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女,畢業兩年,做硬體工程師兩年,月薪5.5K。現在感覺很迷茫,很多人都說現在做硬體工程師沒什麼前途,特別是女生。自己也不知道該不該接著做下去,轉行也不知道轉到哪個行業,希望大家幫忙分析分析。


硬體工程師是這樣一種奇特的工作:在中國大多數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都沒有入門。那些宣稱由於上游晶元廠家的DEMO越來越成熟,導致硬體工程師成為了「裱糊匠」,到處抄參考設計的,他們自己確實就是這樣,也確實沒有見識過什麼是真正資深的硬體工程師。

互聯網的高價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使得硬體行業的總體人才水平偏低,更加重了第一條的現狀。其實我也挺看好機械行業的,越是被互聯網抽走了人才的窪地,越是存在巨大的需求。你不能問那些被迫干機械或硬體的人,他們資質平庸,轉行做軟體也怕學不會演算法,他們一定告訴你硬體不行,坑深得很,XXX做軟體水平差還薪資50K/月起......

硬體專家的資質要求很高,沒有上上之資、又有一定的毅力苦功,有高手在起步時帶一下,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如果說學軟體對數學邏輯功底要求高的話,學硬體還得加上物理、以及特定行業相關的工程應用知識。利用卡爾曼濾波實現干擾狀態下的感測器數據採集,以便進行過程式控制制的系統中,究竟是採用屏蔽驅動技術的信號電纜更好呢,還是採用光電或磁電隔離更可靠?這些問題似乎都不再局限於電路信號範疇,它與成本、材料、應用可靠性、代碼的兼容性都相關了。

好的硬體工程師,似乎是這樣一種專家:他運籌帷幄,熟知每一個技術細節,能一下子反應過來任何問題的可能來源,在成本、功能、性能與客戶體驗之間遊刃有餘。

回到正題:如果你有超過一般人的天賦,做什麼都挺好,不只是硬體。如果你資質一般,去做些一般人也能掙到錢的工作,比如軟體。需求量大嘛,總是可以多容納些濫竽充數的人,更何況一般人也能寫得大差不差。

其實對於「研發工程師」而言,能當得起這個稱呼的人,是為我們設計新產品、創造新價值的人,難道不應該是人群中最聰明的top5%? 你認真誠懇地評價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做工程師了。

我覺得硬體很有趣,在某些戰略層面上,硬體設計總是需要科學家級別的人才能勝任。如果你有情懷,不妨可以試試。

最後,這個問題的本意其實有問題,大多數人回答也按照心照不宣的本意在回答,挺有趣。這個問題的真正含義是「我就想和別人一樣地上上班,也一樣努力地工作學習,能否獲得超額的回報?「來錢快肯定是有原因的,要麼特別聰明、要麼特別勤勞、要麼狗屎運特別好

有人說大部分需求可以隨便抄抄DEMO就能搞定了。我感覺「搞」是這麼」搞「了,」定「則未必能「定」了。君不見那麼多動不動就被干擾數據亂蹦、一上高低溫就癱瘓,或者好一點精度差、響應慢、偶爾死機要重啟下,這些帶病產品都是哪裡來的?

須知DEMO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技術可行性「,它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和特定的行業應用相結合。有些為行業定製的DEMO只考慮了技術本身,沒有考慮諸如振動、干擾、環境溫濕度等因素。

而這恰恰就是硬體工程師的最大價值:在技術可行的基礎上,根據現場應用特徵,優化其功能、強化其性能、在成本與性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讓一個技術可行的方案成為一個商業成功的產品,這才是硬體工程師的榮譽之所在。

我們有些硬體工程師,可能從未想過他所謂的」研發設計「體現在哪裡,到底研究了什麼、開發了什麼、設計了什麼?還是僅僅抄襲了什麼?

