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即便會造反,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標和朱允炆不同,朱標優勢太多了。

一,如果朱標不早逝,朱棣會造反嗎

1..首先,朱標是嫡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接班人,13歲時,朱標被封為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因此朱標有絕對的正統性,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次子朱棣,因此這點來說,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2.其次,25年的儲君生涯,使朱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這點是朱棣不能比擬的,畢竟,朱元璋是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在培養,朱標成年以後,朱元璋給予了朱標大量處理政務的機會,而且朱標不僅是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綜上所述,朱標無論是在皇位繼承上,還是在能力經驗上都是朱棣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只要朱標這個老大哥在,朱棣想造反還得掂量掂量,即便強行起兵,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二,朱棣舉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沒有如果,事實就是朱標的早逝,朱允炆的繼位,加快了朱棣造反的進程,如果說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反朱允炆可謂是理由充足。

1.首先,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朱棣既非長子又非嫡子,你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無人支持,相反,朱允炆確是隔代皇位相傳,也就是說,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元璋對外發布的聖旨寫得很清晰「皇孫世嫡,富於年齡,正位儲極,四海繫心」,但是,作為次子的朱棣可就不滿意了,兄終弟及,他認為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於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個詬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諸王,不但有三衛的府兵,甚至還有封地的財政,政務管理權,藩王權利的巨大給朱允炆執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朱允炆因此決定消藩,並且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朱棣一看形勢不對,於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終靖難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標,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朱標還健在的話,朱棣不敢造反的原因除了正統以外,朱標能力出眾,早早就替朱元璋處理政務,在軍中,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一旦朱棣造反,必將羣起而攻之。相反,朱允炆年紀尚幼,資歷不足,在軍中朝中也無威望,而且朱允炆書生氣十足,也沒有治國經驗。相反,朱標過逝以後,朱棣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對於書生氣十足的小輩子侄,還是十拿九穩的,況且,朱棣有勇有謀,相當善戰,此消彼長,朱允炆和朱棣對比差距明顯。《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這一句很明顯了,朱元璋對燕王朱棣評價甚高。


我覺得朱標早不早逝只朱棣造不造反沒有很大關係。即使朱標不早逝,只有機會來了朱棣一樣是會反的。因為朱棣想當皇帝。這是有前車之鑒的:楊廣、李世民的帝位是怎麼來的?南朝宋帝劉子業一繼位就殺了弟弟劉子鸞。劉子鸞臨死前講:願身不復生王家。太祖在時朱棣也許不敢亂動,但死後就不一樣了。公元1391年藍玉陝西趁太子朱標進言燕王有不臣之心。很多人講在京師是不對的。因為藍玉是公元1392年十一月才進京,而朱標在四月就死了。明史:夏四月壬子,涼國公藍玉徵罕東。癸丑,建昌衛指揮月魯帖木兒叛,指揮魯毅敗之。丙子,皇太子標薨。十一月甲午,藍玉擒月魯帖木兒,誅之,召玉還。而公元1391年時朱標藍玉都在陝西。因為太子去陝西考察準備擇一地為都,藍玉則在陝西守備。明史:二十四年......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等備邊陝西。明史: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

當時藍玉對朱標講: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臣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臣觀燕王在國,陰有不臣心」。 藍玉是提醒朱標,因為藍玉與朱標是親戚。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朱標並未把藍玉的話放在心上。朱標講:燕王事我甚恭謹。意思是說燕王不會的。之後朱標竟然將藍玉的話,告訴了朱棣。其他不光朱棣有這樣的心思,其實弟弟也是一樣有的。藍玉於是講我是為了太子你呀,還是保密吧。而據明鑒錄:太子殊無意,而語嘖嘖聞於燕王,不數月而玉禍作。就是說朱標把藍玉的話告訴朱棣了。有人可以講燕王在北平,朱標怎麼對朱棣講。因為公元1392年朱棣來京城了。明史太祖紀: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來朝。明監錄講朱棣知道這事幾個月後藍玉就結誅殺了是不對的。因為藍玉是公元1392年十一月回京師的。公元1393年二月就有人他謀反,太巧了。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我覺得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有除掉藍玉之心,朱棣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藍玉的兵權大多歸晉王燕王。明史: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朱標死後三個月,太祖朱元璋就立朱允文為皇太多孫。其意就是早定國本,同時也有告訴諸王你們別想太多了。

