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和張儀同為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合縱、張儀連橫,二人在各自的時代都是絕對的主角。也有說二人都為鬼谷子的學生,並且是同時期的師兄弟,蘇秦先出山為,張儀後下山,不過歷史上似乎不是這樣,具體需要考究。單就二人的連橫合縱成就來看,張儀要厲害,但是考慮聯合和縱橫的難度,認為蘇秦更厲害。

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先後讓楚國與齊國斷交,建立秦楚聯盟,後來又逐一遊說韓國、齊國、趙國等諸侯國,讓各個諸國爭相討好秦國,瓦解了合縱之策。

蘇秦自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極大的約束了秦國的發展,但是後來各國之間的矛盾及猜忌加劇,合縱被迫解算。

從結果上看,張儀的連橫效果更好,不過合縱諸國之間,本來就是很多世仇,比如齊燕兩國、韓楚二國,能讓有成見的敵人握手言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合縱遠比連橫困難,但是蘇秦憑藉一己之力,合縱長達15年,迫使秦國不能東出,效果還是很明顯。


個人認為蘇秦比張儀牛,主要有一下幾點:

第一點,蘇秦為從約長相當於六國聯盟的總秘書長,並且擔任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第二點,蘇秦有自己的作品《蘇子》31篇。

第三點,蘇秦遊說列國沒有像張儀那樣被囚禁過,而且合縱成功後途徑洛陽時,各諸侯送行使者頗多,可以說是功成名就,氣派非凡。

第四點,據說張儀曾經投奔過他,而他為了讓張儀有更好的發展,故意羞辱他,並資助張儀去秦國,使張儀功成名就。

話又說回來了,蘇秦最後雖然用計找出了刺殺自己的兇手,為自己報了仇,但畢竟未得善終。


蘇秦和張儀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兩個縱橫家。他們都師從鬼谷子,是同門師兄弟。蘇秦以合縱之策聯合山東六國,對抗秦國。張儀以連橫之策輔助秦國,對付六國。若論誰更厲害,須分析乃知。

一,蘇秦。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他從鬼谷子那裡學成出來後,遊說列國。但帶的錢都花光了,卻一事無成。回到家,兄弟,嫂妹,妻妾都笑話他,說:「人家都靠實業掙錢。你不務正業,想靠耍嘴皮子掙錢,這怎麼行呢?"蘇秦聽了十分慚愧,便找到一本《周書陰符》的書,刻苦研讀。困了,便用錐子在大腿上扎一下,一疼,精神來了,繼續讀。終於把書中的精義弄通了,便又去遊說列國。他先去遊說周顯王,秦惠王,趙肅侯,都碰了壁。

之後,他來燕國,等了一年多,才見到燕文侯。蘇秦向燕文侯結合燕國的情況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秦國如虎狼,山東六國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抗擊秦國,求得生存。

燕文侯被蘇秦說動了,同意蘇秦的主張,以車馬金幣資助蘇秦去遊說其他國家。之後,蘇秦又成功地說服了趙肅侯。趙肅侯給蘇秦車子一百輛,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錦繡一千匹,讓蘇秦去遊說其他國家。這之後,蘇秦又說服了韓宣侯,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於是六國縱合而并力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蘇秦同時掌握了六國相印。

蘇秦即約六國縱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縱約書於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整整十五年,秦國沒敢攻擊山東六國。蘇秦的合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後來,秦國終於擊破了六國合縱。蘇秦遊走於燕國,齊國間。齊國有大夫與蘇秦爭寵,派人刺殺了蘇秦。蘇秦臨死時,要齊王把他分屍,暴露於大街上,並譴責他犯罪。用這個辦法引出了兇手。齊王殺掉了兇手。

二,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學成遊說諸侯。在楚國國相家,人們誣陷他偷了國相的玉璧,用鞭子打了他幾百下。他血肉模糊地回到家,妻子批評他遊說。張儀張口問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了笑說:"舌頭還在。"張儀說:"有舌頭就行了"。

蘇秦當時已成六國縱約長,怕秦攻諸侯,想利用張儀,便叫人讓張儀來見自己。張儀見到蘇秦,蘇秦故意對他十分冷淡,並且譏笑他。張儀一怒之下,往西去秦國。蘇秦派人給張儀送去了車馬和金錢,並把自己的真實意圖告訴了張儀。張儀心裡感謝蘇秦。

張儀到秦國,便受到了秦惠王的重視,先為客卿,即而為國相。做了國相後,他寫信給楚國相國,信上說:"從前我沒偷你的玉璧,你硬說我偷了你的玉壁,用鞭子打我。你好好看著你的國家,我要偷你的城邑呢!"

張儀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他做的最漂亮的事,就是把楚國搞了個一塌糊塗。

楚懷王聽說張儀在秦國做了國相,怕秦國攻打自己,便和齊國結成了聯盟。這對秦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秦王很顧慮。張儀自告奮勇,去楚國拆散齊楚聯盟。

公元前313年,張儀到了楚國。他先以很多的金銀財寶賄賂楚國上官大夫靳尚,讓靳尚處處為自己說話。然後他去見楚懷王,說此來是為了秦楚兩國友好。楚懷王聽了很高興,說一直想和秦國友好。

張儀說:"秦國也想和楚國友好聯合。但有個條件,即楚國必須與齊國斷交。如果大王和齊國斷交,秦國情願把商於六百里地歸還給楚國。」楚王一聽非常高興,當即答應與齊國斷交。

楚國大臣中,陳軫和屈原反對與齊國斷交,認為張儀的話不可信。但靳尚卻極力擁護絕齊聯秦。楚懷王聽信了靳尚的意見,一面跟齊國斷交,一面派人跟張儀去秦國辦理土地移交手續。

張儀回到秦國,便借玫躲起來。使者找秦惠王,秦惠王說,必須要看到楚,齊斷交的文書。楚王知訊後,為了對秦國表示誠意,便派人去齊國邊境上挑釁,引起兩國戰爭。齊王很生氣,便去聯合秦國,約好一齊打楚國。

這時,張儀出來了,對楚國使者說:"去接收你們的六里地吧。"

楚國使者大驚:"我們大王說的是六百里啊!"