電子工程師這個職業,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實在國際競爭中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差距還挺大,所以才會有那些「到處抄抄」也就差不多了的看法 - 你的競爭力就是「差不多」的檔次,你個人也是「差不多」的水平,當然企業也好,個人也好,前途也就是「差不多」了。

看一個問題評價是高是低,其實是和個人的標準有關的。你覺得這樣就可以了,換個國家換個環境人家說不定覺得莫名其妙 - 就這種水平還敢自稱工程師?有人一直在強調「那種資深的高水平工程師很少 - 需求也少」,可能還是有誤解。我們目前的現狀並非是中低級工程師多,高級資深工程師少,而是基本達到研發能力的工程師少,許多都談不上「研發」二字。說得刻薄一點,我們的「資深」可能是人家的「基礎」。

我不是很能理解,一個大學學了微積分、普通物理、電路原理、信號與系統、模電數電,畢業工作幾年後仍然理直氣壯地說我模電不行、我數電不懂、這個小信號分析我做不了......這和資深搭得上關係嗎?就算做到了就可以以「資深工程師」自居了?這不是基礎工程師要求么。

記得小編看過一次報道,一次硬體工程師的招聘,要求面試者講講自己做硬體的心得。結果他掏出一個上家公司的電路板,說你看吧,用了六層板呢。我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工程師,情商極低,缺乏足夠的誠信或道德意識,表達能力差,學習能力弱。他們喜歡掛在口頭的話就是「要是有高手帶我,多干幾個項目,我經驗就上來了」。他們情願去現場一趟一趟的調試(所謂的調試依我看幾乎是胡亂試,好了不知道為啥好,壞了也不知為啥壞,很少是按理論指導一步步來),也不願先在腦袋裡仔細分析一遍 - 也可能他們確實沒能力分析。他們的經驗就像是武功口訣一樣,什麼抗干擾要「多點接地或單點接地」啦,或者IC前面要放幾個去耦電容啦,也有什麼通信口加個光電隔離啦,似乎口訣越多,經驗越豐富。你要問他這些口訣背後的電路原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0.1uF?在這個應用場景適合不適合,他就啞口無言了。

其實做任何一行首先要端正態度,你是要做標準的事情,還是要做「不標準差不多」的事情。我一直認為中國存在巨大的機會,其原因很簡單:只要你中規中矩做到工程師的基本要求,你在國內就是領先的,有著巨大優勢的,因為國內的同行或企業存在太多不著調的現象了。

問題是,我們把認真讀書考試平均分也不過90來分的人稱為「學霸",把能夠將書本理論與研發實踐結合起來的工程師稱為「高手」(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都做不到的工程師不是坑人么?),這不僅是眼光的問題,更是人才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大量低端人力資源過剩,高端人才供給不足。這是和我們產業現狀匹配的人才現狀,也是我們未來改進的必由之路:國家產業假如能夠升級,絕對離不開社會人才的升級。


*

反正這一行不是非常濃厚的興趣,建議不要隨便進,門檻比較高,未來薪酬上的增幅肯定不如新興行業。但也比傳統工業強,就這樣。

*

更新

硬體這行越深入越覺得「桃花潭水深千尺」。

很多人都認為硬體只是抄抄板,做點設計,板子能調通就行了,其他方面則根本沒有考慮過。

做高level的EE是要精通很多東西的,產品設計之初就要能根據需求,決定最合適方案,使產品兼顧技術指標,成本,市場,生產,供應。而不是簡單的能做出來就行了。

產品立項後,快速的組織設計團隊進行框架系統,電源,熱,結構,layout,EMC等多方評估,遴選出詳盡的晶元方案。之後才能安心作圖,期間還要不斷和多方進行溝通。同時,供應那邊需要聯繫到合適的供應商,價格交期穩定才能保證後面生產不會「斷糧」。