夫有四海者不顧其情。朱標太過於仁慈,而且沒有心機。明史: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我不認為朱標這樣做是對的。諸王有過應以律治之而不是去維護,不然以後誰奉公守法。晉王有異謀,應詳查之。不應用眼淚去化解。只要是弟弟們犯了事,朱標都會去維護而不治其罪。明史: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據《名山藏》明太祖把棘杖放在地上讓朱標拿。明太祖講:「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朱標頂了一句:有像堯舜這樣的天子,就有怎樣的百姓。意思是皇帝好,臣民就好。明太祖大肆誅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朱標、朱允文,因為他們都過於仁慈。靖難時朱允文居然下旨不然傷著燕王,不要讓我背負殺之名。豈不愚昧不堪?如果朱標當皇帝後,手下的人也會勸他削藩的。即使朱標不同意,朱棣也能打著國家有奸臣要清君側起事。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警備於心,寧有備而無用。如欲迴避左右,與親信人密謀國事,其常隨內官及帶刀人員止可離十丈地,不可太遠。如元朝英宗遇夜被害,只為左右內使迴避太遠,後妃亦不在寢處,故有此禍。可不深為戒備。可以說明太祖深知就是親如骨肉也要防備的。這在歷代是有教訓的。

明太祖亦深知藩王之禍,但目前首要是功勛之禍。皇祖明訓: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公元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明年年號為建文。建文一繼位就著手著削藩了,削藩的想法建文應該早就有了。但建文行事操之過急,又太過仁慈了。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朱橚為庶人。是他兒子告發朱橚圖謀不軌。朱橚喜歡編醫書,一生編了很多醫書。我覺得他是無辜,只是建文要削藩。明史: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朱棣不可能不察覺到建文要對付他。(我覺得的打草驚蛇)

建文一心想削藩,互相告發之風颳起。藩王都是太祖兒子,龍子龍孫高高在上會沒點問題?在古代穿衣服、房子材料大小顏色、門口石獅卷鬃數量等都有規定。隨便那點違反都是大罪。明史: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這是建文元年四月到六月的事。這四王都是別人告他們有罪,建文都把他們度為庶人。建文為了安撫朱棣把朱棣的三個兒子送回北平。(個人覺得是一招臭棋,既然遲早要削就應留為人質)於是朱棣懼而稱病,朱棣反不反建文都是要對他下手的了。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告燕王,建文下詔讓王。讓王就是朱棣自己辭讓王位的意思。七月朱棣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本來是建文要削藩,卻講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建文也不可能給朱棣下密詔勤王,但朱棣偏偏說有。歷來起兵造反都不會直接反皇帝的。所以說朱棣起兵既有謀反之意也有建文逼迫的原由。

明朝的藩王都是有護衛的,守邊的就更多了。明史: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每個藩王至少有三個護衛,既九千人—五萬人。朱棣是藩王中比較強的,應該不少於五萬。1明史:弟康王志邅嗣。好古嗜學。四年,護衛軍張嵩等訐其府中事。志邅不安,辭三護衛。(是秦王朱樉的孫子,所以推測藩王至少有三護衛。護是指保護,衛是明朝軍隊的編製。)2明史:橚歸國,獻還三護衛(周王朱橚,在永樂初交兵權)3明年獻還二護衛(二代蜀王)4明史:革其三護衛及官屬。(永樂時革代王朱桂)但是一些塞王重鎮藩王的兵力是遠不止的。

