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為亡國之君,劉禪和孫皓卻大有不同。

劉禪主動獻城,孫皓被動而降

劉禪是在蜀國尚有抵抗能力的時候,看清了形勢,獻城投降。而孫皓是在頑強的抵抗後,吳國已經沒有一戰之力,不得以為了保命而投降。因此,兩個人投降後的待遇也不相同。劉禪受封為安樂公,而孫皓只封了個歸命侯,公是比候要大上一級的。

劉禪泰然處之,孫皓死鴨子嘴硬

劉禪和孫皓在心態上大不相同。劉禪投降後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定位,作為亡國之君,越是胸無大志,只顧享樂,就越不會被猜忌。「樂不思蜀」的做派,又何嘗不是劉禪處世的智慧呢?而孫皓在投降之後還嘴硬,司馬炎說我在洛陽已經早就給你留好座位等你了,他還調侃說,我在東吳也留了同樣的座位給陛下。你都到了人家地盤了,還說這些有的沒的啥用?孫皓顯然是看不清形勢,只圖嘴上痛快。

心態的不同也導致了二人不同的命運。因為劉禪是想通了主動投降的,所以能夠在異國他鄉安然的享受餘生,而孫皓是被逼無奈投降的,所以就很是想不開,言語間頻頻觸怒當權者。孫皓是怎麼死的史上沒有記載,但他投降之後沒活幾年,年僅42歲就死了,想來是非正常死亡。胖子認為,人一定要認清形勢,明顯事不可為,自己已經是案板上的魚兒還總瞎蹦躂,肯定是沒好果子喫的。


想活就別死,留心看歷史。面對生死,曾是帝王也會選擇保命要緊。同樣是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劉禪得善終,孫皓卻被殺,決定他們命運的司馬炎為什麼會厚此薄彼?

一、同為亡國之君修為卻有差異

劉禪,《三國演義》中多以無能之輩待之,而史料記載劉禪還是很厲害的。諸葛亮曾經在劉備面前誇獎劉禪:「很驚嘆他的智慧度量,進步很快,遠遠超過了自己對他的預期。」劉禪支持北伐,通俗講就是開疆拓土,此舉屬於有志帝王的基因。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逐步不動聲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權力結構。在從其執政來看,劉禪穩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中國歷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個很高的記錄,這顯然不是一個平庸之人能夠做出的。

孫皓,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對他有如此評價: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羣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況皓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既蒙不死之詔,復加歸命之寵,豈非曠盪之恩,過厚之澤也哉!總而言之,是個名符其實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謂壞事做絕。

二、同為亡國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對魏國派出來的強大軍力,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還有姜維在劍閣的幾萬人馬可以抗爭,蜀國大臣商量來商量去,相處的最好辦法是劉禪投降,屬於自願投降。來到洛陽後,又有了樂不思蜀的故事,讓司馬昭對劉禪絕對放心。

天紀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晉武帝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等分六路大舉伐吳,一路遭遇吳國抵抗。天紀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實在抵擋不住才投降的。況且在投降後還要嘴硬。司馬炎說我在洛陽給你設下這個座位很久了,孫皓還反脣相譏說我也在南方為你設了這樣一個座位。這種情況下,司馬炎沒殺他已經算客氣了

三、同為亡國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從身份上講,雖然兩人都是君主,但名分還是有差別的。劉禪的蜀國一直自詡為正統,雖然在司馬氏眼中蜀國算是偽政權,但起碼還有些漢室宗親的皇家血脈,又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可以說,還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東吳的孫皓卻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沒名分,要大義沒大義,是司馬氏眼中真正的偽政權,其地位還不如袁術。袁術起碼還有傳國玉璽和響噹噹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門生故吏遍天下,孫家當年不過是攀附袁術的一個小嘍囉。從名分上來講,孫皓的地位比不上劉禪,待遇自然也有差別。

四、同為亡國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劉禪主動投降後,南中都督霍弋割據南中地區,堅決抵抗。霍弋提出條件,除非魏國善待主上,否則拒不投降,曹魏(司馬氏掌權)因此優待劉禪,封劉禪為安樂公,讓他頤養天年,招降了霍弋。

孫皓則不然,晉國滅吳國時,孫皓帶領吳國抵抗激烈,加上孫皓執政時沒幹過什麼好事,民眾本就怨聲載道,早就受夠了這樣一個暈君,更別說以順從晉為代價為孫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孫不得人心。