"那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怎麼能白送人呢?"張儀若無其事地說。

楚王大怒,發兵十萬打秦國。秦國和齊國聯合,大敗楚國,楚國漢中一帶的土地,全被秦國奪去了。

楚王恨透了張儀,提出拿黔中一帶土地來換張儀,要殺掉他。秦王欲答應,又不好意思說。張儀乃請行。張儀到了楚國,從前得了張儀好處的靳尚和懷王寵姬鄭袖都為張儀說好話。懷王又放了張儀。

後來,張儀回魏國為相,一年後死去。

三,結論。

蘇秦倡合縱,掛六國相印。張儀倡連橫,兩次入楚國,把楚懷王玩弄於股掌之上而能全身而退,又於蘇秦死後,施展手段,拆散了六國合縱。二人各有千秋。張儀似乎略厲害一些。

歡迎點評。


蘇秦與張儀師出同門,都是戰國傳奇隱士鬼谷子的弟子,一個約縱,一個連橫,把縱橫捭闔之術發揮到極致,三寸不爛之舌可抵百萬之師,玩弄戰國七雄和王侯將相於股掌之上,天下局勢盡在二人布局之中。關於二人誰更勝一籌,不妨先從幾個維度回到歷史中看。

蘇秦善始,張儀善終。

蘇秦是東周都城洛陽人,皇城之側天子腳下,家境較好,有產階層,從小有條件接受好的教育,而且還到當時最牛的私立大學深造(世外高人鬼谷子開辦的軍校)。須知這所學校錄取率非常低,選拔學員是極其嚴格的,如今雲夢山上有一捨身崖,據說要有膽量從陡崖上面縱身躍下不死才可入門拜師,看天分才智,膽識魄力,據說孫臏和龐涓,還有商人的鼻祖商聖白圭和范蠡也是出自這所學校。

學成下山後,自然是胸懷壯志,豪情萬丈,亟不可待地想要建功立業,施展才華抱負,家裡有錢支持,錦帽貂裘,香車寶馬,就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那個時代游士早已成為一種傳統了,滿世界都是,前有孔孟的仁義非攻,後有商鞅吳起的嚴刑峻法,百家爭鳴,各個門派都在拚命的遊說諸侯推銷自己的理論,涉世未深的蘇秦空有理論紙上談兵,自然不能說到君王的心裡去,處處碰壁,被人冷眼相待,千金散盡,衣衫襤褸回到家中,還被父老鄉親嘲諷,在那小小的一方天地,春種秋收,務農耕作才是正經事,這般滿世界的瞎逛,不務正業,敗家子一個。

蘇秦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猛然想起下山前;老師交給他的一本書,告訴他如遇逆境可讀此書,翻箱倒櫃的找出來,陰符經,如饑似渴讀上了,百戰歸來再讀書,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廢寢忘食,懸樑刺股,春去秋來,終於悟透陰陽捭闔之道,自信憑此可以縱橫天下了。果然,十年磨劍,拔劍出鞘的蘇秦一舉成名,身配六國相印,為縱約長,同時擔任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的外相,秦軍十年都不敢邁出函谷關半步,建立曠古爍今的功業,榮華富貴自然不在話下。

蘇秦把鬼谷子的縱橫捭闔之術應用到極致,理論應用到實踐最為成功的先行者,最後卻陷入政治陰謀的漩渦,被人行刺殺死,他的合縱大業也功虧一簣。反觀張儀,在這一點上略勝一籌,能夠從容遊走於諸侯矛盾的縫隙,左右逢源,不僅能夠急流勇退,全身而出,回到故國魏國當了丞相,壽終正寢,他的連橫策略和經營的連橫陣營也一直延續到下去,直到秦國掃清六國,一統天下。

蘇秦是張儀的伯樂

張儀下山後周遊列國,到楚國遇到一場意外,參加了楚國丞相的一個飯局,還跟楚相把酒言歡,似乎交情不錯,事實證明,酒桌上的交情都是靠不住的,第二天楚相發現丟了一塊壁,有人說定是張儀乾的,這小子又窮又寒酸,平日里油嘴滑舌的,一看就不是好人,楚相也深信不疑,就把張儀抓起來毒打一頓,打得血肉模糊,臉都認不出了。他老婆看見心疼哭的稀里嘩啦,埋怨他整天不幹正事,到處蹭飯吃,張儀反而笑嘻嘻的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有了它,老子走遍天下都不怕。

阿Q自慰一下還是可以的,現實是很殘酷的,當你是小樹苗的時候大家都來踩一腳,當你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所有人都想蹭涼,現在蘇秦熬成了那棵大樹,名滿天下,權勢遮天,張儀還是一株小樹苗,心志頗高的他還不想到師兄這顆大樹下乘涼,憑他的才華和同門情誼,去投奔蘇秦必然重用,平步青雲指日可待,禁不住妻子和朋友的攛掇,還是硬著頭皮前去拜訪,蘇秦竟然三番五次閉門不見,還讓人傳話羞辱他,一怒之下就去了秦國。沒有人比蘇秦更了解張儀的才華,他也自嘆不如這位師弟,如今自己苦心經營的六國聯盟看似堅不可摧,他自己深知,這種建立在錯綜複雜利益糾葛之上的聯盟,其實是非常脆弱不堪一擊的,此時如果秦國舉兵伐趙,聯盟很可能瞬間土崩瓦解,在這個關鍵時刻,必須要有一個把持秦國朝政的人控制局面,恐怕普天之下,只有張儀有這個能力了。