明史: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我認為是一招臭棋,寧王貴為藩王就算幫了朱棣又能得到什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為啥要鬧生命危險去幫朱棣?至於朱棣跟他講的平分天下,寧王會信?當時必竟建文代表中央,朱棣只有小小燕地。完成可以派人曉以利塞,讓他討朱棣。結果讓寧王倒向朱棣,朱棣趁機扣留了寧王。據明史寧王所部軍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進南京,當時建文已失蹤。我認為有三種可能1出宮2自殺3朱棣下手殺。朱棣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大哭,朱棣講: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指建文帝)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指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讓朱棣關了五十年,明英宗給放出來了)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指建文的弟弟,皆已成年。何況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嫡母所生者。建文幾個弟弟也讓朱棣關起來了)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說明朱棣起兵完全是為了皇位。朱棣稱帝後廢除建文年號,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完全不承認有建文皇帝,更加表明其心。朱棣當皇帝後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把藩王的軍權都收了。

朱棣取得皇位後,耍了一點手段。永樂元年降為呂太后為皇嫂懿文太子妃,而稱常氏為敬懿皇太子妃。太子妃和皇太子妃差一個字,可是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在明朝的官方文書還是皇明祖訓中可是稱儲君為皇太子的。即是說呂氏所生朱允炆不是嫡出,從而否認建文帝的合法性。可以看下明朝皇帝為皇太子冊封正室都是皇太子妃:1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朱高熾正室張氏)2永樂十五年選為皇太孫妃(朱瞻基正室胡氏,因為朱棣在世時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朱棣當皇帝後還做了五件事,都是用來否定建文合法性。1去建文年號,仍以洪武年。2去朱標帝號(朱允炆追謚的)降為懿文皇太子3改上高皇帝、高皇后尊謚。就是不用建文給上的尊謚,用他朱棣給的尊謚。歷來後任之君都要給前任之君上尊謚,一是尊敬二是表明自己繼任。(就好比是爺爺去世了,孫子在爺們的墓碑上刻上兒:朱標,孫:朱允炆。這在帝王將相中表明自己繼承,是大宗。將相也是如此,某位死了。史書會記兒某嗣,表明由他繼承是大宗。其他兒子就是小宗。而朱棣把朱標朱允炆的名子劃掉了。寫上兒:朱棣,孫:朱高熾。)4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就是把朱標從帝陵遷到普通的陵園。


如果你是朱棣,看到朱允炆的削藩大業,你還會淡定嗎

歷史經常會開玩笑,比如朱元璋一直準備把皇位傳給最喜歡的兒子朱標,但是朱標卻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而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一上臺便實行削藩大業。有的人認為朱棣作為臣子不應該造反,但是當你看了朱允炆的削藩措施之後,也許你也會不淡定了。

很多人都會假設如果朱標繼承皇位,朱棣便不會造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歷史便不是歷史。當然按照朱標的性格和生前對待臣子、兄弟間的寬容性格,朱標所獲得的支持要比朱允炆要多得多,而且也不會對待藩王如此狠心,朱棣應該不會造反,或者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太小。而朱棣之所以造反朱允炆,主要原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太過狠毒,直接威脅了朱棣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對開國功臣大肆屠戮,收回來的兵權又賞給兒子們。朱元璋對待自己的親人倒是挺好,認為這樣兵權不會旁落。但是朱元璋卻忘記了,子孫之間也並非鐵板一塊,也會造反奪權,而這正是朱允炆所擔心的問題。

朱允炆想把各個藩王手中的兵權收上來,加強皇權統治,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但是朱允炆錯就錯在不分輕重,心急火燎。剛一上臺,自己根基尚不穩固,還沒有威望呢,便開始對自己的幾個親叔叔下手,連著收了幾個藩王的兵權。