孫皓被殺?《三國演義》都不敢這麼寫,雖然只有一句簡簡單單的「帝封孫皓為歸命侯」,但也足以證明瞭:孫皓的結局還是和歷史上一樣,被遷居到洛陽,封歸命侯,四年後就去世了。

不過孫皓雖然沒被殺,但他在洛陽的日子卻是生不如死。除了在三國四末帝中地位最低之外,所得到的待遇,就連一個有錢人家都不如。

三國四末帝

首先是劉協,公元220年禪讓曹丕,「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公元234年,劉協去世,享年五十四歲,「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歲,謚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不但以天子禮下葬,還有守陵人,而且劉協在山陽國內懸壺濟世,和妻子曹節逍遙自得,十分愜意,現河南焦作一帶還留下了不少關於劉協的傳說。

第二是劉禪,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劉禪全家遷居洛陽,「封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晉泰始七年薨,追謚思公,子劉恂承襲爵位」。雖然也是亡國之君,但考慮到蜀地不安穩和江東還未歸降的原因,司馬昭也給了劉禪不小的待遇。雖然只能在洛陽居住,但所用物資一律提供,子孫封官,入主魏廷。

第三是曹奐,公元265年禪讓於司馬炎,「封魏帝為陳留王,邑萬戶,居於鄴宮,優崇之禮,皆仿魏初故事」

公元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是歲,陳留王薨,謚曰魏元皇帝。」由於晉承魏統,對於魏國末主自然是極盡優待,除了和劉協一樣的待遇外,還封王,建陳留國,讓曹奐住於鄴城。雖說是變相的監視,不過陳留是曹操起兵之地,鄴城是魏公國都,也算是厚待了,而且由於保護措施做得好,陳留國一直保存到了南朝才滅亡。

最後就是孫皓了,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全家遷居洛陽,「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

公元284年死於洛陽,享年四十三歲。從司馬炎的詔書可知,孫皓因為勢窮而降,被封歸命侯,有定製地給錢給糧,還給田地自己耕作。相比前三位都有食邑收入的優待,孫皓一家只能自力更生,靠著每月朝廷的供給生活。雖然司馬炎不至於連所房子都不提供,但這房子一不能變賣,二不能租賃,只能給孫皓一家居住,相當於囚禁了。

而且孫皓在四人之中,壽命最短,在國亡後只活了四年就死了,沒謚號、沒追封,只是記載說葬在了河南某地。可見孫皓在亡國的生活實在是難過,司馬炎把他從天堂拉下了地底,順帶還踩了兩腳泄憤。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要把道聽途說或小說裏的東西當成歷史和正史。

孫皓沒有被殺,也沒有人打算殺他,他活得好好的,是在投降西晉4年後病死的。

孫皓其人

孫皓是東吳的最後一任皇帝,他執掌東吳時,非常殘暴,看誰不順眼就殺人。

孫皓是在大臣濮陽興和張布的擁戴下才登基的,孫皓登基後,剛開始表現還不錯,不過撐不了多久,立刻顯出來原形,變得荒淫無道。濮陽興和張布非常後悔擁立孫皓,孫皓得知消息後,馬上殺了濮陽興和張布。

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孫皓將自己的幾位堂兄弟都處死。

孫皓原本很非常有待史官韋昭,很欣賞的才華,他知道韋昭不會喝酒,於是在宴席上偷偷用茶替換酒,避免韋昭喝酒。不過儘管如此,韋昭還是因為寫東吳國史而忤逆了孫皓,最終被孫皓殺害。

孫皓的寵妃派人到街市搶劫,被司市中郎將陳聲查獲,寵妃很不高興,於是在孫皓面前說陳聲的壞話,孫皓大怒,下令鋸斷陳聲的頭,將他的身體扔到荒郊野外。

孫皓還發明瞭很多殘忍的殺人方法,如把鋸條燒紅,再鋸斷人的頭顱。另外還喜歡剝人麵皮,砍人雙腳。

孫皓酷愛殺人,他也對殺人這件事樂此不疲。有誰忤逆了他,輕則砍頭,重則滅族。

孫皓在西晉壽終正寢

279年12月,西晉伐吳,水陸並進,進攻東吳,西晉攻勢迅猛,吳軍節節敗退。280年5月初,孫皓被迫出城投降。

孫皓來到西晉都城洛陽後被晉武帝封為歸命侯。不過孫皓卻非常嘴賤,屢次用言語挑釁西晉君臣。

有一次晉武帝宴請孫皓,他指著孫皓的座位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西晉開國功臣賈充對孫皓說:「聽說你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麵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說:「有臣子敢於弒君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在暗諷賈充殺害曹髦之事。賈充當然聽懂了,於是他沉默不語,孫皓則臉色不變。

雖然孫皓非常嘴賤,不過好在晉武帝是個寬容的皇帝,並沒有責怪孫皓。晉武帝也沒必要殺孫皓。孫皓已經是階下囚了,還能翻出什麼樣的浪花?即便孫皓在東吳時非常殘暴,那也不是晉武帝關心的事,所以晉武帝根本不會殺他。

根據正史記載,孫皓在洛陽待了四年之後病死,時年42歲。

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時年四十二,葬河南縣界

所以,孫皓投降後,根本沒有被殺,而是自然病死的。


汗,誰告訴你孫皓是被殺的?