張儀果然一到秦國就跟很吃香,跟秦王聊得非常投機,這位秦王還是當初蘇秦來秦國找工作被拒掉的秦惠王,當時剛剛即位不久,商鞅謀反被殺掉,對游士非常討厭,想來秦惠王后來是追悔莫及了,把這樣一位經天緯地之才推到敵人的陣營,自己眼中一向視為烏合之眾的六國被聯合起來,把秦軍打得龜縮在函谷關不敢邁出一步,秦軍鐵騎多年來縱橫天下,從來沒有這麼憋屈過。此時內亂平息,朝政穩固,君臣一心,國富兵強,正當繼承父親孝公壯志,蠶食諸侯,稱霸天下,卻被一個蘇秦阻擋寸步不得進,武將有司馬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戰必勝攻必取,但是自商鞅死後,文臣謀士卻沒有一人可以擔當大任,著實堪憂。正當此時,魏國士人張儀覲見,秦惠王對張儀有過耳聞,頗有傳奇色彩的世外高人鬼谷子的弟子,更重要的是蘇秦的師弟,兩人果然一見如故,非常投機,秉燭夜談,通宵達旦,縱橫家精通捭闔揣摩之術,張儀太清楚此時秦惠王的焦慮和渴望了,句句話說到他的心坎上,惠王如久旱逢甘霖,把張儀奉為上卿,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

熬了那麼久終於混出個人樣來,我張儀也有今天,愛恨分明,恩仇必報才是大丈夫,第一件事就是登門報答那位一直幫助不離不棄的陌路相逢友人,結果那人正準備打包走人,告知了真相,其實一直相信和幫助你的人是蘇秦啊,蘇君擔心你貪圖安逸和小利,故而用這個辦法激你,暗中讓我協助支持,只有在秦國才能施展你的才華抱負,也只有你才能把持秦國大局,幫他阻止秦王發兵伐趙破壞聯盟。張儀感動不已,我一直身在師兄局中而毫不知覺,汗顏自愧不如,替我轉告師兄,伐趙之事我可把控,他在之時,我必不與為敵,也無力與他為敵。

張儀是蘇秦的終結者

蘇秦對張儀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是蘇秦死後,終結他合縱大業的卻是張儀,連橫之術,各個擊破,終於瓦解合縱聯盟,其實無論蘇秦還是張儀,遊說列國,約縱連橫,說到底最核心的就是一個字,利,孟子曰,利,誠亂之始也,利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儒家報以批判的態度,以道德約束為利之心,否認人性就是否認人之為人本身,縱橫家給予認同,然後加以引導,所以戰國時代縱橫家吃得開,進能建功立業,退能獨善其身。

孫子兵法雲,因勢利導,順應形勢,加以引導,並非蘇秦和張儀扭轉乾坤,而是時勢造英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無義戰,戰國時更是戰亂不休,諸侯互相兼并,各國都在奮發圖存,變法意識出現了,楚國有吳起變法,水土不服失敗了,趙國也有胡服騎射軍事改革,軍力強了國力依舊衰退,只有秦國商鞅變法崛起,一夜之間成為諸侯的噩夢,秦國的可怕陰影籠罩在中原大地,六國恨不得把這群蠻子趕到草原上去放羊,這時候蘇秦站出來了,振臂一呼,應者群集,這是順應人心 。

等到秦國的侵略步伐被遏制住了,外患暫時可以放在一邊了,聯盟內部的陳穀子爛芝麻的舊賬該算一算了,彼此之間有百年的恩怨糾葛, 這時候張儀帶著金子來了,略施小計,挑撥離間,再加上威逼利誘,諸侯發現秦國也沒有那麼可恨了,出手也大方,倒是隔壁老王去年欠我錢還佔我地可恨之極,打又打不過,何不讓大哥秦國給出出氣呢。張儀最精彩的表演莫過於「三戲楚懷王」,簡直是忽悠術的鼻祖,堪稱千古絕唱,把楚懷王和滿朝君臣(屈原除外,眾人獨醉我獨醒啊)當做弱智一般玩弄於股掌之上。最終聯盟分崩離析,倒向了秦國的連橫陣營。蘇秦之後,六國再也沒能組織起有效的聯合進攻了。

鬼谷子的局

觀賞了一局好棋,蘇秦和張儀誰勝已不重要了,也許讀者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從結果上看,蘇秦被刺還遭車裂(儘管是他自己的誘敵之計,政治影響很差),苦心經營的聯盟分崩瓦解,諸侯各自為戰,六國最終被逐一吞併;張儀全身而退,連橫策略也在秦國延續下去,成為對六國政治鬥爭的核心手段。

然而個人還是傾向於蘇秦,他做的是一項空前絕後的偉大事業,以一人之力建起一個合作聯盟,把六國王侯將相都集結在一起共同對抗秦國野心擴張,三國時期吳蜀兩國聯盟尚且很難維持,摩擦戰爭不斷,何況是彼此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的六國,用現代的觀點看,蘇秦是一位創業者,搭建了一個平台,把眾多中小企業拉進這個平台,共同對抗大企業的壟斷。所以可以說張儀是一位職業經理人,背後有一家大的企業和大老闆支撐,做成了拜將封侯,失敗了大不了再找一個老闆繼續打工。歷史上張儀這個角色扮演的人數不勝數,可是蘇秦之後,再無蘇秦,雖敗猶榮。何況,張儀到秦國上位還是他一手安排的,把人才送到敵對陣營中為我所用,這種識人之明和容人之胸懷,用人之奇特,已是千古一絕了。