如果說,藩王交權之後,自己依然是可以樂享榮華富貴的王爺,朱棣還不會造反。但是被奪去兵權的幾個藩王,要麼被逼自殺,要麼被貶成平民,一無所有。這樣的削藩,讓誰不害怕?想當年,朱元璋立藩王的本來目的是為了讓藩王領兵鎮守邊疆或者京城有難時及時勤王,但是朱允炆這些措施,卻導致了藩王們人人自危,朱棣造反之時便都支持朱棣而不支持朱允炆了。

最終,朱棣忍無可忍,提前動手,而他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因為朱元璋曾經留下遺訓,皇帝身邊有奸臣賊子之時可以清君側。於是朱棣便以朱允炆身邊一幫不懂策略的削藩臣子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謀害皇族國親為理由,起兵造反,並佔領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朱棣自立為帝。

參考資料:《明史》


我覺得有可能會造反。

首先,朱棣本就有稱帝的野心。雖然說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在法理上有天然的正統性,但是朱標的弟弟們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以朱棣為代表的藩王們,也都跟隨朱元璋徵戰治理國家多年,政治經驗豐富,且手握重兵。所以說,不論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誰,也磨滅不了其它兒子意圖皇位的野心。

其次,朱棣不願放棄既得利益。歷朝歷代,地方勢大威脅中央,中央都要削藩。各地藩王在地方經營多年,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中央朝廷要削藩,就算藩王們本人願意為了朱家王朝的穩定,聽從中央的指令,藩王周圍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鼓動藩王們對抗中央。況且,一般情況下,藩王們都不會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歷史上因削藩激起兵變的教訓比比皆是,西漢景帝削藩,康熙削三藩,都激起了兵變。朱標想要動弟弟們的乳酪,不動刀兵,順順噹噹的削藩,可能性也不大。

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就是說清除朱允炆身邊的奸臣小人。朱允炆做皇帝,身邊會有奸臣,難道朱標做皇帝,朝廷就不會有奸臣了嗎?

歡迎轉發,收藏,點贊。各位讀者有什麼想法,也歡迎下方評論留言討論。


感謝邀請。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朱標在歷史存在感薄弱,他的存在不是朱棣篡不篡位的關鍵。只要他敢急不可耐的削藩,朱棣照樣也會造反的。

皇帝是誘人的,寶座是襲人的。漢景帝削藩時,曾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時,也一再重複這句話名言;康熙削藩時,也一再複復這句名言。

從某種意義上,不要說朱標活著了;就是朱元璋活著,在諸王勢力已形成之際,想削奪他們的兵權,也得小心加小心。因為宗族勢力壯大加之權力欲的不斷膨脹,溫情就顯得異常無力,理智也會蕩然無存。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何況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歷史上無數事例可以證明。漢武帝徵戰匈奴,所向披靡,驕悍的匈奴聞之色變,但仍然震懾不了兒子的反叛。史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卒。.....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四市人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

唐太宗,一代帝王,開創貞觀盛世,海內承平,四海為之臣服。面對帝王寶座,他的兒子齊王、太子李承乾依然敢於造反。史載:「祐與燕弘亮等謀,射殺萬紀,支解之。左右勸祐遂發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發,私署左右上柱國,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託東、託西等王,斥庫貲行賞,驅人築堞浚隍,繕甲兵。」「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李世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建文帝削藩之所以失敗,絕不只是因其輩分小,資歷淺,威信不足,而是因為其削藩策略不科學,又急不可耐,況功臣在朱元璋時盡失,朝廷對諸王的威懾力不夠,這樣的削藩策略及節奏,歷史上的哪個帝王也無法避免。從這層意義上,朱標不死,如果他敢像建文帝那樣急不可耐的削藩,諸王當然會造反了。甚至而言,就算朱標有計劃、有策略的緩慢削藩,能不能避免戰爭,都是個未知數。

西漢初期,諸侯王分封更甚,諸侯王勢力遠比明朝強大,然經過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艱辛努力,並且付之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徹底完成削藩大業,維繫了中央集權統治,國家得以穩定統一。

歷史的例證不勝枚舉,在此不再贅述。歷史總是在驗證,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沒有對錯,只有科學的制度體系下的平衡,只有政治利益體的均衡,才能維繫封建家族統治秩序。