出好原理圖,layout guide以後,檢查原理圖,跟進layout,同步查圖以及線序調整等。同步還要開始補設計文檔。layout ok以後開始投版貼片等。

新板卡回來前做好bring up(信號調試)準備,測試計劃方案,多方評審。信號測試計劃,可靠性測試計劃,EMC測試計劃逐步開始做起來。

板卡調試是真正考驗硬體水平的地方之一,會設計遠遠不夠,能解bug才是價值體現。沒解過幾個bug,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硬體工程師。你品,你細細品。需要精通示波器,時序分析儀使用,各類介面規範熟記,還要手握各個廠商FAE聯繫方式…就這點,很多人就不一定做得來。

板卡調試ok,之後是一大波繁瑣的測試,信號質量,電源,時序,可靠性,EMC,安規,機械測試。為什麼要這麼多測試?不然你拿什麼保證你的產品後期生產不會報一大堆問題?各類測試要求需要熟悉,還要具備現場解決能力,問題嚴重性要有判斷決策力。第三方認證測試最貴,開始測起就是錢,能快速解bug就是省錢(就是這麼直接)。

測試完了還沒結,因為還沒轉生產。先出生產指導文檔,拉生產,自動化測試人員投入項目,再到能cover所有產品經理要求的生產測試方案。轉產前又是一堆評審會議,走完了以後,可能還有後續的技術支持相關的事。

能走完一個完整項目的,才堪堪能算一個合格的硬體。還能說硬體怎麼怎麼簡單嗎?能做到這個程度,工資也是不什麼大問題,你想走公司還會一個勁留你,因為培養一個這樣的工程師代價太大。

做哪一行都不容易,不要被一時紅利帶來的風口迷惑,也不要圖一時安逸就蜂蛹公務員之類的。找到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你才能堅持下去,才不會迷茫。

感悟就這麼多吧,做人不能太膚淺,尋找本質才是真的。人生而不易,好歹也要做出點成績。與君共勉。

於2020年1月21號

****************************************

0.廣義硬體工程師承擔產品立項,研發設計,調試測試,認證測試,轉產這些工作內容。狹義硬體工程師應該是剔除結構,layout,測試這些任務之外承擔項目研發整套工作的工程師。下面主要是對狹義硬體工程師分析。

1.前途這玩意太虛了,看個人怎麼考慮。

2.硬體相比於軟體穩定性會強一些,而且行業普遍認為工作經驗越久會越好做。那麼意味著初期需要面臨較低的薪水,較難的任務。如果不是對這行有些熱愛,你會越做越厭倦。1.硬體的升級迭代不如軟體快,可能十幾年還是用的相差無幾的方案,不可避免有重複繁瑣的厭倦感。2.硬體有時遇到問題是無解的,問題原因可能不是電路設計問題,而是IC BUG,亦或者軟體BUG。難在使用有力的證據證明不是電路設計問題。

3.硬體工程師門檻在降低,原因在於IC廠商作為上游日益完善而集成化,推出的參考設計越來越詳細;同時學歷要求在提高,目前普遍要求本科以上,211,985等優先,一部分只招研究生以上。你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以應對未來因為科技進步帶來職業弱化甚至消失的風險。

4.沒有什麼行業是輕鬆的,各自都會有各自的風險,風險不一定與收益成正比。

5.提到收益,不得不說說硬體現狀,目前企業內研發類崗位加班多,而且很多,996也是很正常的。收益低於軟體,重點體現在中高級硬體普遍低於同層次軟體。目前隨著中國互聯網紅利的消失,有一些改善的趨勢,未來可能兩者差別將不會太大。二線城市一般中間數在6-8k,一線中間數在8-12k,能力較強的可以上浮30%;天花板大概是二線2w,一線4-5w。你大概一眼看得到未來的那種。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種,由於工作在大眾眼裡比較低調,面子上不如醫生,教授,科學家等行業,大部分對於硬體工程師處於不清楚,甚至錯誤劃等號維修家電一類。總結,硬體工程師是地位不高,收入中等的職業。

這不是一篇雞湯,壓力無可避免,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取捨吧。

/……………………………………………………/

本來想寫些什麼,最後還是刪了。題主想要的大概是一條明路,抱歉我給不出來。


做硬體這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需要慢慢形成自己的經驗,所以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就很考驗你對硬體這塊的熱情了;做一個優秀的硬體工程師,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

