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劍齒虎就是混亂刃齒虎,兩者是一樣的。

美洲劍齒虎簡介:

美洲劍齒虎,出現於上新世晚期,是當年巨頦虎進入美洲之後演化出的新類型。它們長有非常誇張而尖銳的「匕首牙」,體型巨大,而且滅絕晚、出

土化石

很多,又主要發現在古生物學最發達的美國,因而儘管它們在三百萬年間從來沒有走出新大陸一步,但常常被當作是最「正宗」和「標準」的劍齒貓科動物,但中文的劍齒虎指短劍劍齒虎,而並非美洲劍齒虎。人們普遍公認,第三紀纔是劍齒動物的鼎盛時期。到了第四紀的更新世,各種現生的貓科和犬科動物都已經出現。在這些新生力量的衝擊下,劍齒動物無論在種類還是數量上都已大不如前。然而僅存的劍齒虎家族也正是在更新世發展到了頂峯,在這些最後的優秀成員中既包括上文提到的鋸齒虎和異刃虎,還有下文的主角,劍齒虎家族最光彩耀眼的一顆明星——刃齒虎。

美洲劍齒虎一共分為三類:

毀滅刃齒虎(學名:Smilodon

populat

or,又名一般刃齒虎、混亂刃齒虎)。2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大陸再次被連接起來,劍齒貓科動物也追逐著自己的獵物進入了南美洲。在這裡它們很快取代了原有的霸主袋劍齒虎和泰坦鳥,成為當地的頂尖食肉獸——毀滅刃齒虎(學名:Smilodon

populat

or,又名一般刃齒虎、混亂刃齒虎)。由於南美同樣存在大量體形巨大的獵物——如各種奇形怪狀的南方有蹄類、大型地懶、雕齒獸和居維葉象,捕食者間的競爭又少,於是它們比北美的同族演化出了更龐大的體形,身長最大可達2.7米,是劍齒貓科動物中個體最大的成員,還擁有長達18~20釐米的劍齒。甚至有的破碎化石顯示,最大的「毀滅刃齒虎」個體肩高可達1.2米,體格強壯程度則為貓科帝王之首。其實情況也不完全如此,比如對重達5-8噸、身披厚甲且力大無窮的大地懶(一類地懶)它們就幾乎完全無能為力,BBC的編導們甚至在相關影片中設計了大地懶一掌擊斃刃齒虎首領的情節。由於其生態地位和生活環境都與非洲獅相似,故毀滅刃齒虎可能與非洲獅一樣擁有土黃色的皮毛。纖細刃齒虎(Smilodon gracilis)屬於劍齒貓科動物中的刃齒虎一類:是最細小及最早的刃齒虎。它首先於250萬年前在美國出現,是巨頦虎的後代,北美的刀齒巨頦虎也是所有刃齒虎的祖先,纖細刃齒虎直至50萬年前滅絕。它們主要生活於美洲的東部地區,四肢比較纖細,後肢較長,肩高超過80釐米,體型和刀齒巨頦虎的歐亞亞種以及現代華南虎近似而大於其祖先——刀齒巨頦虎的北美亞種以及現代花豹、美洲虎。

致命刃齒虎(Similodon fatalis),在所有劍齒貓科動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在160-180萬年前出現在北美洲的「致命刃齒虎」,這個可怕名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模樣:呈馬刀狀的劍齒超過12釐米長,上下頜可張開95度,令人膽寒。它們的身軀結實有力,稍有解剖學知識的人都會為那強勁的頸椎、肩胛和前肢骨所震撼,顯然它們活著的時候是

肌肉發達

的力量型選手,。實際上,它們更接近熊的鈍重體態,骨骼粗大,前腿比後腿長,尾巴很短。致命劍齒虎的個體大小和獅子接近——平均體長2米、肩高1米,過去的研究曾認為其體重可以達到普通雄獅的1.5倍甚至2倍,也就是270~360公斤,但其實據最新研究顯示,它的

正常體重

在160公斤到280公斤之間,並不比獅子笨重。不過,比起它們的南美兄弟,肩高可達1.2米,重達400公斤的「毀滅刃齒虎」(學名:Smilodon

populat

or,又名一般刃齒虎、混亂刃齒虎),它們只能算中等個頭。毀滅刃齒虎體型最大與最大型洞獅相仿,頭骨長度則超過最大型洞獅。致命刃齒虎雖然身為大型貓科動物,可在美洲擬獅和短面熊面前還算是弱者,生態地位與今天的非洲斑鬣狗類似,基於其生活的溫帶草原環境,因而它也可能具有與斑鬣狗相似的體色,毛皮淺褐色,並帶有深色斑點。滅絕原因:隨著12000~~10000年前冰河期的結束和人類的進入,美洲的劍齒虎亞科和其他幾乎所有的大型掠食者都在短短兩千年間消失了,我們不知道氣候、病毒、獵人和食物劇減哪一個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最大兇手(具體信息可參考第四紀滅絕事件)。在劇變來臨的時候,刃齒虎重蹈了當年獵貓科動物的覆轍,把繼續生存的名額讓給了那些搏鬥中的弱者、生存上的強者。昔日處在陰影下的美洲獅和灰狼成了北美僅存的猛獸,而此前已橫掃歐亞大陸、北非和阿拉斯加的棕熊也終於趁機擴散至新大陸南部,與原始人一起成為這裡的新霸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