既然邀請了我回答,還是簡單解答一下吧:

一,蜀漢滅亡於公元263年,末代皇帝劉禪自動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善終。

二,東吳滅亡於公元280年,末代皇帝孫皓戰敗投降後被封為「歸命候」,四年後病逝於洛陽,享年42歲。

三,劉禪和孫皓的結局有3點不同

1.劉禪是主動投降的,假如他當時有與入侵的魏軍決一死戰的決心,鄧艾父子很難活著走出四川。而孫皓是與入侵的晉軍大戰後被西晉名將杜預殲滅了主力軍隊,大敗後無力再抵抗而投降的。

2.也正因為一個是主動投降,一個是戰敗後被動投降,所以他們兩人投降後受封的爵位也不同,劉被封的「安樂公」爵位等級比孫的「歸命候」要高。

3.劉禪最終「樂不思蜀」地活到了64歲,在那個年代,算是高壽了,所以應該是壽終正寢。而孫皓死時只有42歲,記載為病死,至於是真病死還是死於他殺或自殺,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屬於英年早逝。


三國末期,蜀漢孝懷皇帝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只需等待幾天就可以。

但因為事情漏出去被人知道了,姜維和張翼等人都被殺。蜀漢就此滅亡了。

(劉禪)

劉禪成了亡國之君後出現了一個成語名曰樂不思蜀的故事,這就是劉禪能活下來的主要原因。

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中記載: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

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通過劉禪說的樂不思蜀就放下了戒心和警惕,認為沒有想要復國的心,所以也就沒有將其擊殺。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昭雖滅了蜀國,但還有東吳這個強勁的對手,這樣做不僅是給東吳做個榜樣,就是說明請吳國放心,就算亡國了,也有一個好的待遇給你。

在史料記載中孫皓並沒有說明他是被殺死的

(吳錄曰: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時年四十二,葬河南縣界。)

而是和劉禪一樣正常死亡。

三國時期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兩手反綁),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把棺材裝在車上),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來到王濬營門。王濬親解其縛,接受寶璧,焚燒棺櫬。並派人將孫皓送到晉都。280年吳國滅亡,孫皓成了亡國之君。 要知道孫皓是一個暴君,性嗜酒,又殘暴好殺。

(孫皓)

《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傳第三》 中記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後宮數千,而採擇無已。又激水入宮,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

孫的殘暴程度可想而知,或許這樣有野心的人是有可能想重振江山的。

期間晉武帝派人把歸命侯孫以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

孫登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對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

孫皓回道:「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晉武帝問孫皓說:「聽說南方的人喜歡做爾汝歌,你能作一首嗎?」

孫皓正在喝酒,乘機舉著酒杯勸晉武帝喝酒說:」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晉武帝非常後悔讓他作詩。

這樣的行為或許引起了司馬昭的不爽,又可能是因為吳國已滅,天下一統,沒有其他國家的侵擾,所以對這位亡國之君和對劉禪是不一樣的。

劉禪的懦弱無能和孫皓的殘暴野性,前者亡國和後者亡國時間一個前一個後,相比之下同系亡國之君,待遇也是不一樣啦。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牙籤妹妹


劉禪,人稱阿斗,社會上都喜歡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沒有上進心的人,阿斗儼然成為了庸人的代名詞。劉禪身邊有著諸葛亮眾人的悉心教導,最後還是聽信小人讒言,葬送了蜀國。又在投降魏國後,被司馬炎安排做了一個「安樂公」的爵位。一次,司馬炎為了試探劉禪有沒有復國之心,就在劉禪府中演奏蜀曲,在座的各位蜀漢舊臣聽後,倍感傷感,唯有劉禪非常開心。司馬炎問他「安樂公思蜀否?」劉禪「此間樂,不思蜀也!」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司馬炎撤消了殺劉禪之心,劉禪也得以善終,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位亡國之君。

