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涉及到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其中的聚焦點便是充滿激烈衝突的所有權問題。

目前是埃及所有。

從地理上來看,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境內,地處埃及東北部西奈半島,是亞非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國際貿易路線的交匯點之一。

蘇伊士運河始建於1859年,經過十餘年的建設於1869年正式通航。

最初的蘇伊士運河所有權充斥著英國與法國的大爭奪。

在運河建成之時,法國通過佔有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52%的股份(埃及44%)而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此後,英法競爭不可收拾,1875年,英國從埃及購買了全部股份,並於1882年佔領埃及後以軍事手段控制了運河。

然後,經過歐洲大國競爭、一戰、二戰等,英國一直通過各種手段(特別是運河區的駐兵權)控制著運河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獨大,也開始參與蘇伊士運河的控制,開始與英國一起在運河地區駐軍。

以上種種,其實都伴隨著埃及的抗爭與談判,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埃及開始用稅收與收益分成等手段獲得運河的若干收入,但是英法控制的運河公司依然獲益頗豐。

到了20世紀五十年代,殖民地民族解放與獨立運動興起,埃及革命成功,埃及要求收回蘇伊士運河。

由此,在1956年7月,爆發了著名的「蘇伊士運河事件」。當時,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英國、法國與以色列於7月發動戰爭,埃及政府與民眾奮起抵抗,加上美國不支持軍事鬥爭,要求英法等停止軍事行動,最終埃及於11月份迫使英法與以色列停火撤軍。

當然,其中並沒有缺少蘇聯的影子,埃及與英美之間的關係更為惡化。

由此,運河主權徹底回到了埃及手中。

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蘇伊士運河見證了西方殖民主義的興起、內鬥與衰亡,也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領導權的轉移,還啟示了中東地區之大國爭鬥地的必然命運。

號外:埃及正在致力於建造一條新的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由埃及管理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 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蘇伊士運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島變成非洲大陸,埃及橫跨亞非,西南亞、東北非以及南歐的貿易更繁忙。

當地時間(2015年)7月29日,新蘇伊士運河疏浚工作已正式完成,已於(2015年)8月6日正式開通。


蘇伊士運河屬於埃及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