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窟:武周山最高大的孝文帝佛像】該佛像為第五窟主佛,高達17米(六層樓的高度),雙腿長15.5米,一隻腳就能站立12個人。這個時期對帝王的偶像崇拜,達到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度。第五窟孝文帝主佛【手拍】導遊告訴我們該造像臉的下半部分貼金早已脫落,現在能夠看出後來修復的貼金與原貼金並不完全相符。在央視86版《西遊記》「掃塔辨奇冤」取景雲岡石窟的部分,能夠看出修復前大佛的本來面貌。86版《西遊記》雲岡石窟劇照截圖86版《西遊記》雲岡石窟劇照截圖未修復前的佛像留影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

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太后執政,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 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雲岡石窟的佛像風格淳樸,在保留古印度原型的基礎上,又融入了鮮卑族的血脈,被稱為「胡貌梵相」。用以保護佛像防止水蝕風化破壞的泥坯。【曇曜五窟】「曇曜五窟」開鑿於公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這五尊巨像高13.8米到15.5米。網路圖片【手拍】「曇曜五窟」是在當時國家最高級的佛教官員沙門統曇曜主持下,於公元460年開始修鑿。【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該造像是雲岡石窟最為標誌性的佛像,雕刻的是道武帝拓跋珪。據導遊介紹,佛像眼珠處的琉璃球足有排球大小(個人目測,不到)。拓跋珪是北魏的開國皇帝,他奉佛教為國教,在中國北方大規模建造廟宇,以此作為緩和民族矛盾的手段。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對佛教的態度與佛教希望藉助皇權在中國生根的願望不謀而合。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北方的佛教領袖法果和尚改變了佛門不服從王權的慣例,公開宣稱當今皇帝是如來佛轉世,並帶頭匍匐在拓跋珪的腳下。拓跋圭的造像從不同角度觀察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表情,這裡也是導遊解說的終點。其他造像位置都在拓跋圭佛像之前。【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拓跋嗣是北魏的第二代皇帝,他的時代平城已經不單是北魏的首都,還變成了規模宏大的佛都。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逃避賦稅而遁入空門。儘管拓跋嗣崇佛敬僧,但也憂慮起糧草和士兵兵源問題。拓跋嗣是長子,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為太子。生母劉貴人按北魏「立子殺母」的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宮。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拓跋紹所殺,源於拓跋紹母親賀夫人(此女美麗,是拓跋珪親姨母;拓跋珪為娶姨母殺死了姨夫,生次子拓跋紹)有過失,道武帝即將下令殺她。因天色已黑未處決。賀夫人密告拓跋紹救她,拓跋紹當晚與帳下武士、宦官數人偷入宮中,殺害道武帝。拓跋紹雖然弒父有因,但平日裏行為殘忍,竟然剖看孕婦腹內胎兒取樂。如此暴行引起拓跋珪的極度反感。拓跋珪被殺後,拓跋嗣為父報仇殺死皇弟,旋即繼父位登基。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手拍】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網圖】【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燾】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於公元446年3月下令:先盡誅天下沙門、毀諸佛像;今後再言佛者,滿門抄斬。短短几個月內,平城數千座寺廟被焚燒殆盡,數萬僧侶或還俗,或逃往長城之外。佛教遭遇了傳入中國以來第一次滅頂之災。拓跋燾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恪守勤儉對屬下卻十分慷慨,停戰時休養生息、偃武修文、體察民間疾苦,他還宣傳禮義,崇尚儒學,推動了北魏的漢化發展。整體來講,拓跋燾確實是個傑出稱職的君主。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燾【網圖】但是拓跋燾脾氣暴躁,殺戮過多。每次殺完人又後悔,他後來又在中常侍宗愛的煽動下,逼死了在滅佛運動中暗暗保護僧侶的景穆太子拓跋晃。但是沒過多久拓跋燾又後悔了。電視劇《錦繡未央》的拓跋燾拓跋燾的釋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是造像藝術中絕無僅有的傑作。據說身披千佛袈裟,是誠心悔過的意思。鑒於拓跋燾的滅佛之舉,他的造像如此造型,立意已經很明顯了。左手撫胸,右手下垂也是懺悔的表態,是對受難者深深的撫慰。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燾【手拍】造像前的窗口是雕塑工程的入口,工匠們在山體鑿洞直接挖出佛像,而非在外雕刻好再搬入石窟。在佛教徒的眼裡,拓跋燾是以謙卑的形象存在著。據說拓跋燾滅佛後生了大病,於是殺了幾個鼓動滅佛的大臣以期贖罪。但是北魏政權因滅佛運動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危險中。滅佛運動【第十六窟:文成帝拓跋浚】拓跋浚是滅佛皇帝拓跋燾的孫子,為了安定民心,這個剛剛繼承皇位的少年君主大張旗鼓地重振佛教。滅佛時期陸續逃散的僧人陸續返回平城。武周山是通往北方大草原的咽喉要道,位於內外長城之間。在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浚的支持下,新任沙門統曇曜統領工匠聚集在武周山下,一斧一鑿地開始修建這座佛教藝術寶庫。拓跋浚造像上的兩撇鬍子也是源於古印度佛造像的風格。第十六窟:文成帝拓跋浚【手拍】《錦繡未央》的拓跋浚造像上的黑洞據說是脫落的石核,位置與皇帝身上的黑痣完全一樣。雲岡石窟導遊的說法是佛像下半身做過泥坯防風化,日久天長泥坯脫落,嵌合處的洞就露出來了。【第十七窟】景幕帝拓跋晃拓跋晃是文成帝拓跋浚的父親,未登皇位就死於宮廷內亂。他的佛像交腳而坐,代表智者成佛前的形象。代表了文成帝對父親的祝福,今生未登皇位,且寄來世吧。拓跋晃身著古印度服飾,左手依靠古希臘式立柱支撐。導遊介紹該造像因為地陷的原因是唯一主尊像陷入地下,需要跨下臺階觀看的。也有傳說是因為拓跋晃不是皇帝而是太子,所以下沉一部分。


歡迎關注知乎『雲緋』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