生死成敗,看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天下大勢在秦國,六國紛爭,百姓苦於戰亂,天下一統是必然之勢,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戰甲縱橫無敵,國力蒸蒸日上,吸收移民人才濟濟,大有二戰後美國的面貌,況且三秦之地再加上四川天府之國,退可獨霸一方,進可居高臨下馳騁中原。蘇秦以矛盾重重的六國拼湊起來的聯盟,哪裡抵擋得住秦國一統天下的戰車。

有一部小說叫做鬼谷子的局,局是棋局之意,整個戰國天下大勢是鬼谷子一人下的一盤棋,以天為經,以地為緯,以諸侯為棋子,以蘇秦,張儀,孫臏和龐涓四位弟子為手,這盤棋局堪稱天局了,下得了這盤局的必是神仙了,先讓孫臏龐涓下山斗兵鬥法攪亂大勢,而後蘇秦張儀來布局天下,至於為何安排師兄弟兩人到對立的陣營,可能鬼谷子先生自己也不知天命所歸,是回到西周的萬國咸寧相安無事,還是列國合而為一,走向大一統,不論哪條路,都能結束百年天下戰亂不休,百姓生靈塗炭的局面,他能做的只是加速這一過程罷了。


我認為是張儀厲害。

首先,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需要糾正一點的是蘇秦和張儀並非同一時期的人物。《戰國策》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擊對方,這和史實不符。司馬遷在修《史記》的時候,沒分出策士的偽作,所以導致了蘇秦的歷史事件錯位。《資治通鑒》是跟著《史記》走的。因此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將張儀和蘇秦列為同時之人;甚至還說在蘇秦發跡後,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之後,也均與史實不符。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大批西漢初年的帛書古佚書,其中包括戰國重要史料《戰國縱橫家書》,其中有一章是蘇秦的書信和談話,提供了有關他的信史料,可以由此辨別《戰國策》有關史料的真偽,並糾正《史記.蘇秦列傳》的錯誤。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和張儀同時的是公孫衍、惠施、陳珍等人。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在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史記》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確,而把蘇秦的經歷提早了約三十年。

其次,從成果上來講,合縱失敗了,連橫成功了。張儀幫助秦國的那段時間裡,基本達成了秦國的戰略目的吧,把魏國拉攏了過來。而蘇秦雖然從個人成就上來說拿到了6國相印,但是他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蘇秦的合縱之術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為六國之間的同盟協議非常脆弱,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利益錯綜複雜,蘇秦是為了共同抵禦秦國才把它們撮合到一起,很難保持很鐵的關係不動搖;六國的地域紛爭導致它們合縱註定要失敗,韓,魏,趙,三國直接面對秦國的軍事進攻立場很容易動搖,而燕,齊,楚則可以偏居一隅相安無事,坐山觀虎鬥矛盾就會產生。


張儀的活躍時期從秦惠文王時期開始,至秦武王時期在魏國逝世。 蘇秦可能遊說過秦惠王,不過主要的活躍時期是在秦昭襄王的初期以後了。 所以,兩人在年齡上應有交集,但政治活動上幾乎無交集。

從成果上來講,張儀幫助秦國的那段時間裡,基本達成了秦國的戰略目的吧,把魏國拉攏了過來。

而蘇秦雖然從個人成就上來說拿到了六國相印,但是他的戰略目標卻並沒有達成。 當然從實施難度上來說,張儀的連橫要比蘇秦的合縱簡單不少。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一方面秦國本身的實力就強,連橫就是讓秦國更上一層樓,而且只需要考慮一國的外交策略,沒什麼干擾。合縱是要指揮六個各自利益格局不一樣的國家去對抗一個國家,成功的可能性本來就很小。

所以要是單純的以結果去判定他們的成就倒是有些不公平了,但是就歷史而言,兩人都是極其有才的,他們都很有戰略的眼光。


張儀和蘇秦各有千秋,不過我更傾向於蘇秦。孟子說過評價一個人不在於他做了多少成功的事,而在於他的人格。

張儀是魏國人。曾經和蘇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學習謀略,蘇秦自己認為比不上張儀。

張儀前期也是窮困潦倒,去楚國發展,被楚國侮辱,說其是竊賊,後來去投奔蘇秦,而蘇秦對他愛答不理,讓他心灰意冷,後來去秦國發展被秦惠王重用。重用後,才得知蘇秦對他態度冷淡只是剛讓他發憤圖強,其實在暗中支助。

張儀為秦國破解了六國的聯盟之後,又先後到齊國、魏國等地遊說各國諸侯「連橫」,實行親秦的政策,變相地讓秦國兼并了這些國家,為後來 秦國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秦惠王死後,秦武王上台,秦武王看不慣這個只會耍嘴皮子的張儀,覺得他滿嘴油腔滑調又不務實 ,不重用張儀,張儀便又回到了魏國。最後在魏國去世,得以善終。

蘇秦 ,對於蘇秦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頭懸樑錐刺股。

蘇秦在前期也是遇到了很多挫折,後來蘇秦經過反覆思考,初步形成了一個促成六國結盟以共同對抗秦國的戰略思想,即「合縱」。出於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遊說。誰知他這一去,使中國歷史上多了「縱橫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

堅韌不拔的進取意志和刻苦奮鬥的精神,這是蘇秦身上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攻讀過程中,他頭懸樑錐刺股的拼搏與刻苦精神更為世代讀書人津為樂道,引為楷模。


蘇秦要比張儀厲害一點

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徒弟,擁有經天緯地,安邦定國之才,這一點從兩人在戰國時期攪動的歷史風衣就可以看出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上,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都成為兩個人打擂台的戰場了。