朱棣起兵,口號為「奉天靖難」,誅除朝廷奸佞之臣,其實大家都明白,朱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寶座。古代中國皇權講求正統,文人講求委婉,故此看起來是清君側,實為清君。靖難之役成功後,建文也因一場大火不知所蹤,朱棣便在羣臣的配合下,導演了一場歷史上經常演繹的勸進大戲,並在祭拜太祖陵前宣佈上位,已成就其正統的美名。正因為如此,歷史纔多了一位開創輝煌盛世的帝王,他創造的豐功偉績遠非正統皇帝所能及。


老天給大明製造的痛點,讓朱標早逝,如果朱標不早逝,那麼明朝的歷史完全會被改寫。朱棣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敢對大哥呲牙的,剩下的那百分之一的幾率是朱棣真傻了纔有可能扯旗造反。

朱標不死,隨老朱打天下的功臣最少也能活下來七七八八,如果有朱標和這七七八八的功臣在世,再給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反。

結果朱標早逝了,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掃清了可能會存在的障礙。發動了胡藍兩案,明初的功臣基本算是絕種了。最出名的劉伯溫、徐達、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人全滅,僅剩湯和等小蝦米能倖免於難。這些死去的人也算是都為朱標陪葬了。

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牽連被害者多達三萬人,不過胡惟庸案裡面多為文臣,武臣並沒有殺多少。可能老朱覺得對武臣動手更要縝密,過了沒兩年,爆發了「藍玉案」,這次共牽連一萬五千餘人,藍玉案大部分都為武臣。

朱標不死,這些打天下的功臣朱標能鎮住,朱元璋也不會不惜攤上這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罵名殺人。而這些武臣裡面,隨便調出一兩個,領個十來萬軍隊,朱棣也就涼涼了。估計也就跟明武宗時期,寧王造反一樣,還沒怎麼著呢,就被南贛巡撫王陽明一個文臣給搞定了。


《朱棣靖難檄文》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99年)

蓋聞書曰:不見是圖。又曰:視遠惟明。夫智者恆慮患於未萌,明者能燭情於至隱。自古聖哲之君,功業著於當時,聲明傳於後世者,未有不由於斯也。今事機之明,非若不見,而乃不加察,請得以獻其愚焉。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當元末亂離,羣雄角逐,披冒霜露,櫛沐風雨,攻城野戰,親赴矢石,身被創痍,勤勞艱難,危苦甚矣。然後平定天下,立綱陳紀,建萬世之基。封建諸子,鞏固天下,如盤石之安,夙夜圖治,兢兢業業,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賓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縱之權,潛有動搖之志,包藏禍心,其機實深。刀構陷諸王,以撤藩屏,然後大行無忌,而予奪生殺,盡歸其手,異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諸王觀之,事無毫髮之由,先造無根之釁,掃滅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動於心者!諸王甘受困辱,甚若輿隸,妻子流離,暴露道路,驅逐窮窘,衣食不給,行道顧之,猶惻然傷心,仁人焉肯如此?夫昔我皇考廣求嗣續,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絕滅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孫,須幾何時,已皆盪盡。我奉藩守分,自信無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於懷,彀滿以待,遂造顯禍,起兵見圍,騷動天下,直欲屠戮然後已。謂以大義滅親,不論骨肉,非惟殺我一身,實欲絕我宗祀。當此之時,計無所出,惟欲守義自盡,懼死之臣,以兵相衛,欲假息須臾,然後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迴旋之恩,滂沛之澤。書達闕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古語云:困獸思鬥,蓋死逮身,誠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懷來,尅日見攻,乃率銳兵八千御之,兵刃才交,忠即敗北,遂生擒之,全其首領,待之如故。當冀左右易心悔禍,念及親親,哀其窮迫,重加寬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無畏死之心,如此則非特叔之幸,實社稷之幸。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諸侯,締八百餘年之基,及其後世衰微,齊桓、晉文成一匡之功。雖以秦楚之強,不敢加兵於周者,有列國為之屏蔽也。秦廢封建,二世而亡,可為明鑒。今不思此,則寧有萬乘之主,孤然獨li於上,而能久長者乎?詩曰:"價人維藩,太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謹以是為終篇獻。萬一必欲見屠,兵連禍結,無時而已。一旦有如吳廣、陳勝之竊發,則皇考艱難之業,不可復保矣。敷露衷情,不勝懇悃之至。苟固執不回,墮羣邪之計,安危之機,實系於茲。

