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一篇比較幹、注重方法論的文章,是作者對於他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我們常說的設計趨勢總是聚焦於某種風格,某個細分領域上的變化,但是在如今的系統性設計方法上,同樣存在着明顯的趨勢走向,它一樣是設計師需要關注的事情。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啓發,它的目的就達到了。

策略型設計:面向未來的決策機制

在這篇文章裏,我並不是想完整而精確地定義策略型設計這個概念,我更多是想從我自己特定的角度出發,去描述甚至探索它。所以,這篇文章更多的是對我親身實踐的反思。因此,你可以對我的內容提出質疑,也可以挑戰它或是完善它。我對討論持開放態度,這是最重要的。

策略型設計通常被定義爲一門新興的學科,它藉助設計原則和實踐經驗來解決複雜問題。它是多學科的(甚至是反學科的——它跨越了許多既定的邊界),因爲它借鑑並融合了不同的學科、實踐和方法,如管理、傳統設計、架構、預測、系統思維等等。

策略型設計應用於衆多領域:它可以用於戰略決策、定義業務模型、設定企業願景、發掘新的業務機會,以及通過策略、產品、服務幹預上述環節,從而達成滿意的結果。

將設計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尺度之下,我們會明白,過去的解決方案也許會變成未來的問題和障礙。因此我更喜歡使用「幹預」這個術語,而不是「解決方案」。因爲通常所需要的調整是持續的,而非一勞永逸的,用這樣的描述,是一種更爲穩妥的立場,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問題似乎永遠無法解決。

商業設計之外

策略型設計不但被成功地應用於商業,而且也被用於解決教育、醫療、政府等領域的更大問題,甚至可以用於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關注的不僅是企業的利益,還有人與環境的利益。

策略型設計的目標,應該是尋找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不僅影響當下,而且面向未來。我們不應該以純利潤驅動的目標和業務KPI 作爲衡量標準,而應該採用更全面的度量標準,例如:三重底線(TBL)。正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過去常說的那樣,利潤只是一個不錯的副產物。

TBL 是一個會計框架,是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被提出來的一種企業績效衡量標準,它包含三方面的 KPI,分別是社會、環境和金融。

調查研究

戰略設計的起點是「理解環境」——市場、趨勢、用戶、客戶、合作伙伴、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以及他們的行爲、動機、價值和需求。而這些信息的來源,可以是相關組織和領域,當然在此過程中很可能需要藉助跨學科的知識。

設計人員應該熟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熟悉調研和分析的策略,最好熟悉民族誌,也就是說要明白不同的人種、細分人羣的特徵和行爲模式,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解決更宏觀問題

策略型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同於我們傳統上所認爲的任何設計相關的問題。通常我們所面對的設計問題,關注點大都圍繞着像素、界面、產品和用戶體驗轉,但是策略型設計則遷移到了組織動態、市場策略、產品和服務的交付、商業模型、可持續性、文化、社區等地方。很大程度上,策略型設計也是如今設計領域所亟需的。

圍繞組織所交付的內容,總是有一個更大的文化、社會和環境背景,而策略型設計正是在這個空間範疇內進行運作的。

丹·希爾把這個空間描述成暗物質,作爲一個天體物理學迷,我特別喜歡這個比喻。暗物質不同於有形可見的物質,它是無形的,不可觸摸的,只有通過它對物質的影響才能感知它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它在視覺上是隱形的,但是在影響和效果上,卻是切實存在的。

所以,可以這樣來總結:多數的設計學科研究的是具體可見的物質,而策略型設計研究的是不可見的暗物質,並在暗物質和物質之間保持平衡。

面向未來的決策機制

策略型設計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團隊和組織應對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並做出面向未來的明智決策。在21世紀,傳統的方法和思維不足以解決複雜的、相互交織的問題。

我們目前的方法、策略以及整個設計行業機會都是爲過去所構建的,它們不足以解決許多今天的問題。所幸未來是一切皆有可能,因此設計可以探索未來的多樣性,設計出一個我們不僅可以在多個危機中生存,而且可以在其中蓬勃發展的未來——這就是策略型設計的意義所在。