那我為什麼要說蘇秦比張儀厲害一點?要知道張儀在後期可是採用連橫之策破解了蘇秦的合縱之策。

蘇秦的苦心

當初張儀在楚國收到了楚國的昭陽相國的侮辱就離開了楚國,想要去趙國投奔蘇秦。

畢竟,那個時候的蘇秦已經採用合縱之策成為了執掌六國相印的宰相,再加上兩人關係不錯,張儀覺得投奔蘇秦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張儀找到了蘇秦後,蘇秦並沒有給這個老同學應有的禮遇,甚至還輕視打擊了張儀一頓。

雖然說張儀有才華難以施展但也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怎麼受得了這種悶氣,就轉身離開。

在張儀離開後,蘇秦派人告訴張儀說他是故意羞辱他,因為蘇秦覺得張儀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不應該在他的手下埋沒了自身的才華,而且還指點張儀去秦國。

張儀知道了後非常慚愧,立誓若是蘇秦在世,絕對不會破壞蘇秦的合縱之策。

蘇秦比張儀大三十歲,那個時代這個歲數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歷史上,張儀的確是在蘇秦死後才向秦惠文王獻上連橫之策。

可以說,歷史上,張儀和蘇秦並沒有直接的戰鬥,而是一個跨越時代的交鋒。

也正是如此,張儀採用連橫之策破壞了六國合縱並不能證明張儀比蘇秦厲害,反倒是蘇秦設計激怒張儀,把張儀送到秦國顯出蘇秦更勝一籌。

而且當初,張儀離開趙國前往秦國的時候自己也曾經說出自己不如蘇秦的話。

這件事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有記載,只是到底幾分真假就沒有人知道了。

只是若這件事是真的,那就是蘇秦比張儀厲害。


張儀厲害。蘇秦是傳說,假史居多。

蘇秦相六國辨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蘇秦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主要代表,史載其治學刻苦,以錐刺骨夜以繼日,最終身佩六國相印,可謂功名顯赫。[1]兩千年來,蘇秦的事迹流傳甚廣,家喻戶曉。但考之以現存史料,其身佩六國相印一說大有可疑。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作辨,以就正於方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早期經歷「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王)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乃東之趙。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去游燕,歲余而後得見。」他說服了燕文公,並得到燕的資助,再次訪趙。開始其合縱反秦事業。時間是周顯王三十五年。[2]合縱之約的解散,《蘇秦列傳》記為:「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此事繫於周顯王三十七年。[3]因此,蘇秦相六國之事只可能發生於這段時間內,而這三年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各締約國之間本年無戰事,應該是締約的最佳時間,但至少有兩個事實排除了這種可能性。1.據《六國年表》,次年,秦敗魏於雕陰,如締約已成,秦當不至囂張至此。《蘇秦列傳》也將此戰記於締約之前。2.此年,韓國之君尚為昭侯,而蘇秦將要與之晤談的宣惠王要到次年才得繼位。因此,本年沒能完成合縱之約當無疑義。

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此年秦取魏雕陰,次年魏納陰晉於秦。[4]如合約成於本年,魏就沒有必要這樣做。另外,趙與魏、齊與楚也在這一年發生戰事。趙「圍魏黃,不克」,[5]楚圍齊於徐州。[6]可以確認的記載表明,至少有四個締約國此年處於戰爭狀態,沒有可能締約。

周顯王三十七年(公元前332年),這是締約的最後期限。此年可以確認的史事有:魏納陰晉於秦,齊魏聯合伐趙,如果有過的成約及破約,或許還得加上齊趁燕喪伐燕取十城。[7]前兩事之先後,史料未予分辨。我們姑且假定齊魏伐趙在後,以便為所謂的締約留下有限的間隙。但據上一年之情狀,有幾國或處於或方脫離交戰狀態,是否有締約的願望值得懷疑。不能排除這些國家會在戰後修好,但修好不等同於締約。只有在達成高度諒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締約。如果真能締約,各國之間旋即打得一片混亂,則又有違情理。而且,也就在此年以後,秦向東方的攻勢才益發不可遏制。此事實顯然與各種記載所云「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之說[8]相抵觸。

綜上所述,歷史沒有為蘇秦的合縱在時間上留有餘地。對於完成一項需六國共同參與的合約,周顯王三十七年間可能有過的一段休戰期顯然是不夠的。除非發生奇蹟,否則無從設想。然而,當時的歷史狀況註定了奇蹟不可能發生。因為締約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均不充分。在缺乏之兩大要素的前提下締約,則是一種難以接受的荒謬。

眾所周知,秦的威脅是蘇秦力主合縱的基礎,六國最終為秦所滅的事實,又證實了蘇秦主張的正確性。但在前述合縱可能時間裡,秦的國力還不算鼎盛,其造成危害的性質和規模都遠不足以達到使六國警覺、乃至聯成一體共同對敵的程度。按錢穆先生的分期,這段時間屬於東方霸業自梁移至齊梁爭強期二與齊秦爭強期一的過渡時期。[9]齊取代了魏的霸主地位,秦則開始向東方經營。此說與歷史記載吻合,表明秦還不能凌駕各國之上。

在地域上,秦與韓魏楚三國接壤,與趙接壤是周顯王四十一年魏納上郡[10]以後的事,與齊燕兩國懸隔數國。當時魏的國土呈馬蹄形將韓包在腹中,[11]其與秦接壤疆界最長,是秦東進的第一道屏障。而韓只有宜陽以西的一小段疆界接秦。[12]秦如單獨攻韓勢必將其進攻路線的側翼暴露於魏,有被截斷及腹背受敵之患。所以,周顯王三十七年以前,秦之打擊鋒芒主要集中於魏。按《秦本紀》,獻公以來,秦魏共八戰。[13]秦對魏以外的戰事僅兩見:周顯王二十九年,秦侵楚,[14]秦封商鞅的於商之地或取之於楚;周顯王三十四年,秦拔韓宜陽,[15]二十八年後之周赧王八年,秦再拔宜陽,前記宜陽之拔,或為不實記載,或漏記了歸還於韓的事實。於此期間,韓趙與秦也有交鋒,但往往是作為魏之同盟國參與其事的。齊燕兩國則沒有與秦交戰之記錄。不難看出,魏以外的國家對秦之軍事壓力沒有切身感受,所以合縱的基礎先天不足。尤其是齊燕之類國家根本就沒有理由要將自己的命運與他國捆綁到一起。如果追溯歷史根源,秦與魏的頻繁衝突也可看作為秦為收復失地的軍事行動。這一系列戰爭基本上都發生於秦的舊境以內,這些失地又都因秦早年之內亂或魏勢之強盛而為魏所奪。據此,魏雖然日後屢挫於秦,它似乎並未太過重視。畢竟它還未因戰敗而喪失土地,它楔入秦國的河西之地於此期間仍為其牢牢控制著,魏更感興趣的是向東方發展。

