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有人相信「刀槍不入」?那個時候的人還真信了!

義和團要發展壯大,必須要做廣告。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你讓我去幹架,我不行啊,平時走道都怕狗咬。

那咋辦?宣傳神功護體,刀槍不入。

據說慈禧當時聽說刀槍不入的事情,非常感興趣,於是派人去查查。義和團找了兩個功夫不錯的,當面驗證了一下,還真是。不過想想也知道,義和團無非就是表演了一下硬氣功,拿大刀往身上砍幾下而已。

後來袁世凱不信這個邪,掏槍試了一下,直接幹翻一個。

具體是怎麼表演的不說了,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為什麼義和團要提出這麼一個很容易拆穿的口號呢?

第一,那個時代,老百姓就是願意相信。

迷信這個東西,是很瘋狂的。對於老百姓來說,「神功」就是一種信仰。封建迷信思想流傳了這麼多年,民間傳說都是有鼻子有眼的,你要天天這麼宣傳,偶爾來一場大型表演,有人信。

第二,符合統治者的需求。

再怎麼說,義和團剛開始都是受打壓的,慈禧一直安排剿滅義和團,民間武裝組織啊,威脅統治。

但是義和團說自己「刀槍不入」,還要「扶清滅洋」。這個就比較對口味了,慈禧記恨著洋人呢,但是又真的害怕洋槍洋炮。

義和團既然說自己刀槍不入,那豈不是正好?義和團自然也明白這道理,刀槍不入的口號其實就是針對洋人提出來的。

第三,最根本的還是洋人。

洋人來傳教,神父以及教民和當地老百姓發生矛盾,大家開始是敢怒不敢言。為啥?因為害怕,關於洋人的流言太多,「紅毛鬼」會妖術。殺小孩挖心肝煉藥,讓裸體女子坐在火炮上……

洋人這麼厲害,想打敗他們怎麼辦?我們也有法術,神功附體刀槍不入。

而且神功護體比較簡單易學,喝了硃砂畫的黃紙符就行了。

不過事實呢,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攻打教堂,被火槍割韭菜一樣的放倒。

打洋人的願望是好的,精神是好的。但是宣傳神功護體,讓老百姓白白浪費生命,現在想想,就是個鬧劇。


首先謝謝頭條的邀請。

義和團是 一場最愚蠢,最愚昧,且被利用一羣普通羣眾,並引發庚子國變和八國聯軍。形成的原因是社會各種矛盾激化所形成的。以及大量無業遊民導致社會治安不穩,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導致兩種文化的衝突,是形成義和團的主要誘因,1899年的大旱更加激化社會矛盾而最種形成了這會道門的組織,義和團分兩種,一種是一些破落八旗子弟,退役士兵,被招安的亂匪,他們在官方登記,並且有官方發放的費用。另一種是私自組織,費用主要是自籌。和去大戶人家去討要。義和團的成員比較複雜,各色人等都有。

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被清廷利用,義和團比較盲目排外。他們拉斷電線,破壞鐵路。普通義和團大都不認字,無業。加入義和團就是為了喫頓飽飯。基本上你上面如何喊,底下就如何做。由於越來越激烈。甚至攻擊教堂和大使館的地步。尤其是德國公使克林德受襲擊身亡,終於引發外國武裝干涉。

至於刀槍不入,更多是一種蠱惑和宣傳,使得民眾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和法力的。尤其是教堂在民間的行為嚴重衝擊了普通民眾的世界觀。致使民情兇兇。信教的中國人是二毛子,三毛子為民眾所 不恥。為了戰勝這些洋槍洋炮。由於這些人知識的貧乏,主要世界觀和知識來自流行鄉間的小說中的人物和戲曲中的角色如關雲長、姜子牙、孫悟空、豬八戒、二郎神等等。他們相信這些人一旦附體肯定會刀槍不入,這些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英雄好漢,使義和團的感召力更強,更易發動羣眾相信。刀槍不入徹底是一個神話性的欺騙。

所以說,義和團最大的悲劇。以愛國的名義從事著最破壞國家的事情。


義和團口號其一: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勸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

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

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神發怒,仙發怨,一同下山把道傳。

非是邪,非白蓮,唸咒語,法真言。

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

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

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大輪船。

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

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

義和團口號其二: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勸奉教,乃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無倫,女鮮節,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細看,鬼子眼晴都發藍。

不下雨,地發乾,全是教堂阻住天。

神爺怒,仙爺煩,伊等下山把道傳。

非是謠,非白蓮,口頭咒語學真言。

升黃表,焚香煙,請來各等眾神仙。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間把拳玩。

兵法易,勸學拳,要滅鬼子不費難。

挑鐵道,把線砍,旋再破壞大輪船。

大法國,心膽寒。英美俄德哭連連,

一概鬼子都殺盡,大清一統慶昇平。

義和團最早興起于山東和直隸(今河北)交界地區。它是在義和拳等民間反清祕密結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反帝愛國羣眾組織。其成員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羣眾,還有不少無業遊民。義和團的名稱最早見於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摺。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此後,「義和團」一詞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並用。