在我看來,策略型設計必須突破陳舊的觀念,積極地影響未來。

這對於設計來說,應該是很自然的,因爲設計本身就是一門針對未來的學科。從現實層面來看,設計是一門創造未來的學科。然而遺憾的是,有些設計只侷限於當下,從而造成浪費和大量不可預見的後果。

這便是思辨式設計發揮作用的地方,這種帶有挑釁、批判的設計方式可以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如今這種新興的設計方法,我已經看到了它的諸多好處——在商業實戰中使用思辨式設計方法,從而將對話從商業KPI 中轉移出來,更加關注技術的進步,爲商業和產品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對可能存在的未來和方法進行純粹可用性上的探索,這恰恰是目前的很多設計方法所缺失的部分。

系統性、整體性的設計方法

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複雜,針對系統整體而不是某一部分的優化,變得勢在必行。除了當前極其複雜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危機之外,企業也不可避免地變得複雜起來。它們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網絡交織在一起(Facebook 只是其中的案例之一,推特治國也是一個典型案例)。

策略型設計考慮了許多活動部分及其關係,並試圖理解在何處進行幹預,以及如何幹預,以積極地影響最終的結果。因此,策略型設計師必須理解複雜系統的運行機制,對於如何進行有效地幹預和改變,有全面的認識,這可以使系統思維和策略型設計有機結合,併爲設計師提供了一套補充工具。例如:我成功地運用因果循環圖等工具進行綜合設計,並識別整個設計系統中的問題。

簡化與編配

策略型設計必然是一個團隊協同下才能完成的工作,它的成功取決於成員及其團隊協作能力。策略型設計是讓具有不同能力、優勢和視角的人員共同參與協調,以實現共同目標。儘管設計師並不總能被訓練成善於促進不同類型人對話的那個角色,但是這種技能是至關重要的。

策略型設計師,應該是一個促進和管理不同背景、興趣和知識的角色,使他們共同創造價值的過程,並融合他們的獨特觀點。它的作用是充當不同單位、部門之間的「組織粘合劑」。

因此,作爲一個橫向的功能模塊,策略型設計能夠連接組織內部的不同點——人員、知識、流程、結構,並管理戰略計劃的交付。

設計知識的遷移

僅靠傳統意義上的設計是不足以做出深刻改變的。然而團隊和組織作爲一個整體,可以從設計方法和思維中獲益。我們當然應該培養設計能力,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爲其他功能,放大設計的價值和影響。雖然這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耐心,但也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這樣做無疑是值得的。

成爲通才

我認爲策略型設計師需要成爲通才,這很好理解。策略型設計人員的優勢在於理解、融合兼容(甚至原本不兼容)的規程。策略型設計師應當是整合者,是未來主義者。他們不是專注於某個單一學科,而是專注於把握模糊性、不確定性和未知。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在邊界之間的有限空間中,結合來自調查研究、系統思維、思辨設計、管理、商業設計和傳統設計的原則和方法。畢竟實踐和組織中的邊界是人爲構建的,是想象出來的。既然它們是被想象出來的,也就意味着它們可以被重新想象,我們可以自由地跨越邊界,從不同的層面獲得不同的靈感。

以下羅列一些我希望分享的內容和文獻:

  • Helsinki lab對策略型設計有非常簡潔明瞭的解釋。
  • 我很欣賞Diego Mazo的策略型設計實踐。
  • Dark Matter 和 Trojan Horses寫的《策略型設計詞彙》使我受益匪淺。
  • 策略型設計的相關圖書可以幫助你入門以及找到突破點。
  • 《商業模式新生代》對如何創造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有精彩論述。

特別感謝 Milica在我寫作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原文作者: Janko Jovanovic

譯文作者:陳子木

來源:https://www.uisdc.com/about-strategic-design

本文由 @陳子木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