與秦相較,當時的魏才是真正的害群之馬。三家分晉之後,魏儼然以舊晉的繼承者自居,欲行使舊晉在各國事務間的權力。相當一段時期里,《史記》多處提到「晉」如何如何,常常就是單指魏國。考之與秦獻、孝、惠同時的魏文、武、惠諸君事迹,當時列國除燕因與之間隔數國無法交戰外,魏稱得起打遍天下之名,且掠獲土地甚多。魏的國都大梁就是早年取之於楚;其與韓趙的幾次戰爭,都差點使對方亡國;它甚至能越過趙、奔襲中山國而滅之。即使與秦屢戰不利的根源,也可歸於魏對東方之齊、趙用兵過度,而給秦以可乘之機。在各國看來,此時魏的麻煩更大、危害更甚,遏制魏的侵掠顯然要比共同抗秦更迫切。因此,合縱抗秦在當時只是一個無法引起共鳴的提議。

所謂合縱,其實質是建立一個廣泛的抗秦聯盟。戰國時期,各國軍事聯盟司空見慣,各國對此都早有體驗。聯盟是利益相關的具體形式,只要利益共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很容易走到一起結成聯盟。一旦利益出現分歧,聯盟也就隨之解體。在蘇秦以前,各國已交互形成許多聯盟。如韓魏趙聯盟,經常性地對付楚國、[16]齊國;[17]韓趙聯盟,旨在對付鄭國、[18]兩周、[19]秦國、[20]魏國;[21]韓趙齊聯盟,經常性地對付魏國;趙魏聯盟,旨在對付秦國、[22]齊國;[23]等等。這類聯盟隨時可以締結,且不作長期打算。今天兩國還是同仇敵愾的盟友,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兵戎相見。如趙曾助魏攻楚,若干年後又聯楚攻魏。[24]齊曾圍魏救趙,幾年後趙拔齊之高唐恩將仇報。[25]可見這種軍事聯盟極不牢靠,極易解體。有鑒於此,當時各國斷不會對任何形式的結盟抱有多少熱情與幻想。何況於急切間結盟只會最大限度地照顧了魏的利益,其餘各國不可能對解魏的燃眉之急有太大興趣。

必須看到,在各國以往的戰事中,常常有相當部分的疆土易主。如果欲達成一項盟約,勢必首先要將這些土地歸屬著重提出來討論。而這類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的妥善與否,當是締約成敗的關鍵所在。畢竟秦的威脅只是一種遠非當務之急的潛在可能性,而領土之得失則是大是大非所在,不能等閑視之。從技術角度來看,這類問題的解決絕非易事,不僅需要大耗時日,而且往往徒勞無功。按前文推算締約可能達成的時間,又不允許進行這類糾紛的交涉。在積怨未消的情況下,不可能同心同德。因此,所謂的締約也就無法實現。

綜而言之,就當時局勢來說,合縱抗秦遠非當務之急。即便各國君主在蘇秦的啟發開導下變得目光遠大起來,也不可能於倉促間拼湊起一個反秦聯盟。

蘇秦遊說的法寶是曉之以害、誘之以利,但利害的成立與否,並不以隨口而占,而是要以事實為依據。將蘇秦的遊歷事迹及其說辭征之於史,其經不起推敲之處甚多。現試以其說燕趙言行為主,考證其相六國說之真偽。

蘇秦的說燕辭看似雄辯,實則不得要領,其本意是勸燕參與抗秦事業,實際上竟在強調趙患。他說:「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而秦的問題則是:「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踵道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26]其最後結論居然是「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既然如此,燕又為何要與於己無害之秦為敵?趙強燕弱,歷來如此,但兩國至此尚沒有交兵記錄。在齊攻燕時,趙還出兵助燕一臂之力。[27]那麼,趙之強大對燕不具有直接危害的現實性,這類言辭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如果燕確實對趙之強大有所顧慮,它最理想的辦法是與秦結盟,以期趙有所憚忌。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周顯王三十五年,秦女嫁燕文公太子,[28]就可看作一種結盟。燕文公死後,齊奪燕十城,蘇秦即以此盟姻為由,說服齊歸還十城。這至少表明,秦燕聯合對雙方都有利,比蘇秦提倡的燕趙聯盟更有價值。

在蘇秦的一系列遊說中以說趙最為重要,不僅是以後的遊說要打著趙的旗號進行,而且所謂的合縱之約也於此時出籠。蘇秦再度說趙時,奉陽君已死,他成功地說服了趙肅侯,從而開創了合縱大業。但這段史料漏洞百出,滿是疑團,現在我們不妨隨著歷史的筆觸考察一下此次遊說的真實性。