山東的教會勢力極為猖獗,人民羣眾的反洋教鬥爭也就異常激烈。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軍事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魯西北地區,羣眾經過長期醞釀,奮起抗教,終於成為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主要發源地。至1899年,閻書勤、趙三多等領導的冠縣一帶的義和拳,以及朱紅燈、本明和尚(亦稱心誠和尚)領導的茌平、禹城、平原一帶的義和拳,已相當活躍,聲勢甚大。他們在反洋教鬥爭中相互聲援,有力地打擊教會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為之震驚。

長期以來,直隸人民也不斷反抗教會的欺壓,參加鬥爭的羣眾相當廣泛。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豎旗起義後,直魯交界地區和直隸南部很快出現了義和團的活動,不時攻打教堂。

義和團興起以後,提出了許多反帝口號,如「扶保中華,逐去外洋」、「扶清滅洋,替天行道」①和「興清滅教」、「洋人可滅」②等等。在鬥爭過程中,義和團也張貼過反清的揭帖,如「滅了耶穌教,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③等。

義和團以宗教和軍事合一為其組織形式。基層單位是壇(或稱廠、爐、場、團),各壇人數不等,多至百人以上,少則五十人或二十五人。幾個或十幾個壇組成總壇(總團)。各總壇之間互相獨立,不相統屬。作戰時分編為哨、班,一哨有五十至一百人,負責人稱哨長(或隊長、百長),哨下分班,每班十人,設班長(或稱十長)。就其總體來說,義和團是一個沒有統一領導和指揮機構的鬆散組織,主要靠揭帖聚會,有事時「傳單一出,千人立聚」④,事畢即散。青年婦女也有類似組織,名為紅燈照,藍燈照等。她們一般擔任勤務工作,有時也參加戰鬥。

義和團的總壇首領稱老師或老祖師,各壇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大師兄平時掌管壇內各種事務,戰時負責領隊和指揮作戰。山東地區的義和團有總辦、統領、打探、巡營、前敵、催陣及分編哨隊各名目⑤。有的義和團還有大元帥、副元帥、大先鋒、軍師、總管糧臺等稱謂⑥。其中總辦、統領一般由有威望的教師擔任;前敵、催陣由勇敢能戰者充當(作戰時他們騎馬當先,往來督戰)。義和團主要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並有少量鳥槍、抬槍、抬炮等火器。

義和團有較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如宣揚神道相助,刀槍不入等。但義和團制定的某些團規戒律,如「不準公報私仇,以富壓貧,依強凌弱,以是為非」①、「毋貪財,毋好色」②等,則體現了義和團反對邪惡、反抗壓迫、保護善良等勞動人民的品德,因而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

義和團運動直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清政府懾於帝國主義淫威,曾先後多次下令「速為剪除,……實力搜剿」①,「切實彈壓,毋令滋事」②,「從嚴懲辦,以靖地方」①。但是,清軍的武力鎮壓,動搖不了義和團反帝鬥爭的決心,因而此伏彼起,「剿」不勝「剿」。於是有些官吏認為,如果一味「袒教抑民」,勢必「激之生變,鋌而走險」②,主張「化私會為公舉,改拳勇為民團」,「聽其自衛身家,守望相助」③,以求民教相安。清政府這種改「剿」為「撫」、被迫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的政策,使義和團得到了公開活動的有利條件,以致聲勢日大,更加有力地打擊了傳教士和教民的兇焰。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平原縣槓子李莊,因教民欺壓羣眾,義和團便衝擊當地的教堂。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朱紅燈率團民二三百人(一說近千人)與清軍進行戰鬥,將其擊敗。10月中旬,朱紅燈指揮義和團擊退數百名清軍騎兵的進攻,後又進至距平原縣城僅十八里的森羅殿。不久,朱紅燈率眾衝出重圍,轉至茌平。同年11月,朱紅燈及本明和尚被清軍遊擊馬金敘部逮捕,後在濟南遇害。此後,魯西北地區的義和團在高唐縣人王立言等領導下繼續進行鬥爭。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廷決心把山東義和團鎮壓下去。1899年12月6日,派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統兵前往鎮壓。12月25日,袁世凱統率裝備精良的七千名武衛右軍到達濟南。他見山東「民情強悍」,義和團民「所在多有」,便「分佈隊伍逐處彈壓」。④至1900年夏初,「各處拳廠,均已撤閉」,有的「潛匿僻壤,私相演授」。⑤王立言等首領相繼犧牲,倖存的團民在閻書勤等領導下,或轉為祕密活動,或進入直隸繼續堅持鬥爭。


你這個問題不太嚴謹,有問題的問題,就好像問焚黃表,升香煙的意義,這樣的情況我個人覺得沒什麼可解釋的,義和團反的是洋人洋教的西方,這就不屬於階級內部矛盾了。口號就是讓人產生信仰的,是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