很長一片靖難檄文,大致意思就是說明朱棣討伐朱允炆的理由:我朱棣沒有大的錯誤,並且也沒有真的想反,這完全都是你朱允炆逼的,朱元璋在世時,風調雨順,朱元璋剛死,你就開始裁撤諸位藩王,以莫須有罪名濫殺叔父輩。朱元璋在世時唯恐子孫不夠多,而到了你朱允炆手裡,就開始大肆殺害宗室,違背了朱元璋的意願。你朱允炆還聽信身邊奸臣的意見,希望你能迷途知返,避免我大明二世而亡等等。


最後來說,就是朱標的死造成了這場動亂,朱標不死,老朱不會殺這麼多功臣,朱棣也不敢造反,老老實實的在北京當個藩王了事。相信大明在朱標的帶領下,不會比朱棣時代更差,並且明朝沒有這次劫難的話,說不定會更加強盛。


如果朱標不早死的話,朱棣應該不會造反。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朱標是皇長子,素有威望

史書上記載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以朱標的性格來說,不可能如朱允炆一樣急於削藩,並且採取的手段過於粗暴,間接的逼死了周王、代王、湘王等人,使得燕王朱棣感受到了自身的威脅,迫不得已起兵靖難。

朱標能力比朱允炆強

朱標從一出生起就被朱元璋視為唯一的接班人,所以對朱標的培養是全方位的,以大儒宋濂為師,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將手下的一班精兵強將基本上都作為了太子的班底,可以說不出意外的話,朱標登基是一定的,但是由於朱標早逝,朱元璋害怕朱允炆控制不了手下的武將,將本來要留給後代的藍玉等大將先後誅殺,最後導致留給朱允炆的基本上就是一些腐儒了。

造反難度高,風險大,無勝利的先例

可以說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藩王造反成功的先例基本上沒有,如果燕王朱棣不是真的無計可施了,唯恐自己步代王等人的後塵,相信他是不會輕易謀反的,要知道如果一旦靖難不成,或是朱允炆真的會用不兵用將的話,朱棣成功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可以說朱標的早逝,給了朱棣一個機會;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給了朱棣一個決心。當機會與決心同時存在的時候,朱棣也就顧不得許多了,靖難之役也就此發生!


1.人世間好多事都是逼出來的。朱棣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如果朱標繼承皇位,以朱標的閱歷仁慈和對國情及諸位弟弟的瞭解,應該不會斷然採取消藩政策,至少不會那麼生硬地推行消藩政策,朱棣也就沒有了『』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自然也就不會造反了。果真如此的話,明朝乃至中國以後的歷史很可能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2.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法定繼承人,朱棣異母兄。自幼隨宋濂學習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在朱元璋刻意栽培下,很早就參與國事,是朱元璋心目中皇儲第一人。

3.朱允炆,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後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朱允炆登極時年21歲。朱允文年輕,儒雅,靦腆,而他的三位老師,雖都是飽學之士,但都是些書獃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導致消藩失敗。