首先,奉陽君趙成不僅沒死,並且又活了幾十年。二十多年之後,趙武靈王為了推行胡服騎射的服飾改革,就懇請其叔公子成予以支持。[29]趙肅侯不會有兩個同名為成的兄弟,這個公子成必然是早年為相的奉陽君成無疑。其次,蘇秦說辭中提出,只要趙肅侯按了他的謀划行事,「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致湯沐之奉,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30]應該看到,這一大串誘惑本身並非合縱之目的。即使各國都真心實意參與其事,也應該是互惠的,趙又豈能不做任何付出而凈占上述好處。又其次,說辭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這個提法嚴重失實。趙真正可以稱得上強大,是在幾十年後的趙武靈王后期。蘇秦遊說時,齊、楚、魏都遠比趙強,趙曾賴齊助,才倖免亡於魏。再其次,被說服後的趙肅侯答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這更是大謬不然。肅侯年紀史無交待,但從其弟奉陽君成為相一事上分析,「年少」之說極不可取,蘇秦再度說趙,趙肅侯即位已逾十五年,「日淺」之說更屬不實。

接下來再看合約書的情況。據《蘇秦列傳》,蘇秦協約諸侯之後,即投合約書於秦。其內容已在他與趙肅侯的交談中透露了大概,其略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31]此約看似面面俱到,實則不能自圓其說。試想,在已締約的情況下,如楚、韓、魏遭秦攻擊,燕守常山、雲中這類遠離戰線的地方是何用意,簡直毫不必要。再說,秦又怎麼可能在敵國環伺的情況下越過三晉去擊齊、燕。因此,儘管這個合約設計得十分周密,有觸一發而動全身之感,使每個國家都能參與其事,但實際上是楚、韓、魏三國首當其衝,而其餘各國,尤其是燕顯得過於輕鬆了。這極不合理極不公平。這至少意味著,燕可以出很少的力,甚至不出力,就可以換取各國對其不事侵犯的承諾。燕本身相當虛弱,在列國紛爭中始終是個局外者,如果真有這樣的合約,燕無疑佔了極大的便宜,相信各國不會同意。

最後,還有必要提一下齊楚兩國的情況。當時,齊國數挫強魏,拯韓、趙於覆滅,其地位可視之為東方盟主。蘇秦稱齊「欲西向事秦」於理不容。而楚於此期間正好東滅強越,[32]已挫或將挫強齊,其國勢正空前鼎盛。如果說楚欲向秦尋釁、收復失地或者可信,蘇秦稱其「欲西向而事秦」則純屬無稽之談,本不值一哂。

總之,蘇秦的遊歷記載 不符合其時代情形,而其說辭更荒誕不經。因此,蘇秦不可能憑著這些脫離實際的說辭去開創其合縱事業。很顯然,這類記載是蘇秦身後的好事者借用蘇秦之名頭敷演而成的,下文將作論述。還應該指出,就流傳下來的蘇氏合約書中提出的抗秦方略,事實上也從來沒有得到落實。即便到了各國飽受秦患,決意合縱對抗時,其採用過的聯合軍事行動也與合約書規劃好的方式大相徑庭[33]。那麼,合約書的可行性究竟如何便不難作出判定了。

通過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確定,「蘇秦相六國」之說只能是一種歷史流行的提法,不可信以為真。

那麼,蘇秦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名聲,併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呢?這恐怕還要到歷史中尋找答案。戰國時期,群雄並峙,自保和擴張成了一切國家的頭等需要,各國君主都不同程度存有求賢若渴之心。於是,遊說之士應運而生。只要能讓某一君主心悅誠服,即便是一介平民也可在轉眼之間平步青雲。蘇秦之前的吳起、商鞅就是這類成功的典範。蘇秦所處時代的機遇背景大致如此。至於蘇秦究竟如何遊說、如何遭遇,恐怕歷史本身已很難給出答案了。但他一定朝合縱反秦方向努力過,否則,就無法解釋史料中何以會有如此之多的記載。應該看到,任何名聲均非幸致,歷史決不會把榮耀平白無故與人。蘇秦問題或許是出在其有一個真實的開端、又有一個虛構的歷程之上。根據蘇秦的結局,[34]我們可以推斷,他的最高成就也僅是在燕國顯赫一時。

當時燕的情狀是,其地處僻遠,與中原各國絕少交往,有被遺忘之嫌,各路俊彥往往忽略於彼,而有大局觀如蘇秦者自然就顯得出類拔萃。反觀他國,各自都有過能人傑才,如齊之孫臏、鄒忌,魏楚之吳起、李悝,秦之商鞅,韓之申不害,趙之公仲連。上述人等均非蘇秦所能企及。因此,他只能發達於燕、最終死於燕事。這對燕與蘇秦來說,都是合乎情理的。在日後想效仿他的人看來,即使蘇秦只在一國取得高官厚祿,較之於他的早期出身,也應算作極大的成功。或許就是這種成功,為相六國的一整套神話提供了創作素材。

筆者如是說決非出於想當然。有關蘇秦的事迹全部可見於《戰國策》,《史記·蘇秦列傳》取材也未逾其範圍。《戰國策》的可信性前人已作過評論,[35]毋庸筆者贅言。《戰國策》對蘇秦之類辯士格外垂青,其目的在於告誡人君不可小覷口舌機利之士。因此,只要能達到,或希望能達到這個目的,舉證實否也不甚考較了。這種做法與其記載的蘇秦作風倒是一脈相承的。

蘇秦的初衷並非是要專門與秦為難,他只是求一己之功名富貴。碰壁於秦之後,他就惱羞成怒,於是周遊天下,聯絡反秦。誇大秦之威脅是他遊說的核心,這算是抓往了說服術的要害:曉之以害,誘之以利,危言聳聽,誘人就範。蘇秦有別於吳起、商鞅之處也在於此。他沒有具體的治國方略,只知一味強調利害,而且這類利害又極不固定,可以任意誇大或縮小。也許正是這種在當時已顯得空泛的言辭,使蘇秦只能得逞於一國,而不能通行於天下。隨著時局的發展,到了各國對秦的進攻無從招架之際,蘇秦不遺餘力鼓吹過的秦患問題便成了先見之明。各國不得不經常聯合起來,共同抗秦。於是,蘇秦成為合縱反秦的先覺者應無可爭議。蘇秦死後,其弟蘇厲、蘇代繼承了他的衣缽,為合縱事業奔走。因此,蘇秦其人其說受到長期的關注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其相六國的神話,也應該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蘇秦事迹中傳奇成分多於其真實成分。

