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是指通過體能與技巧展現的一種供人娛樂的形式。而雜技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

關於雜技的起源眾說紛紜,既有學者認為源自原始社會的勞動;也有學者認為其源自漢時的角抵,還有學者認為雜技原傳自西域幻術。

我們不妨看看戰國時《列子》的記載,「宋有蘭子,以技幹於宋元。弄七劍迭而躍之 , 五劍常在空中。」這種雜技形式我們至今仍然能見。可以相見,在當時雜技已經說為一種「妄遊」來供皇帝一樂,但是是否是呈職業化,制度化尚不得而知。通過文獻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了高蹺、農建、沖狹、筋斗等雜技項目。

時至兩漢,雜技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而角抵是當時最有名的雜技項目。角抵這一原屬於秦軍隊的體育競賽,在漢朝作為一種具有娛樂性質的雜技登上了歷史舞臺。漢武帝時期,在每年的大年初一 都會在宮廷中舉辦萬人以上機會,就有雜技表演。

「元封春作角抵,三百里內皆採觀;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 於上林館。」而在張衡的《西京賦》中也有相關記載,從側面證明當時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雜技項目。在當時除了固定節日舉行雜技表 演之外,還會以雜技招待異國使者,甚至在部分貴族的喪屍和喜事上都有雜技表演。

而雜技的流傳也不只見諸於筆端,多次出現在繪畫、雕塑領域上。

關於雜技的畫像磚畫像石在河南南陽、山東、四川、廣東等地被發現。

比如新野縣北李湖大隊任營村發現的漢代戲車畫像磚就生動的描繪了一幅雜技場景。在兩輛飛馳的車上進行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而在進行高難度表演倒立金鉤的中央人物表現卻從容不迫甚是安然,當真是精妙絕倫拍案稱絕。

那麼,為何會有說法認為雜技是源自西域呢?

很顯然,和當時的傳自西域的「幻戲有關。」而這一類與其他表現人民世俗生活的雜技有著較大區別。這一類雜技和當時漢朝人的神仙信仰緊密的聯繫起來。而我們可以通過在漢四川漢墓中出土的一批搖錢樹枝葉上的圖像來以窺一二。它不似其他的雜技作現實的描繪而是將雜技表演和西王母的圖像放在了一起。

從藏在成都市文物管理所的部分拓片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樹枝分上下兩層,下層是錢幣圖像,中間是兩個人在樹枝下盪戲,而上層就是西王母與雜技的圖像。西王母居於圖像正中心,正坐於龍虎座上。而在左側的人手持一繩狀物。學者何志國將之認作西域魔術之花——植瓜。而植瓜是可以瞬間變化出花果實的魔術表演。

在當時,西域被中原人認為是西王母的故鄉,神仙之地。所以,將這種西域傳來的雜技和魔術就被當時人認為是眩術或幻術也同樣和西域的昇仙思想聯繫起來。文獻中也有對幻戲的相關記載。

當然,西域傳入幻戲至少是漢武帝之後的事情。但是幻戲很快就佔據了當時的雜技主流,與神仙信仰聯繫起來而備受當時的人推崇。

隋朝時期,也繼承了漢朝的傳統,但此時的規模空前宏大,僅人數就有三萬多。而且不拘於性別之限,出現了女人雜技的項目。到了宋朝,雜技項目進一步發展。不僅項目多、分工極細、範圍也有所擴大甚至發明。當時除了供職於宮廷的一批雜技表演者之外,更多的雜技表演流於民間。不僅有地區的雜技,還有流動全國巡迴展覽的雜技。可以說,宋朝是我國雜技發展的高潮。

總的來說,中國原本即有雜技,而在漢朝的時候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幻戲的影響,致使中國本地雜技蟄伏,而本土雜技在隋唐時期復興,宋朝得到了極大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國雜技藝術的發生、演進、類分與梅花》

《中國雜技考》

《漢車中的戲車雜技藝術》

《四川漢墓出土西王母與雜技搖錢樹枝葉試探——兼論搖錢樹的整體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