與劉禪同為亡國之君的吳國國君孫皓,也同樣得到了晉武帝的封賞,但想對於劉禪,孫皓顯然傲氣了一點,武帝問他的時候「朕設了這個位置等你很久了」。他卻回應「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位置等你很久了」。這樣的回答,讓司馬炎聽到很不開心,認為孫皓還有復國之心,結果被殺。但也有說法說他善終了。

劉禪看似愚笨,實際大智若愚,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國雖沒了,但保護自己纔是最重要的,在敵人面前要懂得隱藏自己。這樣雖然沒有骨氣,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孫皓雖然豪氣了一把,但卻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感謝邀請。

劉禪作為西蜀的二世祖,樂不思蜀的典故把他寫的是那麼沒心沒肺,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即位初期對百姓還是不錯的,可是漸漸就迷失了,於是史書上留下了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的評價,這兩位最後被滅,成了亡國之君,那為什麼劉禪能保住性命,孫皓卻被殺(其實是病死的),細細分析發現,有以下幾點不同。

首先,投降的時機。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做了29年的皇帝,前後在位四十一年,這樣的在位記錄,在整個古代皇帝中都算的上是不錯的,曹魏繼任者曹髦彼時已經看透司馬家的狼子野心,難何曹魏已經成為空架子,真正走在前臺是司馬懿兒子司馬昭,於是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在一番抵抗後,劉禪降了,曹魏對待劉禪還是比較客氣的,好喫好喝地供著,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方面劉禪表現出來的人畜無害,讓曹魏當權者放心,另外一方面也不排除是做給東吳看的,大有投降曹魏,好好享受往後餘生;孫皓呢,初期表現還是不錯的,漸漸地拿太后及其他皇室成員開刀,接著大肆殺戮,酒色不離,對曹魏(晉朝)殊死抵抗,不敵後雖然投降,可是晉朝的司馬炎卻不會對這位人品,口碑,誠意都不好的人有好印象,這就導致劉禪與孫皓待遇有差別化。

其次,投降後的態度。

劉禪投降後,只管喫喝玩樂,在司馬昭問他想不想會蜀國時,大臣勸他哭著說效果會好,後果然司馬昭再問他時,他直接把大臣給供出來了,說是他教我這麼說的,是不是以為他劉禪真是扶不上牆的爛泥?那就錯的太離譜了,劉禪與大臣談話時是祕密的,司馬昭怎麼會知道其中的談話內容,顯然有臥底在身邊,老實交代才能韜光養晦,司馬昭見劉禪如此「坦誠」,其投降後想安安穩穩過餘生的態度,司馬昭自然會慢慢放掉戒心;孫皓呢,投降後照樣牛氣,對於晉朝皇帝司馬炎,採取的不是卑微的態度,而是以回懟的態度,說你給我留位置?我們東吳還給你留了呢!司馬炎聽後,自然相當不爽,你孫皓都階下囚了,哪來的底氣這麼趾高氣揚?

最後,投降後的勢力。

都投降了,哪來的勢力?孫皓在其位時,大肆殺戮皇親國戚,朝臣離心,百姓痛恨,晉朝司馬炎把孫皓打敗,百姓不說是家家放鞭炮慶祝吧,也是舒了一口氣,終於不再是昏君當政,民不聊生了,況且多年與曹魏對戰後,消耗越來越大,到晉朝時東吳在內憂外患下,再也不復當年三足鼎立時的霸氣;劉禪呢,雖然投降了曹魏政權的曹髦,但是姜維堅守劍閣,那就意味著還有殘餘的蜀國勢力存在,蜀漢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滅國,

《華陽國志》: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姜維是想詐降,為日後光復西蜀謀劃,雖然功敗垂成,但是曹魏善待劉禪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借他之口,起到召集蜀漢殘餘勢力歸降的目的。


在古代,封爵有等級之分,其中按地位高到低分別是公、候、伯、子、男,而劉禪受封的等級則比孫皓高一個等級,其中:

蜀漢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建安樂公國,食邑萬戶,都安樂縣,子孫世襲。

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子封中郎,孫封郎中。

那同是投降,為何存在不同等級,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蜀漢正式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一統的序幕。在此背景下,雖然司馬氏消滅了蜀漢,但是,東吳依然是一個強勁的對手。厚待蜀漢後主劉禪,有助於分化和瓦解東吳的抵抗,也是做給東吳看得。

