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戰國策》我們知道「蘇秦以連橫說秦」是以失敗而告終。如果當時秦惠文王接受了他的策略,我覺得秦國統一天下不會提前,而可能會更晚。我們從當時秦國國情和蘇秦提出策略的方式來分析。

當時秦國國情

秦孝公時期,為了使秦國更加強大,他接受採納了商鞅的新法思想,頒布了《墾草令》等一些列變法,統稱「商鞅變法」,變法之後秦國國力確實得到了提升。

但「商鞅變法」提倡「民弱國強,國強民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據《史記》記載,商鞅雖被秦惠王處以「車裂」的極刑,但當時秦國的民心是渙散的,經不起「連橫之策」來攻打其他六國。

加之秦惠文王繼位後,政局不穩,他必須先平定國內政局,而不能冒進的對外宣戰,否則他的王位可能不穩。由於商鞅的原因,他也不怎麼喜歡說客或者謀士。所以秦惠文王雖然有統一天下的野心,當時也不能採用蘇秦的連橫之策。

蘇秦提出策略的方式

秦惠文王是一位賢能而有野心的君王,他廣賢納士,善於聽取別人的見解。當時秦國有士子館,各國都有人去士子館長篇大論,希望能得到秦王的賞識而入官。秦王有時也會親自前往士子館聽取有用言論。

蘇秦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進入了秦王的視線,雖然他是鬼谷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但他大膽的將秦王的野心說了出來,讓秦王很為難。如果用他肯定有好處,但是秦王的野心就會公之於眾,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懷疑,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統一六國,這樣的決定不成熟。

所以,此時的秦惠王權衡利弊,決定不用蘇秦,甚至派人一路追殺。

趣味小總結

如果秦惠王採取蘇秦連橫策略,秦惠王的帝位會岌岌可危,秦國會陷入內憂外患的緊張局勢中,更不利於秦國的統一,所以我認為秦統一天下的時間不會提前反而會延後。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其實這種假設本就不存在,秦能完成統一大業一是得秦軍的悍勇(因長期以胡,羌徵戰,生存環境極為險惡),二是得商鞅對制度層面的變革,三得秦國丞相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的確定。不管是蘇秦還是張儀都不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不會,人才儲備不夠


秦惠王接受了,蘇秦的連橫之策,但是沒有接受蘇秦這個人。

當蘇秦面對秦惠王的時候,他對秦國能夠吞併天下的諸侯,統一天下,稱帝而知,結合秦國當時的情況,做了充分的解析。

首先說明瞭秦國能夠稱帝而知,秦國的地理位置,是至關重要的。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mo)、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戰國策﹒秦策》

蘇秦將秦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很透徹,這也是蘇秦認為秦國能統一天下諸侯,所具備的地利。

秦國西面有巴、蜀、漢中,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資源,是可以利用的;

北面是胡貉以及代郡、馬邑,可以我們提供充足的戰備;

南面是巫山、黔中,地勢是險要無比;

東面是餚山、函谷關這樣的要塞。

同時,秦國兵強馬壯,也是秦國能夠吞併諸侯所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

蘇秦對秦惠王如是說:「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

秦國的百姓眾多而富足,戰車有上萬輛,並且奮勇之士百萬之多,而且肥沃的原野有上千裏,軍糧儲備是十分充足的。

這也是蘇秦所看重的。

但是,秦惠王的反應,卻大出蘇秦的意料。

秦惠王放著這麼大好的機會,卻置之不理,他給出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者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戰國策﹒秦策》

秦惠王感覺當前吞併天下諸侯的時機,還不成熟。並且自己是還需要德政,來治理這個國家的,讓百姓更加的富足心安,大臣在自己德政的薰陶下,更加有力地治理這個國家。

秦惠王的婉言的拒絕,蘇秦並沒有氣餒。

為了讓自己的觀點和策略說得更加的通透,蘇秦引經據典,希望秦惠王能夠重視自己的想法,那樣對秦國必經是大治的。

黃帝徵討涿鹿並擒蚩尤,舜征伐三苗這個古族,湯征伐夏桀,周武王征伐商紂王,齊桓公因戰而雄霸天下。《戰國策﹒秦策》

從這些事例,說明要統一天下,必須是要採用戰爭的。

蘇秦重申,即使五帝、三王、五霸、明君賢主,總是坐著等待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要想凌駕於諸侯,讓敵國臣服,保護百姓,不用戰爭,是行不通的。

「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戰國策﹒秦策》

蘇秦通過先前的聖主明王的事例,說明秦國採用戰爭,吞併諸侯的必要性,同時,也對當今的君王,存在的一些弊端,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謂是一針見血。

「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惽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辨,溺於辭。」《戰國策﹒秦策》

蘇秦才華滿腹,他直言如今的君王,也是在影射秦惠王。其實,蘇秦說得極富情理。

如今的君王,都被那些誇誇其談的儒家治國之道弄昏了頭腦,被他們善辯的言辭所迷惑,沉浸於他們的巧簧之詞中,這是作為君王治國的大忌。

因此,蘇秦得出的結論,也很直接。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武立於上,民服於下。」《戰國策﹒秦策》

蘇秦的謀略就是在外要靠戰爭求得勝利,在內要靠仁義求得強大,這樣君王建立的權威,百姓才會誠心的臣服。

但是,蘇秦精闢的見解,秦惠王並沒有接受。

秦惠王只是淡淡得對蘇秦說:「您千里之外來開導我,我願意改日再聆聽您的教誨。」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雖然秦惠文王表面看起來沒有接受蘇秦的連橫之術,但是在拒絕蘇秦之後,對內外的政策中看到秦惠文王就是這樣來做的。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以雷霆手段平息甘龍等老世族叛亂,鞏固君權,並開始向東擴張,東擊韓魏,南弱楚國,把東出定為國策,從此以後,山東諸國再也擋不住秦國的腳步,滅義渠,徹底除掉後顧之憂。攻伐巴蜀為大秦憑添一座糧倉,居高臨下,虎視楚國。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其間:武有司馬錯、文有樗裏疾、張儀,也算是文武俱備。張儀雖為丞相,其實就是外交丞相,主職就是分化離間六國;樗裏疾作為右丞相,主領秦國內政;司馬錯作為秦國國尉兼上將軍,主司對六國作戰。蘇秦與戰國四公子合縱六國聯軍48萬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五國之師逡巡而不敢前。於是秦人奮力一擊,六國大軍作了鳥獸散。


不會!既然秦王沒接受就說明時機不成熟!君王對時機的把握比普通智者更準確!因為他們從小環境就決定了這些!內心接受但是不能表現出來,這樣更有利於策略培養和時機培養!


不會,一個朝代的興衰國運都註定了,沒有如果之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