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出發前往太陽系邊陲,如何避免撞毀在小行星帶?

旅行者一號是在1977年12月10日進入主小行星帶的,在1978年9月8日離開了主小行星帶,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在小行星帶飛行了超過數億千米,在各位的印象中,小行星帶也許就像如下圖所示

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旅行者居然就沒有撞上哪怕是一顆微行星或者微隕石,而且旅行者2號與先驅者10號,還有先驅者11號等,另外也有最伽利略木星探測器,還有卡西尼土星探測器,更有最近的新視野號,都安然穿過了小行星帶!看來這些探測器都攜帶了人工智慧導航的設備,可以避開小行星,是這樣嗎?

幾個著名探測器的出太陽系軌道!

一、探測器都是瞎子!

與各位猜測的相反,任何一個探測器都沒有主動避開障礙物的能力,甚至它所攜帶的導航設備也不是為了避障所設置,而是為了保持自身飛行的軌跡!

從旅行者一號搭載的儀器來看,沒有任何一台是為避開障礙物而特別裝載的!而旅行者出發的軌道則早就被設計好了,避開大型已知的障礙物即可!而且遇到大型行星的話還會主動湊上去,以求讓行星的運動來一個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利用行星的公轉速度與引力,計算合適的角度切入行星軌道,讓行星帶著行星飛一會!當然這消耗的是行星的公轉角動量,但與探測器以及行星的巨大質量相比,這消耗的角動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旅行者1號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

二、天體之間的的平均距離無需讓探測器考慮避障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跨度接近2億千米,而小行星帶已知天體總共有50萬顆,假如按外徑5億千米,內徑3億千米計算,那麼他們之間的平均距離超過637441.55千米,即:63.7萬千米!要知道地月平均距離也只有38.4萬千米!

地月之間的距離能塞下八大行星還略有盈餘,這地月之間的空曠可想而知!當然接近兩倍地月距離的小行星帶就更空曠了,一顆最多不超過10M長度(加上天線)的探測器甚至可以悄悄的路過而不被任何一顆小行星「發現」!或者我們的軌道設計只需要考慮這50萬顆小行星的軌道軌跡即可,而這絕大部分甚至都無需考慮!

當然如果有像《太空旅客》中的飛船阿瓦隆號那樣的防護罩阻擋小行星撞擊,那無疑是最好的,但就現在科技來說這並不現實,因此無論是過去的探測器還是未來的飛船,探測器並不會為避障做特殊的設計,畢竟在太空相對速度高達數十千米/秒,甚至上百千米/秒,而大部分小行星只能在光學波段或者紅外波段發現,極難預先發現,因此閉著眼睛走路,或者說低著頭拿著地圖走路,因為所有的目標軌跡我們都瞭然於胸,可能就是當前宇宙航行的最好寫照!


嚴格來說,目前發射的4艘旅行者和先鋒號飛船已經飛離了8大行星的區域,目前正處於柯伊伯帶,未來還要穿越奧爾特雲,在這期間,中途可能會遇上一些小行星等小天體。如果說如何避免撞上,那麼還真的沒有辦法,因為我們對遙遠的位置上哪裡有小行星,還是一無所知。

但是,我們卻不必為此煩惱,為什麼呢?因為這只是一個極小的概率,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

要知道宇宙空間有多大,宇宙空間有多麼空曠,就會知道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了。

之前舉過一個例子,就是假設太陽只有1米大小,那麼柯伊伯帶是距離太陽5千米到50千米這麼大範圍的空間,而在這麼大的範圍內,總共只有用手握的一把沙子那麼多的小天體,然後把這把沙子分布到這麼大的範圍內。

可以想像一下,沙子之間會有多大的空間。你一個飛船沿一個方向飛過去,會有多大的概率裝上一粒砂子呢?

同樣,我們發射的其他飛船也是一樣,小行星帶也是小行星聚集的區域,但同樣的,那裡的空間實際上依然非常空曠。

因此,除非是刻意將軌道設計為與某顆小行星相遇,否則的話,撞上的概率幾乎等於0。每秒幾十千米的速度放到地球上是非常的快了,但是在宇宙中嘛,沒辦法,誰讓宇宙那麼大呢!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循環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個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個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局部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