最終,真假莫辨的蘇秦事迹擺到了司馬遷面前,《史記·蘇秦列傳贊》云:「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不難想見,要從紛紜的傳說中,釐清蘇秦事迹的脈絡絕非易事,對蘇秦其人,司馬遷的評價不高,但其作史準則是,某人某事有一可取之處,則為存之於史。蘇秦作為專事縱橫術的先驅,開創了相當時期的合縱事業,又成功地預言了秦對天下的兼并,歷史也理應給予其一席之地。於是,司馬遷按存故說的原則向後人交待了蘇秦的一生,虛虛實實的相六國問題也因此流傳至今。

附註

[1]參見《戰國策·秦一》《史記·蘇秦列傳》

[2][3][4][6][10]參見《史記·六國年表》

[5][18][19][20][21][22][23][24][25][27][29]參見《史記·趙世家》趙肅侯17年,成侯5 年、7年、11年、21年、11—12年、15年,敬侯6年,肅侯8年,敬侯9年,武靈王19年

[7][28]參見《史記·燕召公世家》易王初立

[8]參見《史記·蘇秦列傳》《范睢蔡澤列傳》

[9]參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通表附表第二》。商務印書館1946年印行

[11][12]參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之《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13]參見《史記·秦本紀》獻公21年、23 年、孝公元年、8年、10年、22 年、24年,惠文君5年

[14]參見《史記·楚世家》宣王30年

[15]參見《史記·六國年表》《韓世家》昭侯24年

[16]參見《史記·楚世家》悼王2 年、11年

[17]參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威王元年

[26]《戰國策·燕一》

[30] [31]《戰國策·趙二》

[32]參見《史記·越世家》王無彊時

[33]參見《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后元7年,昭王11年,庄襄王3年。《秦始皇本紀》始皇6年

[34]參見《史記·蘇秦列傳》

[35]參見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考研錄》(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引李格非《書戰國策書後》、譚獻《復堂日記六》、馬端臨《文獻通考》有關篇章

(原載《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5期)

補註

蘇秦問題是《史記》錄了《戰國策》。而《戰國策》的真實性肯定是沒有的。戰國策的寫作年代也很難確定,筆者以為其極可能出自秦楚之際的遊說之士蒯通。此事前人也指證過。據《田儋列傳》曰:「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據其在秦楚之際的一些言論,其不得要領處亦復不少,且與《戰國策》風格相近。故其信口開河的說辭,不能信以為真。在本文的涉關鍵時間多年以後,楚懷王攻秦,據說亦是蘇秦主謀。而那時,此所謂聯盟早已解體。不應當再有相六國事出現,且秦對列國的軍事打擊,又遠較史載蘇秦遊說的時間過長。

?=*?

編輯於 2019-03-0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歷史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我個人認為張儀和蘇秦沒有誰比誰厲害,他們只是在某一個時間段,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所造成的影響都是改變歷史的。如果非要比的話,蘇秦應該比張儀稍強一點!戰國時期,我認為是整個世界最精彩的歷史時段,今天,這個國家還在,明天,這個國家已經滅亡,爾虞我詐,多麼精彩的一個時代。因為大小國家林立,自然就出現了大國欺負小國,小國尋求其它大國幫助,大國與大國之間又發生戰爭,正是這樣的情形,合縱和連橫應運而生,並在歷史的舞台上展現出了輝煌的一夜,而作為連橫的代表人物張儀和合縱的蘇秦更是成為歷史上的明珠。

簡單的說下連橫和合縱,最通俗的理解就是連橫是2個或多個強國打其他國家,合縱就是2個多個弱國打其他國家。再聲明一點,兩人不是同時期,並不存在倆個人正面交鋒的可能。張儀在中年入秦,展現自己的才華,具體的措施有說服魏王歸順秦國,以假給600里土地,更使楚國與齊國的外交斷裂,秦國基本可以單挑任何一國。在公元前312年,因為楚國單方面的撕毀條約,齊國開始對楚國用兵,而秦國欺騙楚國,楚國與秦國開戰,但曾經的霸主楚國被打的丟盔棄甲。在楚懷王明白這是張儀的計謀後,貿然的舉全國之力攻打秦國,大敗!楚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鋒芒了,其次,張儀威逼其他國家倒向秦國,自此,秦國出關已是勢在必得,但因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最終回到了魏國,安享晚年,比秦朝的其它改革者好多了。

而蘇秦的成名之作,便是自己以七國之中最弱的燕國展現自己的才華,雖二人同出鬼谷子門下,但二人的治國方略卻大相徑庭。蘇秦掛六國相印,六國合縱攻打秦國,秦國差點就被滅了,這是多麼的霸氣。他能說服齊國把帝王稱號主動去掉,以此讓秦國成了槍靶,秦國不得已退還趙魏的土地,這一謀略讓秦國的東進步伐倒退了很多!

總體而說,孰強孰弱沒有明確的標準,我之所以認為蘇秦稍微比張儀強是因為蘇秦畢竟是在弱國,能讓弱國連在一起實行自己的謀略是不容易的。而反觀張儀,不可否認,他的才能相當出眾,但是他的成功多少是因為秦國的強大而促成他成功了,借了秦國的勢,但這也是他的本事啊!真的是難分伯仲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