例如:元器件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極體,MOS管,IGBT(雙脈衝測試,退飽和能力,有源鉗位);各種拓撲要懂,反激,正激,LLC等等;會理論計算,變壓器選型,電感選型,電容選型,環路分析和設計,磁設計,熱設計;模擬軟體要會用,Saber,pspise,simplis,LTspice;Layout軟體也要使用熟練,AD,Pads,condence;EMC會整改,各種標準和測試項目要心裡有數,工業標準,醫療標準,軍用標準,汽車標準和傳導,輻射,抗擾,環境測試,機械應力測試,可靠性測試;

對我來說,怎麼學都感覺自己能力太淺,懂的太少,這是需要花很長很長時間來完成的,每天看一點資料,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未來也許有更大的可能。


工作八年,這麼多年的感悟就是硬體工程師是一類工種的總稱,細分的化可以走很多方向,電源,射頻,模擬,數字(板級晶元設計),電力等,上游一些的工種就是晶元設計,基本硬體就是個萬能專業,具體走哪條路還要看招聘要求和自身意願

接觸比較多的是民用模擬電路和板級晶元設計這塊,用ti那句名言來形容就是數字源於模擬,前幾十年模擬在板級應用和晶元級應用的積累已經到達瓶頸和成熟,多數行業應用都可以找到參考模板的設計形式,就如挖礦一樣,越挖模擬創意越在枯竭.而且國內相關領域起步晚,有傳承斷檔,能抄懂一個電路就已經很不易了.智聯在這塊的招聘平均薪水也是很差

後來我也是被模擬的難懂勸退到數字晶元板級設計,從最早的51,avr過渡到.fpga/arm基本上越往右薪水會高一些,但是設計難度也在不斷增大,項目周期也許單片機1個月軟硬就算成型,那麼高級晶元就得2-3倍以上的耗時.但從回報來說只能說薪水一般般,還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依然沒法和軟體比.

硬體現在瓶頸就是消費級市場一體化解決方案和不斷整合的晶元集成度,盡量交鑰匙的方案,讓設計風險大幅降低的同時,降低了硬體工程師的重要性,可以預見現在各種演算法隨著成熟和穩定,會逐漸通過ip集成進晶元固化,到時候具體某一種演算法工程師也會遇見被替代的問題.而在特殊領域,由於需求和訂單偏少,這種交鑰匙方案因為成本壓不下來,暫時還不能染指.但是對工程師素質的門檻也要高很多,至少現階段還是不錯的選擇.硬體的輝煌是2000年以前,那時硬體還沒有飽和,處在上升期.隨著硬體的性能提升,軟體利用硬體資源玩出了花,硬體的時代也隨之落幕,現在上游半導體基本已經出現壟斷化,沒有無序競爭,標準化從薪資到制度逐步都在限死.從行業平局角度看除了金融和軟體,基本都是勸退行業

------------------------

樓上有個叫 周會吃 混球評論的,噴我還設置不讓我回復,那我在我帖子里發飆了。你這人我也噴你句渣!!!回敬。問問你在華為的老婆 啥叫FPGA,啥叫萬兆網口 SFP+協議,什麼速度速率,讓誰畫的。一博專科生拉線就能完成的活,你告訴我難?10年前1G都難,現在10G都是渣,你去個自動駕駛就屌屌的,我來回噴你去找你老婆補課去!!!


雙985畢業,EE。專利論文保研我都有,研究生期間獨立設計硬體部分方案,應付過幾千萬的項目,也拿過ADI,菊花廠sp,和京戶軍工offer。

後來選擇回二線城市老家,還是做硬體,一個月到手七千來塊。同專業同學八十多人,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做硬體。同屆畢業的同學工資都是我的兩到三倍。年薪25-50W不等。所以,做硬體有個P前途。大家趁早轉CS吧,研究生轉演算法,散了,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