2.司馬氏將蜀漢後主劉禪封為安樂公,可以籠絡原蜀漢地區的將士。

3.稱帝不夠名正言順的,劉備稱帝,是因為他是漢室後裔,並且其以復興漢室為目標。至於曹丕建立的曹魏,在名義上也是東漢漢獻帝禪讓的,所以也是比較名正言順。至於東吳和孫權,則是半路出家,曾向曹魏集團低頭,而後才自立門戶,相比之下,名不正言不順。

4.劉禪雖然能力不強,是一位中規中矩的皇帝。而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

5.已經終結了魏蜀吳三國時代了,司馬炎對孫皓完全沒有必須厚待的必要性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說起三國,就有道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英雄。

而今天我要說的,不是英雄,而是劉禪和孫皓這二位亡國之君。

劉禪

說起劉禪,能立馬能想到樂不思蜀,那恭喜你,成語過關了。

電視劇上、小說上,甚至民間諺語「扶不起的阿斗」,是各種醜化劉禪,來凸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此間樂,不思蜀」幾乎已經成了劉禪終生的評定。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禪的在位時間,從公元223年繼位到263年蜀漢投降,共在位41年。

這是一個相當長的執政時間。我們知道孫權厲害,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那麼孫權當政多少年呢?公元229年稱帝到252年病逝,共在位24年,還不如劉禪長。

也許你會說,劉禪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事無巨細,什麼都幫劉禪幹了,劉禪當然輕鬆。

同志,那可是皇權啊,哪個皇帝願意大權旁落?劉禪也是迫不得已,他想什麼都自己說了算,不想當兒皇帝,那也得翅膀長硬了纔行吧?

並且公元234年諸葛亮就病死了,劉禪「僅僅」當了12年兒皇帝,自己掌權可是29年啊!別以為當皇帝容易,累的很!

在那個亂世,能執政如此長的時間,你說這是不是一種能力?

孫皓

再說孫皓,可能大家對這個沒有什麼印象,課本和電視劇裏基本也沒怎麼見過。

那為什麼說他呢?因為他跟劉禪一樣,也是亡國之君,只不過一個是蜀漢的亡國君,另一個是東吳的亡國君。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是孫權三兒子孫和的兒子(好擰巴啊)。

少年孫皓雖說出身貴族,可一點沒享受到貴族的待遇,跟著不得勢額父親孫和顛沛流離,飢一頓飽一頓的,受了不少苦,喫了不少罪。

可亂鬨哄的老孫家,稀里糊塗把皇位傳給了孫休,孫休沒幹幾年就掛了,於是一個大餡餅就這樣砸在孫皓頭上。

剛開始兩年,孫皓好打算好好乾,光大老孫家的事業,可沒幹幾年,就漏了本性。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記載了孫皓的「花式殺人法」,諸如扒皮、鑿眼、鋸頭、拋屍都是家常便飯,一言不合就得扒皮抽筋,你多瞅我一眼,我也得記小本本上,秋後不跟你算賬那就不姓孫。

就這樣在吳國霍霍了15年(居然這麼長),投降司馬家了。

對比

大家都投降了,論功行賞吧。

劉禪投降的快,又是漢室宗親,老曹得給幾分面子。

那個時候曹魏還沒滅,雖然司馬是老大,可名義上還是老曹家的天下,面子還是得給的。

於是,劉禪封了個「安樂公」,可不是安樂嗎。

又活了八年,公元271年病逝。活到65歲,快到古稀之年了,在那個平均壽命不到30歲的年代,已經很賺了。

在看孫皓,運氣就沒這麼好了。

他投降的就是司馬家的晉朝了,有區別嗎?區別大了。

劉禪投降的時候名義上還是三分天下的,魏國還在,是向老曹家投降的,司馬懿安撫劉禪也得給他個高規格。

可是孫皓是後投降的,並且西晉已經紮根牢靠了,你吳國不投降就打到你投降,你沒選擇的餘地,我不必在乎你的感受,給你個啥就是啥。

並且,孫皓實在是會做人。

受降儀式完成後,司馬炎跟孫皓說:「我在這早就給你設了個座位!」

孫皓一聽,立即回答道:「陛下,我在南方,也設有這樣的一個座位,一直在等待陛下。」

還戳破了權臣賈充的傷疤,往上邊撒了把鹽。

投降之人,按說應該夾著尾巴做人,可孫皓還是這麼高調,人家不給你小鞋穿?

於是,封了個「歸命侯」,比劉禪矮了一級。

又活了五年,就死了。至於怎麼死的,無從考證。《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三嗣主紀》上說「五年,皓死於洛陽」。

終42歲,比起劉禪那是差遠了。

你還覺得劉禪傻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