4.其實,朱棣具備造反的一切條件,甚至早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唯獨缺少藉口。

首先,實力最強。燕王駐守北平,面對的明朝最大的敵人北元。其軍需準備,戰爭經驗,軍事才能,軍心士氣都在諸王之上。其次,建文帝消藩,事實上違背了朱元璋封藩的本意,給造反留下了口實。第三,建文帝對被消藩後貶為庶人的諸王安置不妥,引起皇親不滿和朱棣的恐懼。第四,朱元璋殺功臣,使建文帝手下沒有戰將,減少了朱棣造反的顧慮。第五,朱棣有勇有謀有野心。第六,朱棣一方上下同心。在這種形勢下,朱允炆及其手下文臣,不能審時度勢反而一再逼迫,甚至企圖暗中抓捕朱棣,致使朱棣忍無可忍,正好以"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為理由起兵造反。

5.回望朱棣在位的政績,應該說他功大於過。其在外交、文化、政治、經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鄭和下西洋,與海外諸國來往密切,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弘揚了國威,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此可見,朱棣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大國君王的風度。他當年造反,未必就是壞事。


朱元璋太子朱標去世後,其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成功繼位。僅僅3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永樂皇帝,朱允炆則消失了去蹤成了一個迷。當年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還敢造反嗎?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以前還事業還沒有成的時候就著重培養他,隨著勢力擴大又請了很多大儒指導。其他兒子的教育相比朱標差得遠。

朱元璋稱帝同時,毫不猶豫的冊封朱標為太子。而且還把愛將常遇春的女兒許配給他作老婆,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此藍玉與朱標的關係非常好。

朱元璋位的中期,朱標的執政能力已經比較成熟,開始接觸一些中心的權利,換成其他人敢碰朱元璋的權力,朱元璋會立刻翻臉的。

不要感覺朱標是一個軟弱的人,他對北方的朱棣已經有所防範。藍玉經常在北方作戰,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時,藍玉提醒朱標註意「北方的燕王。」

公元1392年,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直接跳過了剩餘的兒子們,直接冊封寶貝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在朱標去世時,名將傅有德、馮勝、湯和和新一代的藍玉都還在。他對兒子朱標有信心相信能夠穩定局面。但孫子朱允炆根本鎮不住那些驕兵悍將。為了保證孫子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朱元璋開始一輪大清洗。

藍玉、馮勝、傅有德先後被殺,就連一些戰功赫赫的中級將領也被殺掉。朱元璋此舉本來是為了保證孫子能夠順利繼位,但是他其實給朱允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燕王朱棣長期在北方與蒙古軍隊作戰,手下自然擁有一批猛將以及戰鬥力強悍的軍隊。朱標還是太子時,朱棣屬於有賊心沒賊膽。但是到了朱允炆繼位之後,朱棣則開始了實際行動。因為老父親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將領殺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耿炳文。

如果當年朱標沒有英年早逝,具備駕馭這些名將的能力,那麼多強將領肯定還會活著。北方的朱棣在準備造反時,就不得不考慮是不是朝廷的對手。

最靠譜的歷史發展就是,朱棣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藩王,然後歷史按照朱標的軌跡發展。至於還會不會出現1644年的問題,這個實在難說。


朱標若不早逝,燕王朱棣絕不會造反,也不敢造反,朱標的才華和人品得到各大臣的擁戴和支持,

再說朱標不早逝太祖朱元璋也不會殺那麼多開國功臣,殺那麼多淮西勛舊只是為了讓朱允文坐享太平江山,若湯河,藍玉。徐達等人還在,燕王朱棣有賊心也沒賊膽,為何朱棣會造反,朱允文登基後大行削藩政策,搞個各地皇叔人人自危,不得已朱棣為了自保也得舉兵。皇明祖訓中提到,若朝中有奸臣作亂,各地藩王可領兵進京,所以朱棣正是抓住這個理由而舉兵靖難,已清君側之理由打入京城,朱棣次子朱高煦也是能幹,幾次救朱棣於水火之中。建文4年,朱棣登基,改永樂元年,還通過各種方法抹去建文4年歷史,所以有了洪武35年之說,朱元璋死於洪武31年。

明朝有作為的皇帝屬朱元璋朱棣,後世子孫幾乎把大明喫到倒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