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羅輯思維

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問題:

在面試、交友、相親的時候,如何一眼看出人群中那個最有前途的人?

乍一看,這個問題好像很難。

人生一切難題,知識給你答案。

有一個視角,對解決這個難題特別管用。

這個視角就叫——

《驅動力》

  • 作者:[美] 丹尼爾·平克
  • 譯者:龔怡屏
  • 出版:湛廬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動力,都可以歸為下面三種:

驅動力1.0:吃飯、飲水、繁衍的本能,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驅動力2.0:把外部反饋作為動力,做好了有獎勵,做不好受懲罰。驅動力3.0:就是「自驅」,因為內心的興趣、使命感而做事。

2. 在面試、交友甚至相親時,我們總習慣用一些外在標準來評判人有沒有前途,比如簡歷上的「托福滿分」「名企工作經歷」;相親時問做什麼工作、收入多少……這當然沒錯,但你得知道,這些外在的評判標準,都屬於驅動力2.0體系。

過於依賴外部驅動的人,習慣把外部反饋作為做事的動力,他們總能把事做到60分,卻很難達到100分。雖然不差,但也說不上很有前途。

3. 如何判斷一個人靠的是外部反饋還是自我驅動呢?關鍵在於,他的成績到底是努力的目的,還是結果?如果他是為了拿好成績而努力,就是依賴外部反饋;如果是因為對這件事本身的興趣而努力,然後湊巧得了好成績,就是自我驅動。

4. 依賴外部反饋的人,常具有以下特徵:

① 做事重點在事情帶來的反饋,而不在事情本身。總把「要不是……我才不……」掛在嘴邊,比如,要不是老闆不滿意,我才不願意再改一版方案;

②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做事首先考慮別人定的標準。一旦得到家人、朋友、領導的稱讚,就會充滿動力;

③ 每天抱怨工作忙,但沒有工作任務的時候,又會無所事事、陷入迷茫;

④ 缺少個人愛好,不會安排閑暇時間……

5. 為啥說依賴外部反饋的人沒有大前途呢?因為驅動力2.0系統,會抑制能力的發揮。舉個例子,一個整天想拿奧斯卡的電影導演,一定拿不了奧斯卡,因為他太關注過去的獲獎影片,反而瞻前顧後,靈感創意被限制了。總是依賴外部反饋的人,經常會因為太在意結果,沒法把精力集中到事情本身上,發揮不出100分的水平。

6. 過於依賴外部反饋不只是影響發揮,甚至還有害處。比如,為了達到標準而做出不道德的行為:運動員為了更好的名次使用興奮劑;學生假造成績單來進入更好的學校;銷售人員通過虛假宣傳提高營業額……習慣用捷徑思維看問題的人,前途必然受影響。

7. 依靠驅動力3.0的人,不依賴外界反饋,而是把內在的好奇心、創造力作為動力。這樣的人,成就一番事業的概率更大。與驅動力2.0清晰的標準不同,驅動力3.0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不過擁有它的人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你可以找找有沒有這樣的人。

8. 特點一:關注意義多過評價。即使只是從事普通的工作,自我驅動的人也能找到事情本身的意義。對於喬布斯來說,手機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改變世界的工具。同樣是朝九晚五的銀行工作,依賴外部反饋的人會認為自己在做重複無聊的事情,而自驅的人認為自己在為不同的客戶解決問題。

9. 特點二:能為自己定義任務。看一個人是不是自驅,只要問他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月空閑,專門去研究一個問題,你會研究什麼?依賴外部驅動的人,可能從來沒考慮過這件事;而習慣自驅的人,多半能告訴你不少答案。自己能決定做什麼、怎麼做的人,往往更有前途。

10. 特點三:比一般人更專註。習慣自我驅動的人,往往能在工作中進入心流狀態。研究發現,「心流」是人類幸福感的最大源泉。如果一個人能在工作中收穫心流,工作充滿幸福感,當然最有可能實現高效產出。

11. 特點四:有長期保持的愛好,並且為這個愛好付出努力。要注意,愛好和消遣不是一回事:刷劇、聽歌之類不動腦的消遣,人人都會;而培養愛好的本質,是學習一個全新的領域。你觀察一下,那些能玩轉一項愛好的人,往往在工作中也不乏創意。

12. 所以,不管是擇偶還是交友,你得有個基本的判斷:最有前途的那個人,不一定是現在最有成就的人,而是最會自我驅動的人。事實上,對於習慣了自驅的人來說,成就,只是一個必然到來的副產品。

讓我們對《驅動力》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譯者龔怡屏,出版方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說一聲感謝!

最後,與你分享金句:

最有前途的那個人,不一定是現在最有成就的人,而是最會自我驅動的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