霍榮於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十五祭祀軒轅黃帝事。現保存於黃帝陵軒轅廟碑廊。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因繼承皇位,祈求黃帝保佑大明江山,派遣鴻臚寺寺丞張昱於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十九日祭祀軒轅黃帝。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派,遣延安府通判梁郅讓於嘉靖十年(1531年)八月二十四日祭祀軒轅黃帝。

明隆慶皇帝朱載垕,派遣陝西延安府知府郭文和於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二十一日祭祀軒轅黃帝。

明萬曆皇帝朱翊鈞,派遣延安府知府徐安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二十五日祭祀軒轅黃帝。

明天啟皇帝朱由校,派遣錦衣衛、加正一品俸、都指揮使侯昌國天啟元年(1621年)十一月初四祭祀軒轅黃帝重修軒轅廟。

清康熙皇帝,派遣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吳孝登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十七日祭祀軒轅黃帝陵。

清乾隆皇帝,派遣內閣學士錢載於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四日祭祀軒轅黃帝。

清道光皇帝,派遣陝西西安副都統哈興阿於道光元年七月十五日祭祀軒轅黃帝事。

1908年重陽節,中國同盟會祭掃黃帝陵。

孫中山1912年,親自祭拜黃帝陵,親筆寫下《祭黃帝詞》。祭文中,「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成為一時佳作。

蔣介石民國三十一年,為橋山黃帝陵親自手書「黃帝陵」。

民國二十四年(1935),南京國民政府確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每年清明節都派官員到黃帝陵致祭。

1937年4月5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分別派出代表,共同赴位於陝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舉行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儀式。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中國共產黨的《祭黃帝陵文》系毛澤東親筆撰寫。

1988年,鄧小平為橋山黃帝陵題辭「炎黃子孫」。

1993年清明節,江澤民為黃帝陵題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